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化产业新闻
在过去,时尚的风向标在大牌秀场;而如今,所有的“弄潮儿”都奔向菜市场。
近日来,抖音、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的时尚达人,掀起了一股在菜市场淘时装的潮流。
短视频里身材高挑、妆容精致的小网红们,迎着大爷大妈好奇的目光仔细挑选,讨价还价,再“化腐朽为神奇”般将衣架上平平无奇的中老年服饰穿出大牌定制感。
在抖音,单#菜市场衣服真的绝了#这一话题词条下的视频播放量就已达到6.4亿次,“用100块钱淘十多件衣服”“29块钱穿出高定感”的攻略或教程也层出不穷。
实际上,菜市场或旧货市场上售卖的衣服比起商场大牌,并没有什么竞争力,而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博主们根据自己对于复古时尚的理解打造出的时尚风格,让时尚和菜市场两者完全不同的东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时酷爱的复古风格在菜市场也可以买到。
而曾经信奉“买新不买旧”的粗暴逻辑,把“赶潮流”视为时尚真理的年轻人,终于发现了岁月为时尚覆上的独特底色。
古着,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继AJ、盲盒后年轻人最喜欢的潮流单品。
古着文化的逆袭:“菜场大妈风”背后的传说
从博主们的穿搭表演可以看出,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主的复古造型备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这一转变与古着文化在国内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着文化是什么?
有人说是二手货,有人说是旧衣裳,甚至有人认为其是“洋垃圾”而进行抨击。
实际上,古着在英文里继不是old clothes,也不是secondhand clothing,而是vintage clothes。vintage则来源于葡萄酒术语,特指经过30年后的陈酿(最佳饮用时期),意思就是通过时间的考验,才能够成为经典存在的单品。而被划为“古着”的服装,则是指那些超过30年历史的、具备所属年代特征的、仍具备审美价值的旧衣服。
古着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二战后传到经济空前发展的日本,当时日本奢侈品消费情绪高涨,但在经历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高失业率和低迷的市场环境让曾经深陷消费主义的人们不得已拿出闲置物品变卖以资生计,这一变化加深了日本古着市场的繁荣,随后这种文化辐射回欧美,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前几年,很多人都误把古着和二手衣服划等号,顺其自然地为它贴上“廉价”的标签,但与之相反的是,Vintage 虽然不是古董,但是他们却和古董一样珍贵。在古着文化爱好者眼中,古着店里的物什能看到时代的缩影:摇滚巨星猫王潇洒的大背头和喇叭裤、让奥黛丽赫本露出纤纤细腰的优雅伞裙、黛安娜王妃贵气十足的套装和礼帽以及马龙白兰度让万千少女倾倒的机车皮夹克……
由此,不少时尚潮人都热衷于挑选古着来装扮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读懂古着,并且恰当好处地穿上它们,在时尚界是一种非常有品位的表现。
被称为“大众男友”的日本男星菅田将晖也是古着的忠实爱好者,不管是私服还是节目,都可以看到他对古着文化的喜爱。
古着复兴:反消费主义下的新潮流
在国内,2019年被称为古着元年。
从这一年起,古着逐渐摆脱“洋垃圾”的污名,以小众文化的面貌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越来越多的古着店开在一二线城市老城区的各个角落,虽然店面普遍不大,但都风格明显。有些以美式复古为主题,有些则是卖附有名牌的日式西装,还有些专注二手奢侈品市场,从世界各地淘来保养得当的LV、爱马仕,以及拆包制作的一些小首饰。
古着复兴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新变化。
几年前,H&M、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入驻让人们进入快速消费时代,批量生产,大规模机器制造,穿一季就换的消费品让人们陷入被时尚裹挟的失语境地。追着所谓“时尚”奔走的人们,甚至还没有时间思考与欣赏单品本身的设计感,就已经面临着过气与换季的危机。
而古着文化的复兴正是对快时尚消费观念的反叛。以前精工细作的年代与快速消费时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古董衣以其经典的款式和卓越的制作工艺,抵抗住了时间的考验,经过时间的沉淀,年份已是它自身价值的一部分。
与现代批量生产不同的是,古董衣的价值不会在转化成使用价值以后消失,尤其一些款式经典、面料珍贵、做工考究、保存完好、数量稀少的古董衣,反而会越来越珍贵。
此外,古着并不简简单单是二手的服装,它所包含的时代意义在现在看来,其实更是一种“博物馆”和“独一无二”的存在。很多服装的制造工艺和面料,在现在是已经无法重现的。这一特质与当代年轻人寻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不谋而合。比起“爆款”,当代年轻人更害怕撞衫。
值得注意的是,在“淘古着”的过程中,现场“淘宝”所造就的体验感与满足感,是在商场购物无法代替的。流水线生产的商品摆在你面前供你选购,远远不如你跋山涉水跑到一个类似“二手中转站”的古着服装市场里掀开一堆又一堆的衣服,最后不经意地找到自己一件满意的衣服,所带给你的那种惊喜感,收获感来的强烈。
除了购买,搭配也是一种可以彰显自己独特审美的愉快体验。通过自己的创意,用当代审美观新旧混搭,穿出自己的个性与主张,也是以往购物消费难以获得的珍贵经历。
古着市场的未来:反消费主义还是新消费主义?
古着市场刚刚在国内兴起的时候,有人称它为年轻人反消费主义的讯号,不仅大大打击了郭敬明式拜金笔触的嚣张气焰,也“制裁”了快时尚爆款对于流行趋势的裹挟。
但随着古着市场迅速膨胀,我们不禁担忧——屠龙少年是否终将变成恶龙?
作为国内新兴亚文化的一员,古着自身的小众属性注定了身处其中的古着爱好者会形成紧密而固定的圈层,其中因稀缺性产生的优越感,对于崇尚“不同”的Z世代有极致的吸引力。
而比起动辄上千的LO裙、汉服,价位在几十到几百块区间的古着有着更低的消费门槛,也能更容易地满足(贫穷)大中小学生的表达欲与购买欲。我们很难确定,所谓的“时尚达人”对于古着的喜爱,究竟是出于对岁月的珍视、对文化的热爱,对消费主义的反感,还是所谓的“性价比”。
有的古着店家把产品介绍写成论文——这是几几年从地里挖出来的绝版军裤,用的是二战限定XXXX个的五金……将宝贝的来龙去脉介绍的一清二楚,换来的反馈却是:“我管你这是几十年代的衣服,我只在乎穿我身上合不合身、好不好看,或者,别人认不认识。”这无疑与古着文化的初心完全背离。
当购买古着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我们是否又再次陷入了为“流行”而盲目的消费陷阱之中?
此外,急剧扩张的消费需求让整个市场迅速走向规模化,但从地下小众圈层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古着市场似乎也在悄悄“变质”。
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现象加剧了大众对于古着文化的刻板印象,也让整个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之中。
特别是附带“二手旧物”属性的古着,在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前端本应更加严格,比如二手商品的回收、修缮和流转背后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分工协作机制才能更有效率地运转,不同品类的二手商品要分开处置。二手书商需要负责图书的质检、仓储、定价、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品质不符合再次出售的就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再比如,二手镜头需要经过检测、修缮之后才能再次流通。这是一个将非标准物品转化为标准商品的过程,通过提高闲置物品的利用率,最终达到“少生产、再利用、再循环”的理想状态。
但想要赚快钱的商家并不在意这些。面对层出不穷的“洋垃圾”丑闻,国内不成熟的回收与清洗产业链,以及没有明确规定的定价,始终动摇着大众对于古着产品的信心。
总的来看,古着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之路道阻且长。但我们也期待着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规范与标准能早日摆上台面,同时,我们也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被古着文化内在的魅力所感动,真正理解那份被岁月沉淀的美好。
部分资料来源:抖音和ta的朋友们、girlism少女主义、放学嗨、 青年横财发展会、ELLEMEN睿士、吹波糖说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