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由此可见护理对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约有500多万护士。而在上海,截至2024年底,本市注册护士有12.31万,较2019年增加27%。不过,从现实来看,很多人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认可,还有待提升。
这个护士节来临之际,文汇报记者走进沪上医院,对话几名优秀的护士。他们守着日常,也随时面临无常;他们接近衰竭的人生,又竭力护航新生。虽然患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护士站,也是一个生命信息的接收站,及时应答每一次有声或无声的呼唤,这里没有“已读不回”。
对话人:郑微艳(上海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上海首批ICU专科护士)
一个刚接受完心脏手术的老太太,胃口不佳,还肚子痛。“会不会是卧床太久形成血栓,堵住肠道血管,引发绞痛?”郑微艳及时向医生做了汇报,再配合后续检查与治疗,老人转危为安。在此期间,郑微艳注意到:ICU门外,有一名老人打着地铺日夜相守,他是老太太的老伴。
郑微艳走到老人身边,把他想跟老伴说的话录下来,每天把这份“情书”送到床头。
郑微艳说,ICU的患者如同一座座孤岛,他们有的气管插管、无法言语,有的尚处昏迷、生命仿佛休眠。所以,ICU护士就如同哨兵一般,在医生给出治疗方案后,护士要观察每一座“孤岛”的运行情况,是否“各就各位”,而非“跑偏”、继而引发灾难事件。在此期间,“你可以尽一切努力去呼唤他们。”
“嘴巴干”,ICU插管患者写字与护士交流 (唐闻佳 拍摄)
ICU,郑微艳从业20多年的“主战场”,这里集中着全医院最危重的患者。“ICU监护仪屏幕上的生命体征,一秒钟能被放大出很多内容,可能一眨眼的功夫,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这份随时能让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感,也是吸引郑微艳来此的一大原因。
1995年,郑微艳经全国统一护士注册考试成为注册护士,工作3年后,她在《当代护士》杂志上得知,医院里有一个地方叫ICU。“ICU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良的设备、最科学的管理制度。”郑微艳至今记得初识ICU的那份兴奋。正逢1999年仁济医院从浦西扩到浦东,急需人才,郑微艳成功应聘进入ICU。
“ICU更像是一个全科,我们是全科护士,但又需要许多专业救治技术,会操作高精尖设备、计算各种公式,既全又专。”郑微艳说,在ICU里,诸如此类的平衡关系高度集中,十分奇妙。比如救治需要理性、勇敢,警惕死神的逼近;但同时也需要温柔、悉心,捕捉患者的求生欲。
2018年,郑微艳竞聘成为仁济医院南院护理部的“当家人”之一。位于浦江镇的南院历经6年快速发展,收治病种难度增加,危重症护理质量成为科主任的“心事”。彼时,大家都在观望护理部能否挑起这个重担。
在郑微艳来到南院的第8个月时,风湿科收治的皮肌炎伴重症脏器衰竭患者成功实现ECMO脱机,走出监护室,回归社会。紧接着,有了第二例、第三例……
在ICU一线21年,郑微艳一个深刻的体会是:救人需要技术,但不仅是技术。
有一名患者历经医务人员千辛万苦的救治醒了,但他的心跳太快了。郑微艳到患者耳畔说了几句,他的心跳很快平稳。“你说了什么?”主任觉得很神。郑微艳回答,其实就是和患者交了个底,“你现在在监护室,已经好转了,你的老婆、孩子都告知了,治疗费用也不高……”
“将心比心,他大睡了一觉醒来,我把他最想知道的事告诉了他。”郑微艳说。
【记者手记】:为他人提灯者也需要被照亮
有一名患者给郑微艳递过一张纸条,他没脱离呼吸机,不能说话,纸条是写给郑微艳还在上小学的女儿的:“我观察到你的妈妈很能干,如果我能康复,欢迎你到湖北,我的家乡。”纸条上,还附上了湖北的地址。
“他一直在聆听。”这张纸条在郑微艳的眼里比任何锦旗都特别。一来,它传递着患者对新生的向往;二来,病榻上的他还在关注、关心着护士。
这是记者从业以来第N年写护士节报道,这次我想换个角度,不是歌颂他们的无私,而是聆听他们的“骄傲”、他们的“需要”。这张患者的纸条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超越了常规医患关系——它不是一句程式化的“谢谢”,而是一种双向的注视:“我看见你了,你的付出,你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