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背后有何玄机?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据环球网报道: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12月25日文章,原题:不该让中国背负有关(压制)圣诞节的坏名声 圣诞节来到时,西方媒体又出现有关中国排斥圣诞节的报道。
平安夜,圣诞节,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中国有那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情人节”“七夕”也写进了中办、国办的文件。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是为了庆祝一个宗教人物的。
国家没禁西方的感恩节,没禁情人节,有人说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都是西方过来的。没错,因为这些节日都没有宗教色彩。没有被赋予宗教的涵义,说明中国并没有排斥所有的洋节。也没有禁止“圣诞节”这些洋节,只是要求中共党员不应过洋节。
曾经有一篇评论《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的文章,这是指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并非是指全体中国人。中国共产党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强调物质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那些宗教的、幻想的、精神的东西,不能作为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神这类东西,不符合辩证唯物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就是无神论。共产党人信奉马克思主义,自然也就是无神论者。因此要求党员干部不应过那些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洋节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传播宗教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宗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宗教学术研讨交流等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的现实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和占领中国的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中国人,干涉宗教事务,破坏中国的统一,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剧变中,XXX教皇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XXX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反华;如支持分裂势力,鼓动邪教分子闹事;出巨资160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
美媒前驻北京记者XXX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至少有八千多万,超过中共党员的人数。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会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
尤其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当然,商家借洋节进行促销活动、年轻人好奇、喜欢热闹去过洋节,也是无可厚非的。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不提倡过洋节,但没有禁止洋节,目前西方媒体又出现有关中国所谓“排斥”圣诞节的不实之词。不过,某些人在推销“过洋节”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善良的人们应当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