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不受欢迎,管理迎来了“共感”时代

文 / 野中郁次郎,日本经营策略学者(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胜见明,畅销书作家、新闻工作者、企业家及企业组织管理研究者

人类是“天生的共感生物”,共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哲学家怀特海说,人类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通过持续共感与利他行动不断重塑的“成为”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激活这种与生俱来的共感本能,或将解锁组织进化的新密码。

01

人类生来就具备共感的能力

根据定义,共感是一种共享他人的情感状态或行为意义的精神功能,其要点在于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与他人共享当下。在知识创造理论中,共感指共享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知识。

我之所以在第一个案例中介绍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信息,是为了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在于共感。

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是举世闻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曾被《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现在,贪婪不受欢迎。世界迎来了共感的时代。”这是德瓦尔的著作《共情时代》(The Age of Empathy)中的开场白。针对打哈欠和笑容会传染的现象,他指出,“这种同步性的基础是一种将自己的身体映射(map)在他人的身体上,将他人行为转变为自身行为的能力”。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是换位思考在发挥作用。

这种身体映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像刚出生的小孩看到大人吐舌头,自己也会跟着吐舌头一样。这种能力在小孩长大成人之后也不会改变。德瓦尔在书中以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为例进行了说明。布莱尔在自己的国家走路时模样正常;但是在美国,和好友布什并肩而行时,他就会和布什一样,胳膊随意下垂,昂首阔步,走出牛仔式步伐。

“人类会自动代入身边人的身体,将他们的动作和感情当作自己的东西,在脑中不断回忆并模仿。”德瓦尔将这种现象称为“具身认知”。他提出了各种案例、实验结果、理论和学说,表明人类是“天生的共感生物”,共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此外,他还介绍了一种理论,即共感起源于生物养育子女的过程。他是这样表述的:“在哺乳类动物接近2亿年的进化过程中,相较于对后代冷淡且疏离的雌性,对自己的孩子比较敏感的雌性能留下更多的后代。感受性(母亲立即对孩子做出反应)无疑会承受巨大的进化压力,而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的雌性将无法传递基因。”

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都有共感的身影。那么,共感能力又是从何而来呢?德瓦尔用神经科学中镜像神经元的运作机制解释了这个问题。

02

镜像神经元唤起共感

镜像神经元是指将他人的行为如镜子一样投射到自己身上的神经细胞。20世纪90年代初期,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的研究团队在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室中用猴子做了一场实验,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将各种行为编码,通过模仿他人的身体行为,再参照自身体验,来推测他人的心理。单凭观看他人的行为,我们也能在脑内进行相应的模仿,并凭直觉理解行为的意义。

这个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有一位研究员在研究室里想伸手拿东西,而几乎就在同时,一阵巨大的运转声从电脑中传来。电脑当时一端连着电极,另一端连接猴子的脑袋,此时猴子正坐在椅子上,等待着下一项实验开始。尽管它只是乖乖地坐在椅子上,没有抓东西的意图,但是与“抓”这个行为相关的神经元却被激活,并被电脑捕捉到。

由此可知,猴子本身做出动作的时候(例如抓东西),或者猴子看见研究员做出动作的时候,它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表明,DNA不仅为生物学带来了新知识,也为心理学带来了新发现。

随后,荷兰神经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凯塞尔斯(Christian Keysers)等人证实,人脑中也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猴子的实验中,里佐拉蒂发现镜像神经元存在于掌管运动的大脑区域;而凯塞尔斯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镜像神经元同样存在于掌管情感和知觉的区域。

当一个人看到他人的动作,或者笑容、愤怒等表情,或者他人触碰某样东西时,会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做同样的动作,怀着同样的情感,触摸着同样的东西。此时大脑的运动系统、情感系统、知觉系统就会开始工作,使这个人察觉他人动作的意图,共享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尝试与他人共享这种知觉(见图1)。

图片

▲图1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换言之,人类会以经历相同情况时活跃过的脑部区域来理解他人的动作、情感和知觉。这是一种超越了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主客一体的世界。凯塞尔斯将这个神经系统传导过程重新命名为“共享回路”(shared circuit)。

此外,凯塞尔斯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活跃程度与心理学所谓的共感程度有关。也就是说,越是容易站在他人立场思考的人,大脑中共享回路的活跃度越高。

如此,“人类生来就是共感的生物”这一观点,通过神经科学得到了证实。如果说共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那么在管理和商业领域,顺应本能自然会得到市场的回报。这一观点将在本书后文中进行解释。

03

共感会促生利他主义

在佛子园的案例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婆婆对患有重度身心障碍、不能自由移动身体的男士共感,于是采取了喂他吃果冻这一利他性的行动,甚至认为“我不去的话,那个孩子就会活不下去”。这个案例说明,共感会促生利他主义。在混居场所,居住舒适度高促进了区域人口的增长,这或许是由于人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利他主义。那么,共感为什么会促生利他主义呢?我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原因1:进化带来的利他行动。

德瓦尔注意到,当黑猩猩看见陷入困境的同伴时,会靠近并拥抱对方,给对方顺毛,仔细检查对方的伤口,或者做出其他旨在安慰对方的身体接触行为。另外,黑猩猩还会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黑猩猩。研究所里用于实验的黑猩猩被放归自然后,野生的黑猩猩会给予它们生活上的帮助。这些都是猩猩会做出利他行动的铁证,且类似的证据不胜枚举。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淘汰法则会检验生物行动产生的结果,最终决定授予灵长类生物共感能力,确保它们在一定的环境中会保护同伴。”

对于人类的利他行动,人们存在这样一种疑问:向陷入困境的他人伸出援手,自己也会变得快乐,这是否说明这种援助是出于利己而产生的行为?对此,德瓦尔解释道:

“毫无疑问,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会收获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通过他人而获得的,而且只有通过他人才会获得,这恰恰说明这一行为是真正地在为他人考虑。”

为什么人在产生共感后会采取利他行动?这是因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利他主义的群体会因为取得了更多的成果而变得繁荣,反之则被淘汰。如果说这是进化法则,那么在企业管理中强调共感的重要性也会更有说服力。

原因2:人并非固定不变的存在(“是”,being),而是变化的存在(“成为”,becoming)。

下文将从哲学的观点探究进化带来的共感所促生的利他行动。参考前文的案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婆婆在遇见患有重度身心障碍的男士后,采取了利他行动,从而有了一种使命感,认为“我不去的话,那个孩子就会活不下去”,因此她的病症也有所减轻。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变化。

20世纪前期,英国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名叫艾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他认为世界是万物相互联系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事件的连续体。世界万物若要“形成发展”,就应该着眼于事件形成和消失的过程,而非实体本身。

怀特海强调应该重视“事件”而非“实体”,同时认为人类不是什么“A先生”的实体,而是一种“独特的经验”的综合体。在“此时此地”的状态下,一个人不断积累经验,综合起来就成为“A先生”。这里的综合并非指万物的统合,而是指更高维度的统一。

经验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诞生于经验的知识一定会和某一事物结合,并与人的显著成长存在关联。人类会在持续不断的行动中与他人产生联系,或和实体有所关联。人类在行动中也会不断积累经验、产生智慧,并与周围的智慧相结合,不断成长为“全新的自己”。而所谓“独特的经验”,就是从对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中得出的。

支撑这个观点的关键在于,人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持续变化的存在。比起固定存在的“是”,更应该重视未完成的、面向未来不断形成的“成为”,将人视为“过程(事件)”的综合体。在重视“是”的世界,人们在提到“某某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某某是残障人士”时,会过分强调这两者既有的固定意义,因此很难缔结二者真实的联系。

反观重视“成为”的世界,个人会通过与他人缔结联系,不断形成新的自我。在混居社区中,人们能和形形色色的人相遇,这是一个真正的“成为”的世界。人们彼此共感,不断积累利他行动的经验,不断蜕变成全新的自我。从人类是“独特的经验”的综合体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说共感是一种极其自然的情况。

为什么人在产生共感后会采取利他行动?因为人会通过与他人缔结联系而不断形成全新的自我。这一点在商务领域中也是一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