官方称其为毛瑟C78或者M78奥本多夫,因为这货是1878年产于毛瑟奥本多夫厂。没错,时间有点早,确切来说这还可以算是的德国最早的金属定装弹转轮手枪,没有之一。
在19世纪60-70年代是转轮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以柯尔特陆军单动和史密斯·韦森3型这两把最为出名,在那个没有弹匣的年代,转轮这种高射速、大弹容的武器绝对是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必备之良品。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转轮主要是美国货,欧洲不是说没有,但多是一些精致厂家少量生产给贵族大爷们装X用。最关键是到1870年代以后,金属定装、中央发火弹药的技术已经成熟,刚成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寻思是该搞一把“现代化”转轮手枪了。
当时毛瑟也恰好在研发转轮,方向自然也是金属定装+中央发火,不过毛瑟他们本身是打算将这批武器投入贵族老爷市场,所以咱们能在现有存品种看到不少精雕细琢的版本,整把枪透露着一股“老子很贵”的气场。
C78手枪的结构有点类似史密斯韦森3型,属于撅把式装填。
只不过C78的铰链在上方,属于向上开折,而当年流行的那一票诸如史密斯韦森和韦伯利转轮的铰链都在下发,往下开折。很明显...下折式更方便装填
(上图为史密斯韦森的开折,这里我多提一嘴,撅把子确实比固定框架的转轮装填快,但结构强度较弱,直到1890年代以后侧摆轮的普及才解决这个问题)
C78有个绰号叫“Zig-Zag”,翻译过来就是之字形,意思是它的弹轮上有这种之字导槽,像极了后来的韦伯利自动转轮。
不过C78和自动没一毛钱关系,它就是一普通的单动式转轮,那么问题来了,这之字形的导槽用来干啥的?答:带动弹轮旋转。
然后问题又来了,为啥别的转轮没这导槽?咱们先看下边这个动图
这是柯尔特陆军单动手枪在拉开击锤时的样子,咱们能看到随着击锤的拉开,他会带动一根拨杆,而拨杆会推动弹轮后方的棘轮旋转,让膛内下一发子弹对准枪管,这时扣动扳机就可以击发了。
而德国人脑子一向来有点问题,咱们看C78是怎么干的。
他们在框架底部设计了一个带弹簧的凸隼,与击锤联动,当拉开击锤的时候,会带动这个凸隼向前,而这个凸隼则会带动弹轮上之字型的斜槽,迫使弹轮旋转...
简单的来说,就是德国人把一根联动拨动杆+一圈简单棘轮就能搞定的事情变成了用一套带独立弹簧的凸隼+弹轮上铣出那么多条引导槽。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看下图
红箭头指的这玩意是它的保险,这单动转轮还用保险也是夭寿了。它有三个档,图中这样右侧朝上是开火模式,此时拉开击锤弹轮会旋转。第二档会拨到红圈位置,此时这个保险片会卡在弹轮上,此时无法拉开击锤,自然也无法开火。第三档是开折枪身装填。
最过分的是...他这个抛壳挺都不是折开后自动弹出...
所以说...C78这把转轮手枪是花了很多工艺在没啥卵用的设计上,导致成本太高,最后德二帝国还是选了毫无特色,甚至有点丑,但比较便宜的M1879“帝国转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