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留言问“离片椎类(Temnospondyli)”和“壳椎类(Lepospondyli)”有什么区别。顾名思义,这些分类和脊柱的结构有关,在这里用一些篇幅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来看看我们人类的脊柱:
(图片来源见水印)
我们的脊柱一共由33块椎骨(包括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愈合成骶骨,4块愈合成尾骨)串联而成。每块椎骨(Vertebrae)的形状有所区别,但基本结构并无二致。拆下单独一片来看的话,是这样的:
大体上,我们的椎骨是由两个部分愈合成的:朝向后背的是髓弧(或者叫椎弓,Vertebral Arch),朝向腹腔的是椎体(Centrum)。髓弧和椎体中间围成一个孔洞,叫做椎孔(Foramen)。脊髓(Spinal Cord)从每一节椎骨的椎孔中穿过,从颅腔一直通到尾椎。图片来源见水印。
首先明确一点:这种髓弧和椎体愈合成一体的结构是非常先进的,我们的四足动物祖先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才演化出如此坚固,强韧而灵活的脊柱。
上图是泥盆纪的肉鳍鱼类:真掌鳍鱼Eusthenopteron foordi。它的头骨和肢骨已经骨化,但是脊柱发育并不完全。贯穿身体中部的是一条橡胶棒一样的脊索,就是图中灰色的部分。在脊索周围,出现了一些散碎的小骨片,这就是脊柱的雏形。图片来源自[1]。
这些小骨片包括覆盖在脊髓上面的髓弧,还有包裹在脊索两侧和底部的侧椎(Pleurocentrum)和间椎(Intercentrum)。它们的排列方式如上图。图片来源自[2]。
当肉鳍鱼类演化成四足动物,向陆地发起冲锋,它们必须依靠更加强大的中轴来支撑身体,完成运动,于是脊柱的骨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侧椎和间椎从薄薄的骨片变成厚实的骨块,把脊索分隔开来,成为真正的主心骨。而古老的脊索功成身退,变成分散在间椎和侧椎之间的软骨片,也就是椎间盘,起到连接,承压,缓冲的作用。
早期四足动物的脊柱结构。由互相分离的髓弧,侧椎,间椎组成——没错,这就是“离片椎”的由来。图片来源自[2]。
一种西弗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发现的晚石炭世离片椎类Glaukerpeton avinoffi脊柱化石。B图是分散的髓弧(na),侧椎(pc)和间椎(ic)。图片来源[3]。
接下来,四足动物通过不同的方式,继续对脊柱进行改造。拿我们的祖先羊膜类来说,是把侧椎强化,间椎退化直到消失,然后髓弧和侧椎愈合成一个整体,就是本文开头我们看到的样子。
这是早期羊膜类和一些爬行形类的脊柱结构。间椎退化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椎体完全由侧椎组成,然后髓弧和椎体愈合成一体,把重要而脆弱的脊髓封在椎骨中间严加保护。图片来源[2]。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离片椎类中有一个分支:全椎类(Stereospondyli),是把侧椎退化,间椎增强。它们的脊柱是由髓弧和间椎组成的。所以说,演化没有方向,闭着眼睛随便摸到哪条路就走哪条。至于能不能走得通,就全凭运气了。
全椎类的脊柱结构:髓弧加间椎。提前说一句:不算滑体两栖类的话,全椎类是离片椎类最后的一抹余晖,它们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继续统治淡水河湖,直到被羊膜类驱赶到极远苦寒之地后,一直硬撑到白垩纪。图片来源[2]。
早期四足动物中还有一支被称为并椎类(Embolomeri)。它们把侧椎和间椎同时增强,每个髓弧下面对应两块椎体。
并椎类的脊柱结构。侧椎和间椎的大小和形状都差不多,椎体数量一下子多了一倍。图片来源自[2]。
并椎类生存在石炭纪晚期到二叠纪早期。石炭纪最大的四足动物:始螈Pholiderpeton(或者Eogyrinus)attheyi(参见第一百九十四回螈鲵对龙蜥)就属于并椎类。图片来源见水印。
说了这么多,壳椎类呢?壳椎类的脊柱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是,壳椎类的脊柱和我们的一样,间椎消失,侧椎和髓弧愈合成一整块。所以壳椎类虽然被当作“古两栖动物”,但从演化上看其实和羊膜类的关系更近。
最著名的壳椎类——笠头螈(Diplocaulus primigenius)的脊椎和肋骨结构。图片来源自[4]。
一些现代脊椎动物的椎块。A:人类;B:狗;C:鸡;D:海鲈。可以看出,笠头螈的椎块和羊膜类的非常相似。在这里插一句:石炭纪到二叠纪,在四足动物翻过来调过去地折腾脊椎骨的时候,所谓的“硬骨鱼类”还只有一身软骨呢。直到今天,腔棘鱼和肺鱼的脊柱都还是脊索包裹骨片的状态,而辐鳍鱼类的硬骨脊柱是在中生代独立演化出来的,所以形状结构和四足动物的完全不同。图片来源自[5]。
总算说到笠头螈了,英语叫“Boomerang-headed salamander”,回旋镖脑袋的蝾螈。因为拥有一眼就能认出怪异的头部,笠头螈得以跻身知名度和辨识度都最高的古生物之列。但是在网上关于笠头螈的资料少得可怜。井蛙也是搜罗了半天也没找到多少,只好在本回开头介绍脊椎结构凑字数。
可能很多朋友都看到过这张“水怪”照片,其实就是把一个笠头螈模型泡在脸盆里唬人。图片在网上传来传去,被打上一堆水印,来源?自网络吧。
原则上,壳椎类-游螈目(Nectridea)-笠头螈科(Diplocaulidae)的动物都可以称为“笠头螈”。不过最“正宗”的,拥有回旋镖形头部的是其中两个属:笠头螈属Diplocaulus和Diploceraspis——井蛙觉得也许应该叫“镖头螈属”吧,原因后面再说。
笠头螈科(红框内)的分类地位和所含属种。关于肋龙和棒尾螈,可以参见第一百九十二回Normal to Bizarre。图片来源自[6]。
一些笠头螈科动物(和近亲Scincosaurus)的头骨结构。它们的后脑逐渐延伸成“角”状的突起,不过没有笠头螈那么夸张。图片来源自[6]。
关于笠头螈科动物的论文很少,井蛙能下载到全文的更少,就只找到这两张化石照片:
晚石炭世双角螈Diceratosaurus brevirostris化石,全长大约30厘米。发现地:俄亥俄州林顿特异埋藏化石群(Linton Lagerstätte)。细看能找到头骨后方的“角”。图片来源自[7]。
晚石炭世Keraterpeton galvani化石。发现地:爱尔兰杰诺煤矿(Jarrow Coal Mine)。图片来源自[8]。
研究者相信,这种后脑延伸成的“角”进一步特化,变得更加夸张,最终成为我们熟悉的笠头螈的样子。有报道说新近发现了一种二叠纪早期的过渡类型:Ductilodon。论文如下:
Gubin, Y.M. (1999). "A new diplocaulid(Nectridea, Amphibia) from the Early Permian of Kansas (USA)".Paleontological Journal. 33 (6): 630–637.
井蛙下载不了论文的全文,也不知道这个过渡物种长什么样子,如果有大神可以分享一下,不胜感谢!
上:“镖头螈属”Diploceraspis的头骨结构——现在知道井蛙为啥叫它镖头螈了吧?下:笠头螈属Diplocaulus的头骨结构。图片来源自[6]。
“镖头螈”和笠头螈的亲缘关系很近。它们的区别一目了然,就是“镖头螈”的头骨更加细长弯曲,更像一枚回旋镖。另外,“镖头螈”的生存年代要早一些,大约在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中期;而笠头螈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不过,近来研究者认为一种二叠纪末的笠头螈Diplocaulus minimus其实是“镖头螈”。算了,后面也不再特意区分这俩货了,都叫笠头螈吧,省得绕来绕去绕晕了。
Diplocaulus minimus的头骨化石。发现地:摩洛哥阿加尼亚盆地(Argana Basin)。虽然严重变形,还是能看出原本的样子。壳椎类在二叠纪末灭绝,它算是最后的孑遗。图片来源自[6]。
笠头螈并不是从一孵化就长这德行的。幼体的样子比较像双角螈,头骨后面有两个小小的“角”。这也可以看作是二者亲缘关系的证明吧。在发育到亚成体时,后脑两侧的特定骨片在短时间内延展变形,把头骨拉成那个怪模样。
笠头螈幼体头骨的变化。笠头螈没有像滑体两栖类那样的“蝌蚪”阶段,这种外形的突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变态发育吧。图片来源自[9]。
一种早二叠世笠头螈(未定种)幼体化石。发现地:德克萨斯州米切尔溪(Mitchell Creek)。不告诉我的话,完全想不到它是笠头螈。图片来源自[10],A图标尺长度1厘米。
对比一下,笠头螈成体的骨骼和复原模型。笠头螈是高度水栖的,但是也能上岸爬行和打洞。图片来源自网络。
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笠头螈要长出这种奇形怪状的脑袋?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
有一种解释说:笠头螈通过调整头和身体的角度,让水流从两“角”下流过,产生向上的升力,从而在水中漂浮。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当成风筝那么放,就像这样: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不过井蛙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靠谱。笠头螈身体扁平,眼睛生在头部正上方,这样的结构明显适应趴在水底伏击鱼虾。它又不是龟,没有硬壳保护,漂在水面上,两眼朝天,把柔弱的腹部暴露给水下的天敌,太不明智了。
想象一下,如果异棘鲨,引螈或者锯齿螈从这个角度发动攻击,一抓一个准。图片来源自网络。
也有解释说这样的头骨是用来防御的,大概是会卡在掠食者嗓子眼里的意思吧。不过笠头螈也不算太小,大一些的个体也能长到1米多长。能把它囫囵吞下去卡住嗓子的掠食者应该不多。而且上面说过,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幼体阶段是没有这个“镖头”的,可见和防御没多大关系。
而且事实证明,这个“镖头”在掠食者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研究者在德克萨斯的科尔多克化石群(Craddock bone bed)发现了一窝笠头螈,一共八只挤在一起。它们很可能是在旱季集体钻进河床下的泥洞中休眠,等待雨水降临。然而一头路过的异齿龙(参见第二百回百兽图1:帆影)也许是循着气味发现了它们。于是,这头二叠纪早期的陆地霸主毫不客气地扒开了笠头螈的巢穴,吃掉了最上面的三条。也许异齿龙并不太饿,或者嫌弃笠头螈的味道不好,剩下的五条笠头螈幸运地没有被吃掉,而是被晒干了[11]。
其中一条笠头螈的脑袋被啃掉了一半,化石上的齿痕就是铁证,指明凶手是异齿龙。所以说笠头螈的脑袋基本没什么防御功能。图片来源自[11]。
这桩远古凶案的复原图:正在啃食笠头螈的异齿龙。许多古两栖动物应该都有在旱季休眠的习性。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是引螈的幼体。图片来源自[11]。
那笠头螈的脑袋到底为什么长这样呢?井蛙个人认为,应该和伪装或者拟态有关,就像今天的一些鱼类和龟类一样。
比如深受爬宠迷们喜爱的玛塔龟(Matamata,学名Chelus fimbriata),就有几分笠头螈的神韵。图片来源见水印。
玛塔龟的头骨结构。眼睛,鼻孔,嘴的位置和笠头螈非常接近。它们也许用同样的方式隐身在水底的杂物中,突袭毫无察觉的猎物。图片来源自[12]。
遗憾的是,因为缺少软组织的化石资料,我们无从知道笠头螈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花纹,皮肤光滑还是粗糙,有没有外鳃,皮褶之类的附属结构。
井蛙觉得日本爱好者做的这个模型很有意思啊。说不定笠头螈真长这样子呢。如果活到今天,一定是水族界的明星。图片来源自网络。
真想盘它。
地球名片
生物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四足形类-壳椎类-游螈目-笠头螈科
存在时间: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末
现存种类:无
化石种类:约15种
生活环境:淡水
代表特征:体型小到中型,高度水栖,头骨后枕延伸成角状
代表种类:Keraterpeton,双角螈,Batrachiderpeton,Peronedon,笠头螈,“镖头螈”
[1] S. COTE, R. CARROLL, R. CLOUTIER, et al.,VERTEBRAL DEVELOPMENT IN THE DEVONIAN SARCOPTERYGIAN FISH EUSTHENOPTERON FOORDIAND THE POLARITY OF VERTEBRAL EVOLUTION IN NON-AMNIOTE TETRAPODS. Journal of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2(3):487–502, September 2002
[2] https://geol.umd.edu/~jmerck/honr219d/notes/10.html
[3] David S Berman, Ralf Werneburg,REVISION OF THE AQUATIC ERYOPID TEMNOSPONDYL GLAUKERPETON AVINOFFI ROMER, 1952,FROM THE UPPER PENNSYLVANIAN OF NORTH AMERICA. ANNALS OF CARNEGIE MUSEUM, vol.81, Number 1, pp. 33–60, 31 December 2012
[4] M. G. Mehl, "A New form ofDiplocaulus," The Journal of Geology 29, no. 1 (Jan. - Feb., 1921): 48-56.https://doi.org/10.1086/622753
[5] Angeleen Fleming, Marcia G. Kishida,Charles B. Kimmel, et al., Building the backbon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of vertebral patterning. Development (2015) 142, 1733-1744, doi: 10.1242/dev.118950
[6] Germain, Damien(2010) 'The Moroccandiplocaulid: the last lepospondyl, the single one on Gondwana', HistoricalBiology, 22: 1, 4-39, DOI: 10.1080/08912961003779678
[7] David R. Hurey, Scott C. McKenzie,Andrew J. Wendruff, et al., A Survey of the Pennsylvanian Amphibia of theLinton, OH Lagerstatte.
[8] https://www.irishtimes.com/news/science/intrigue-and-egos-in-a-tussle-over-irish-amphibian-fossils-in-1866-1.2044173
[9] LARRY F. RINEHART, SPENCER G. LUCAS, A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 GROWTH SERIES OF THE PERMIAN NECTRIDEAN DIPLOCAULUSMAGNICORNIS SHOWING TWO-STAGE ONTOGEN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21(4): 803–806, December 2001
[10] DAN S. CHANEY, HANS-DIETER SUES,WILLIAM A. DIMICHELE, A JUVENILE SKELETON OF THE NECTRIDEAN AMPHIBIANDIPLOCAULUS AND ASSOCIATED FLORA AND FAUNA FROM THE MITCHELL CREEK FLATSLOCALITY (UPPER WAGGONER RANCH FORMATION; EARLY PERMIAN), BAYLOR COUNTY,NORTHCENTRAL TEXAS, USA. Lucas, S.G. and Zeigler, K.E., eds., 2005, TheNonmarine Permian,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No.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