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玩、重实践、爱创新的校长,一所开放、有爱心、育英才的学校,张万琼与新英才的碰撞和交融,擦出了哪些“爱与创造”的火花?
采、文 | 杨星
编 | 邓沙沙
张万琼
教授、全国名校长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教育学硕士,原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首届“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政府督学,重庆市骨干教师,全国化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全国科教先进校长,教育部第六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
好玩、重实践、爱创新的校长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张万琼校长带着鲜明的山城性格。豪爽、直率、爱笑,喜欢交朋友;说着一口重庆味道的普通话,尾声上扬;有激情、有闯劲、不服输,什么事情都喜欢尝试,言谈中有一种男人的豪迈。
正是这种个性,让她风雨兼程、冲州撞府,在教育事业中拼出一片天地,从老师做到了校长,从重庆来到了北京。
1991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她就留校分配到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任教,成为了一名化学老师。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践关系密切的学科。“我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就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先让他们从生活中对化学产生好奇心,进而喜欢化学,喜欢我的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现化学的魅力,张万琼用了很多当时十分创新前沿的办法。
初中学酸碱的时候,她把PH试纸发给学生,让他们检测家附近水和土壤的酸碱度,查查哪些蔬菜适合酸性土壤,哪些适合碱性土壤,并教父母种菜的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而且是真实可感的现实。
她还带着学生给学校所有的植物挂牌,包括植物是什么科、有哪些习性,都让学生写好标签。她带着学生考察缙云山的植物、水质、土壤,把这样一个综合的大项目分划成若干板块,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濒临灭绝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学生把考察看做春游,非常兴奋,但在“玩”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应用和强化。
张万琼校长还回忆起这种探究实践模式的一次“得意之作”。“当时,西南大学附中上游有一个造纸厂,我们发现它排放的污水会进入嘉陵江的支流——璧北河中,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用水。我们天天饮用的水是否被污染了?我带着学生展开了调查,还受到了来自工厂的阻力。但最终,通过我们的努力,促使工厂建起了污水处理池。”
这件事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运用知识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把水质监测做成了常态化的实践项目,“后来,我们又发现工厂进行深水隐蔽排污,于是孩子们去水样检测后写信给总理,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最终推动了璧北河造纸厂关停。”
孩子们用一己之力实现了环境的改变,这使他们明白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参加了世界青年环保大赛并获了金奖,培养起了环保意识和环境伦理价值观。“教育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自然而然。”
从化学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副校长、副书记、校长,张万琼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27年,带领附中进行学校建设、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让她的教学理念拓展到了整个学校、带动了当地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创了“附中速度”、“附中现象”。一位附中学生家长在得知她卸任的消息后感慨到:“附中能发展到今天的状态,与她的敬业、她的专业、她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我为北培人民少了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校长痛心!”
从附中卸任后,她离开深耕多年的重庆,来到北京,赴任民办国际化学校——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她的这个选择令很多朋友都感到诧异。为什么离开体制,选择民办?
张万琼思索片刻,说“在50岁的时候,我想再体验理想中的教育模式,我在公办初中、高中、公办校国际部、大学都工作过,当过老师,做过校长。但新英才不一样,它有15年一贯的学制,又是民办国际化学校,我想挑战自己,尝试基础教育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新英才真正满足了我对教育的设想:既坚持老牌校“学术为基”的理念,又把创新做到极致,兼顾国内外不同体系课程和发展路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成长。”
这样,这位重素质教育、爱创新的校长,就在知天命之年,来到了一个适合她的、对的地方。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爱与创造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未来的浪潮席卷而来,科技赋能教育日渐凸显。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校长,张万琼告诉我们,后疫情时代,科技影响教育的速度明显加快。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是整体的,无论我们接受与否,都会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往前。
与其被动向前,不如主动出击。“人工智能让‘学生学’和‘老师教’都更加高效,教学更加精准。不会人工智能、不会借助新技术的老师,将来是要被淘汰的。当然,教育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尽管有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模拟情感,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只能做教师的助手,因为教育是需要爱的,教育是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张万琼说。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张万琼的回答只有简短的四个字——“爱与创造”。
张万琼解释,“爱与创造”是教育最原点、最本质的东西;变幻的时代可以带来不同的外观,但它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
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人是一切的中心所在。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的情感,人的同理心,人的爱,只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替代。因此,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爱商”,让他们学会感受爱、付出爱、创造性地表达爱,在爱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真意。
而“创造”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勇气、意志品质。创造力的灵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蕴含着人不断开拓和满足自身的能量。“孩子是天生具有好奇心、创造力的,但很多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反而慢慢消退。好的教育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保持和培育这种创造力,使它成为贯穿一生的能力。”
张万琼被新英才“爱与创造”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所吸引。“新英才的主张非常前沿,在13年前刚创校的时候就提出了‘爱与创造’的理念,用爱创造生活,用创造表达爱。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能力、有国际视野、有民族自信的新英才,这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张万琼给我们举了两个新英才课程中爱与创造融合的例子。
一个是陶艺课。新英才的陶艺课不只要教会孩子制陶的技术和方法,而是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巧妙融入爱、美、感恩和同理心,为技术性的课程赋予人文的内核。
张万琼说,去年陶艺课的一个项目,是为妈妈献上母亲节礼物。于是,在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孩子们“悄悄”观察妈妈的喜好,她喜欢耳环、戒指还是胸花?她喜欢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精心观察之后,孩子们就在陶艺课堂上自己构思、设计、制作,用陶泥为妈妈做一件首饰。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也参与进来,引导孩子们制作卡片,用优美、真挚、童趣的文字书写爱意。他们最后做出的是一件陶器吗?他们最终收获的是妈妈的称赞吗?不是。他们付出的、创造的、收获的,就是爱。
“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观察力和创造力”,张万琼说道。
另一个例子是让她印象深刻的学生作品——初中部学生的“火星计划”。
新英才有一个与科大讯飞合作创建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并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让孩子们早早接触前沿科技,培养技术直觉、系统思维、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今年是探火大年,全世界都在关注火星探测,中国也在5月首次登陆火星,“绕落巡”一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历史。于是,初中部的人工智能课程就围绕火星,学生们要自主设计一个火星基地建设的系统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并未沉迷于火星殖民的宏大图景,而是从梳理人的需求出发,设计技术细节,人类到火星去,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需要什么?会遇到哪些问题?
人类需要登陆火星,在火星上快速移动,于是设计了登陆器和火星车;火星上矿产资源丰富,人类可以开采资源,于是有了采矿车;规模巨大的火星基地需要内部管理和安保系统,学生就安排了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系统。火星距离遥远,初期人数不多,人生病了怎么办?所以需要医疗舱。学生发现,火星与地球通信有8小时延迟,单靠地球上的医疗小组无法保障医疗的可靠性,他们就依托人工智能,着手设计一套自主医疗程序。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利用技术,构想方案,创造新世界。他们知道,人才是目的。
孩子们讨论、分组、分工、设计、搭建、编程,调试、修改、比赛、汇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运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AI算法,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国际教育的“留”与“走”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教育的“黑天鹅”已经变成了“灰犀牛”。从业界到家长,许多人对国际教育和出国留学的前景感到担忧。
张万琼认为,疫情及国际关系变动相叠加,加深了国际环境的紧张和分裂,但从长远来看,从历史角度分析,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门都不可能永远关闭。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国际化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在构建了多元立交课程体系上,还是会坚持做国际教育,我也会告诉家长,如果家庭有这样的规划,孩子有这样的兴趣,还是要有相应的坚守。有时候逆流而上,恰会收获逆行的红利。”
疫情并不会永远阻挡全球化的进程,更不会阻挡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但在当下,依然有很多家庭在犹豫、摇摆,甚至选择放弃出国留学。
因此,新英才在疫情期间推出了解决家长焦虑的“融通大道与多元立交”课程和升学体系。
所谓“融通大道与多元立交”,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阶段多尝试、多体验,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特长。等到八年级,学校再根据学生的个性、优势、未来规划和生涯规划,和家长一起,为学生选择未来的升学道路。
张万琼说,能实践这种个性化、多元化的体系,源于新英才深厚的教育底蕴,得力于中西融合的管理团队和一流的师资队伍。比如学生坚定了要出国,新英才有开设了十几年、实力雄厚的金牌课程A-Level,也有AP课程、加拿大BC省课程可供选择。如果学生选择在国内发展,可以选择中华英才书院的国内高中课程。中华英才书院集结了国内高中课程一流的师资力量,两个教研组长都来自人大附中。如果孩子有个性特长,也可以走学校艺体升学路径,新英才同样可以提供丰富而专业的教学资源。
如果家长和学生暂时没做好决定,也可以先选择过渡。
张万琼告诉我们,“我们对于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两种课程在知识点上有75%-85%的重合度,所以我们也开发出一系列衔接课程,帮助学生在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间顺利转轨。比如孩子一开始在中华英才书院学习国内课程,如果确定了今后要走国际教学方向,就可以进行课程间的自由转轨,在A-Level、AP和国内高中课程之间进行转换。学校会为学生安排专门的衔接阶段,实现自然平滑、无缝衔接的过渡,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再比如,学生刚开始选择A-Level课程方向,到后边如果学有余力,就可以经过辅导,参加AP的考试,这样,学生在申请国际名校的时候就更有优势。”
不过,张万琼建议,“虽然有多种选择,但最终只能选一条路,不能‘脚踏两只船’,也尽量少‘转轨’,家长和学生应深思熟虑后坚定地选择一种走下去”。毕竟,精专总是更强大。
怎样做一名好校长?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带头人、领头羊。如何做好一名校长?张万琼认为,有三种品质最为关键。
一是敬畏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事关每一个孩子,而孩子的青春是不可重来的。所以一定要有敬畏心,敬畏教育、敬畏规律、敬畏生命、敬畏知识、敬畏自然···校长更是要做全校教职工的表率,至诚至敬,为孩子的未来负起责任。
二是领导力。领导力体现在很多方面,高瞻远瞩、业务精湛、敢于改革、勇于创新、胸怀宽广等等。民办学校的校长还要有相应的运营能力,具备招生、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业务能力,才能当好学校的“大家长”。
三是尊重。尊重教育规律、尊重老师、尊重学生,竭尽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现在很多人说的“玩”教育,并不是大家平时理解的“玩”,而是教育做得更有趣、更丰富、更快乐、更幸福。没有尊重,“玩”就成了“胡闹”。
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老师。如何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是每一个校长都会面临的挑战,更是民办学校的痛点。对此,张万琼有几个建议。
管理者不能脱离教学
张万琼对于中层管理者的建议是一定要懂业务。在学校当管理者,懂业务就是懂教学。所有管理者都不能脱离教学,因为在基础教育界当领导,必须要对课堂有所了解,如果是一线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管理者,那他的领导魅力就会大大提升,他指导老师的教育教学,也更加有底气,更能服人,更能做好教师的引路人。
开展集体备课、汇报课和示范课
张万琼说,中国教育最被世界认可的优势之一,就是集体教研制度。优秀的老师们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拿出来分享,提出课题,邀请不同学科老师共同做融合课,相当于每门课都是最好的老师来上,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课。
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大家的力量,让不同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也让孩子能够享受到多个老师优势的集合。
此外,张万琼表示,在新英才学校,年轻老师有汇报课,过一段时间就要以汇报的形式,让专家听课点评。资深老师有示范课,一是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二是防止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这种交流学习的平台,可以促进每一个年龄阶段老师的成长。
充分发挥中外教优势
国际化学校的特色之一就是外教。但张万琼不迷信外教,新英才多年的经验证明,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这些理工科中,中教、特别是海归中教在帮助学生提升学术能力方面,有着绝对优势。
张万琼提到,中教更理解孩子们的思维习惯。比如孩子们英文水平达不到的时候,可以结合中文来帮助他们理解晦涩的知识点,而外教如果讲不通,很难转换方式,孩子会越来越听不懂,课堂效率就会比较低。
“所以理工科我们是不主张用外教的,外教更多的是教口语、全球视野,国际文化理解、英文写作等等。我们就用彼此更擅长的方式来教学,带给孩子们更多元的文化,更美好的体验,以及更高效的课堂,这对他们拿到好成绩、申请好大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张万琼表示。
结语
来到新英才的短短3年中,张万琼已然适应,并开始享受她的职业新生涯。
热爱与激情是张万琼与生俱来、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伸展的品质;“爱与创造”是新英才创校诞生、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践行的文化。她们的碰撞,造就了更为绚烂的火花;她们的融合,滋养着更多时代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