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个月后,险资投资A股进一步松绑,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逾1300亿元增量资金要来了

金融界5月7日消息 险资投资A股进一步松绑,逾1300亿元增量资金蓄势待发。

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作用,加大入市稳市力度,下一步将推出三条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一是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为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二是调整偿付能力的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三是推动长周期的考核机制,促进长钱长投。

对此,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表示,自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调整股票因子以来,在持续低利率环境倒逼下,保险资金持续加大股票配置比例。“假设本次针对险资持有的沪深300股票风险因子下调10%,在50%沪深300成分股配置假设下,考虑风险分散效应前静态释放最低资本为364亿元,如果全部增配沪深300,对应股市资金达1349亿元。如果不增配股票,则改善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幅度约1.4个百分点。”葛玉翔说。

这也是时隔8个月后,险资投资股票的投资风险因子第二次下调。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不断下调

去年9月份,险资股票投资风险因子已经下调过一次。

9月10日,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其中内容与A股密切相关,通知提出于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对于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

保险公司投资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赋值为0.4。保险公司经营的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当时业内人士指出优化新规将进一步释放增量险资,释放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空间。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动作不断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始于2023年10月。第一批获批试点的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设立规模500亿元的公司制基金。相关基金于2024年3月4日正式启动投资,截至2025年3月初,500亿元已悉数投资落地。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准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额度为520亿元。3月,金融监管总局又批复了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等5家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投资试点,规模为600亿元。共8家保险公司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准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试点,规模从500亿元扩展至162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继续设立鸿鹄基金二期,获批规模200亿元。而这200亿元就是今晚新华资产的公告内容。

去年9月,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要点之一是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包括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扩大等。

4月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二是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三是放宽税延养老比例监管要求。经多家公募机构测算,此次调整预计可为A股引入万亿元量级的资金。

4月29日晚间新华保险公告称,本公司拟就本次投资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签署基金合同,公司与中国人寿拟各出资100亿元,合计200亿规模,认购私募基金份额。基金名称为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

新华保险表示该基金旨在通过低频交易、长期持有的方式获得稳健股息收益,存续期限为10年。基金投资范围包括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除了国寿和新华发起的鸿鹄外,还有不少险资在推进自己的长期私募管理机构的“落地”。2025年4月,泰康保险宣布,旗下资管机构泰康资产设立了私募基金子公司——泰康稳行(武汉)私募管理有限公司。这是除国寿、新华保险外目前在长期权益投资上进展最快的保险集团。

此外,中国太保设立私募基金公司相关申报材料已经报送金融监管总局,等待批复中。后续的基金成立相关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准备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