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书堂》·第276篇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金木研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无须深入凝视,就能遇到生活中的重大议题。”
许多时候,我们会认为,人生二字是一个过于宏大的议题。好似唯有充满起伏的人生才值得被称为人生,而普通人不过是过日子罢了。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生都会经历大起大落。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大精彩,还是跌跌撞撞的过日子,每个人的人生都无可避免的会经历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逆境与成功、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
这些困惑着辉煌人生的问题,也依然出现在普通人生的生活里。所有人都在构成上述六种困境的两极之间挣扎,尝试在困境中寻找一条接近满意的道路前进。
而决定生活满意度的,是如何解释生活。
一、人无法让渡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甜还是苦
电影《夏洛特烦恼》,讲述了平凡又普通的男主夏洛,重返少年时代,重新做出人生选择的故事。
年过30的夏洛,过着捉襟见肘、浑浑噩噩的生活:暴脾气的妻子、紧巴巴的钱包、无车无房无工作......鼓足勇气在学生时期女神的婚礼上表白,却换得全场嘲笑、一地鸡毛。
夏洛对自己的生活失望透顶,他借助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直到,一场醉酒带来的白日梦,让他穿越到了中学时期。
在梦里,夏洛有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权利:拥有上帝视角的夏洛,迫不及待的抛弃旧人生带给他的一地鸡毛,他抢先复制了同学中最出息人的成就。
这一次他不再是一无是处穷小子,也不再是动辄全校笑话的“傻憨”。他是富有才华、诗意,全国追捧的大明星。旧人生时想都不敢想的金钱、名誉、鲜花、掌声、女神,都涌到了自己的怀中。
然而,当他拥有者曾经歆羡的一切的时候,才发现,光鲜亮丽的背后依旧是一地鸡毛。朋友再也不交心、爱人偷偷背叛自己、身体突患重病......身体与情感的双重暴击之下,夏洛疲惫不堪。
生病后的夏洛开始怀念曾经弃如敝履的平凡普通的人生,怀念脾气暴躁但深爱自己的妻子。他回到了与妻子曾经相守的小房子里。然而,早已物似人非。曾经深爱自己的妻子,早就与同学们口中的傻子“大春”建立了温馨的小家。
影片的最后,夏洛从梦中醒来,认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珍贵的。他扔掉了酒精,重新拥抱妻子,拥抱生活。
电影的结局总是带着“大圆满”的美好愿景,故事里的主人公可以迷茫时一键重选,悔恨时一键撤回。而现实的人生,永远是一条被推着往前走的单行线。我们无法转换到别人的航线之上,也无法掉头回到人生的起点。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人都无法让渡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决定生活的启动键。
博·雅各布森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生来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蓝灰色还是棕色的眼睛,有没有雀斑;
我们拥有何种体型;我们可能生来就患有某种疾病;
我们可能在儿时被暴打,或者有一个酗酒的母亲/父亲......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改变这些事实,我们必须接受它们作为自己的根基,存在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实性。我们不能过别人的生活,别人也不能替我而活。活着就是将自己完全沉浸于自身的真实境遇中,接受自己的那条单行线,握好自己的方向盘,接受命运的甜与苦。
二、真实的活,
意味着负责的接管自己的生活
作家莫言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受邀给年轻的朋友写一封信,回答自己被年轻人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信中,莫言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幼时的莫言,家境贫寒,同龄的孩子还在教室的时候,他已经早早了离开教室,走向田地与牛群。
莫言和爷爷一起去荒草甸子割草,回来的时候突然天象诡异,风像一根飞卷着的铁柱向他们袭来,并且伴随着雷鸣轰天。
莫言问爷爷“那是什么?”。
爷爷淡淡的回了一句“风,拉车吧,孩子。”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着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膀,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
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许久之后,他才慢慢的直起腰。
莫言说,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的印刻在他的脑海。伴随着他走过无望的少年失学年代,走过靠一本新华字典写作却不被认可的创作时代,走过众人赞誉的诺奖时代,走到今天,用温和平静的讲述告诉年轻人“风来了,拉车吧,孩子”。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这确实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人生是成功和逆境的混合,生活与危机是一体的。这是人类投身于现实世界中,去生活、去爱时无法避免的。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一生中不会遇到困难,甚至艰难的时刻。
然而,如何解答艰难与逆境,哪怕是莫言,也无法得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
正如博·雅各布森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写的那样:
你无法改变这些既定的条件,但你仍有一个基本选择:你可以决定如何面对逆境。
你是选择怨恨、愤怒或消沉,从而提升最初的逆境系数?
还是选择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你的力量,尽可能地寻求解决方案和成功?
人类无法改变突然袭来的困境,也无法找到彻底消灭它们存在性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既定条件的反应方式,接管自己的生活。一如莫言提笔在信封写下的六个大字:“不被大风吹倒”。
接管自己的生活,即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意味着坦然的承认自己的生活方式,承认选择和疏忽。鸡汤和成功学不能指导具体的人生,莫言的故事也不能复制粘贴的嵌入普通人的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风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要拉的那辆车。
抱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没有任何来自外部的东西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感觉、生活或身份。总有可能找到一条路,或是摆脱情境,或者以某种方式改变情境,或是改变情境下的自我的状态。
因此,一个人承受命运有两方面的含义:在可能的地方创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纵大风压顶,总还能记得自己想要走向的路,总还能选择自己迎接风的姿态。
起风了,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
三、你给生活赋予什么样的价值,
决定了你过怎样的人生
2020年9月,一位来自郑州的50岁阿姨,离开了围着灶台、孩子团团转了30年的家,一人一车一帐篷,开始了自己自驾游中国的旅程。
走红后,很多人对苏阿姨的故事表达敬佩、羡慕与支持。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解和反对,这其中包括阿姨的丈夫和身边人:“烧钱,以后养老怎么办?”“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也没为家里老小想过。”“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啥”......
苏阿姨却丝毫不受质疑声影响,她满怀激情地开车走走停停,哼着小曲拍各种照片、视频,拍了很多照片,走在路上的苏阿姨一身轻松,惬意极了。
《十宗罪》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
苏阿姨有着被忽视的童年、隐忍的婚姻、不被理解的抑郁......然而她从未真的彻底放弃对自我的找寻,也从未彻底顺从、隐忍下去。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女人无论在哪个年龄,都不要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人们通过为其生活赋予内容和形式,实现目标,进而实现某种价值。你给生活赋予什么样的价值,决定着你过怎样的人生。生活价值重新定向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生活价值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创造性价值(creative values)是在建设和给予等一系列活动中实现的,是人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领域中追求的。这种价值具有扩张性,倾向于建立和扩大个体的世界。
体验性价值(experiential values)实现于个体向世界敞开自己的能力,以及融入自然、欣赏艺术和爱的能力。实现这样的价值,就要过一种体验丰富的生活。这种价值具有接纳性,让个体拥抱整个世界。
态度性价值(attitudinal values)体现于个体能够让自己面对受限的环境、痛苦的现实,以及在残酷命运面前的屈服。这种价值在个体面对疾病或死亡时会发挥作用。当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未能实现的目标时,我们也会召唤这种价值。
对这三种生活价值的描述,总结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
人们在年轻时尝试实现创造性、扩张性的价值,努力通过工作和建立家庭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再后来,人们更倾向于实现体验性价值,比如享受自然、艺术以及爱的感觉。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当命运变得不那么友善时,人们面临的任务便是实现态度性价值,在苦难中寻找意义。
无论是否意识到生活价值的种类,我们都无时无刻都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生活价值,承接实现价值的目标任务。这是生活向个体提出的问题,它需要每个人用行动来回答。
当个体可以承担起自己做选择的责任时,便在回应生活对我们提出的各种要求。
四、做选择的时候,才产生真正的自我
现代生活需要人们不断地做出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选择。大到接受什么教育,选择什么职业,找谁做终身伴侣,定居在哪里;小到买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周末做什么,等等。
哈佛大学的Amitai Shenhav和Randy Buckner曾做过一项有关选择与焦虑的实验。
研究人员让实验观察对象,走进实验室,躺在fMRI扫描中。同时给到他们两件非常喜爱的物品(实验前调查过),告诉观察对象:“只能带一件回家”。实验观察对象在选择的过程中,大脑的状态会被扫描仪精准捕捉。
根据扫描仪数据及观察对象的自我状态描述,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面对必要的选择时,同时会体验到积极情绪与焦虑。而且,“特别喜欢”的选项增多,产生的积极情绪与焦虑就越激烈。
为什么,选择总是伴随焦虑而来?这或许跟选择赋予我们的权利与责任有关。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一书中,作者提出:选择意味着自由与责任的一体两面。
选择以自由为前提。自由意味着你能做自己想做或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一个人不止有一种选择,他就拥有选择或行动的自由。
选择也意味着责任。当你对一件事说“是”而对另一件事说“不”时,这对你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某种影响。负责就是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地生活,意味着充分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前者赋予我们自我选择的权利,带给我们积极的情绪;后者决定着我们能否做出自我选择,致使我们陷入焦虑。
如何缓解选择带来的焦虑与压力?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曾经提出一个发现:“在做选择时,大部分人都是采用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思考方式”。
所以,越是面对选择瞻前顾后、反复纠结的人,越容易重复累加选择焦虑。最终,被焦虑彻底击倒,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交付到他人的手上。
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实际上与其面对选择做出的反应有关,即,能否做出选择,以及怎样做出选择。
选择,意味着生命自发性和力量的彰显。当一个人对某个选择能够做出承诺,负起责任时,这个人的自我价值于意志就被激活了。
所以,选择什么并不重要,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才是对抗焦虑的最优解。
作家路遥墓前的方石上,有这样一句悼词:“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生命的最初并无意义。每个生命,都被放养平凡的世界之中,构建自己的生活,试图在平凡发世界中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于是,我们被迫过着过度反思的生活。不断地丢失自己,歪曲自己,夸大或缩小自己,机械地扮演着各种角色,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企图通过反思,让自己达到满意的标准线。
然而,当我们为了追求满意而反思,根据他人期望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追随“芸芸大众”,彻底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有人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故事最“辉煌”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真实的人。
人的生命是那么的宽广,又是那么的精深。它值得每一个人用最真实的感受去解读,踏上真正去活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