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救命”变“留憾”!警惕ICU获得性衰弱,早期干预是关键

提到ICU,很多人想到的是“救命的地方”——这里有最专业的医护、最先进的设备,能帮重症患者闯过生死关。但有些患者在ICU临床症状好转后,会发现自己原本能活动的手脚抬不起来,甚至连翻身、咳痰都要靠人帮忙。这不是“没恢复好”,很可能是遭遇了ICU里的常见“并发症”——ICU获得性衰弱(ICU-AW)。

一、什么是ICU获得性衰弱?

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是指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因严重疾病、长期卧床、制动以及ICU特殊环境下等多种综合因素,以四肢对称性乏力和功能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如何预防ICU获得性衰弱?

1.“早期识别”是关键

①临床评估:

肢体无力:最常见,患者清醒后原本能活动的肢体无法自主抬臂、抬腿,甚至不能翻身、坐起;

呼吸肌受累:呼吸肌也出现衰弱,会表现为呼吸费力、咳痰无力,从而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生活能力丧失:严重者可能变为“完全依赖他人护理”,无法自行进食、穿衣,出院后需长期康复。

②辅助检查:

电生理检查:可通过肌电图检测神经、肌肉活动;

生化指标:肌酸激酶等相关指标;

神经肌肉组织病理活检:该检查有创,一般不做常规。

2.“早期活动”是核心,分阶段干预

①病情稳定后,立刻开始“早期活动”:

完全不能动的患者,由康复治疗师早期介入每天2-3次帮患者“活动手脚”——如被动关节屈伸活动,每次10-15分钟,防止肌肉粘连、萎缩,改善关节僵硬。

能轻微活动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及医护人员协助下,用“电动起立床”“助行器”辅助患者床上坐起、床边站立,用握力球练手部力量(每次握10下,每天3组),逐步恢复自主活动能力。

②营养支持:尽早通过肠内营养(如鼻饲)或肠外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满足患者高代谢的需求,避免因营养不足加重肌肉分解。

③转出ICU后:持续康复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做器械训练(如电单车、手功能训练),物理治疗(如电疗、磁疗、超声波等),帮助肌肉恢复;从简单动作开始,如自主翻身、坐起、站立,平衡转移训练,逐步过渡到扶墙行走、上下楼梯,根据体力调整强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肌无力的发生率为50%~100%,尤其是脓毒血症病人,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疾病病人。然而,目前仍无针对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观察到肌肉功能和肌力的异常,通过识别其发生风险,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大大降低ICU获得性肌无力的发生率。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6):497-514.

[2]杨霞,于红静,潘泽林,等.ICU获得性肌无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护理研究,2023,37(15):2673-2683.

[3]覃双文,陆秀红,李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方案预防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4,24(10):1558-1563.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朱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