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运河名镇|绍兴东浦:“黄酒小镇”熬制乡愁 影视宠儿备受青睐

浙江绍兴市的东浦古镇,早在东晋末年已有聚落,两宋时期形成集镇。东浦曾经有过很多名字,包括北渎里、浦阳里、东浦里、东合乡、东合南乡、东浦乡、锡麟乡等,1949年之后一直沿用鉴湖乡、东浦镇二名,1992年并乡扩镇,遂合称东浦镇。乾隆《绍兴府志·水利志》记载,“积水之区,小者为浦”,又因其位于山阴(绍兴)的东半部,故名东浦。

东浦地处鉴湖之北,为水乡泽国,江河溇滨,纵横交叉,这里是古镇祖先最早赖以生存的根基,积淀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是著名的“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

味浓香永的黄酒源泉

古镇入口门楼上有块牌匾“黄酒小镇”,两边的抱柱上分别写有“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和“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门楼的背面悬挂着“黄酒之源”的横匾,两边分别书写着“中国黄酒出绍兴”和“绍兴黄酒源东浦”。黄酒确实是东浦的一绝,也是越酒中的珍品。

东浦的酿酒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大禹时期,就有东浦酿酒的记载,距今已有4000多年。到了宋代,这里已是绍兴酿酒业的中心。宋人朱翼中在《北山酒经》中称“东浦酒最良”。随着明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方便酒商贸易、减轻酒税的政策措施,东浦的酿酒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乾隆南巡绍兴时,品尝了孝贞竹叶青酒,对其大加赞赏,挥毫直书:“越酒行天下,惟东浦为最。”东浦黄酒因此更是名满天下,如火如荼,红红火火,几乎是无村不酿酒,无人不沾酒,“无处春来不酒家”,到处都是味香酒浓。

作为绍兴老酒的发源地,东浦素有“酒乡”之美称,即所谓“绍兴老酒出东浦”“东浦师傅绍兴酒”“东浦十里闻酒香”。其实,东浦黄酒就是古镇人用多年时光熬制出来的乡愁,愈陈愈浓,愈久愈香。当年这里酒坊林立,酒旗飘扬,创设于明末清初的有“孝贞”和“王宝和”等酒坊,乾隆八年(1743年)后,又相继开设了“周云集”“汤源元”“刘宝裕”“刘墨香”“林万和”“金功成”“陈忠义”“越明”“贤良”“诚实”“中山”“云集”等酒坊。

现在的云集昌记酒坊就是当年云集酒坊清末时下设的一个分号,透过云集昌记酒坊的来龙去脉,可以了解云集酒坊的前世今生。云集酒坊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开设,创始人为周佳木,名为“云集”,就是取“名师云集”之意,希望能不断汇聚技艺精湛的酿酒名师,切实保证家族企业的兴旺发达、永世长存。一坛黄酒浓,半边东浦香,它从糯米的筋骨里渗出,在鉴湖的柔波中沉淀,经岁月的巧妙之手,最终酿成温润的琥珀色。其中除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和天然水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酿酒技艺,这是祖祖辈辈经过几千年反复实践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如今,在已修复的云集昌记酒坊里,还专门设立了传统酿酒工艺展示馆,把开耙、修坛、泥头、穿络、榨酒、防腐等过程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不可思议,却妙不可言。难怪当年云集酒坊的第五代传人周清将云集黄酒送展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荣膺金奖。

我们还向当地人请教了“女儿红”和“状元红”的来历。他们说,“女儿红”和“状元红”都是黄酒的一种。“女儿红”是指在女儿出生时酿造并埋藏起来,待女儿出嫁时取出饮用的黄酒;“状元红”则是指在儿子出生时酿造并埋藏起来,待到儿子金榜题名或结婚时饮用的黄酒。

黄酒和酒器是一对孪生兄弟,与生俱来,相辅相成,这是我们在东浦街50号“绍兴黄酒酒器展示馆”里看到的历史场景。距今约9000年的嵊州小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酒壶、酒杯,为越地已知时代最早的酒器。此后,约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遗址,约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商周、汉魏六朝以至唐宋元墓中均有酒器出土,明清、民国和现代亦有各种酒器行世。

当地人告诉我们,古镇每年都要围绕黄酒举办或承办多种类型的黄酒文化活动,如“酒仙会市”,不仅包括传统黄酒酿制展示,还包括黄酒品鉴与创新体验;不仅有舞龙、水上婚礼、宋韵游园等非遗表演,也有黄酒产业交流和产品展销以及推动黄酒文化的创新传播。

美轮美奂的水乡古桥

东浦的桥,是凝固的诗、多彩的画、悠扬的乐和生动的舞。它们以石为骨,以水为魂,串联起黄酒之乡的千年脉络,看到它们,就像阅读一部立体的江南水乡发展史。那一座座古桥,或平直如练,或拱如新月,静默在碧水之上,横跨于两岸之间,记录着蹉跎的岁月和错杂的脚步。东浦境内桥梁遍布,全镇共有328座,仅集镇内就有37座,数量之多,密度之高,水乡罕见,几乎是“三步两桥、十步一景”。古桥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拱式、梁式、亭台式等;有的是拱式与梁式的结合,有的是拱式与涵洞的结合,还有的是桥上走人、桥下背纤的立交式多用桥。至于桥名,有的源于地理(如南村桥),有的来自姓氏(如陈家桥、蒋家桥),有的表达功能(如磨坊桥因桥畔曾设水磨作坊得名),有的标记传说(如酒务桥与古代酒税机构相关)。桥联题刻内容多咏水乡风物、劝善祈福(如“源远流长永锡尔类,赏心乐事仰见斯人”“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雕刻装饰常见祥云、莲花、螭首(镇水神兽)等纹样,部分桥墩刻辟邪剑匣。

这些确实是东浦桥的符号特色,但不是本质特色,因为只要是江南水乡,古桥就是不可缺少的风景,其实就表象而言彼此差别不大,最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壤上塑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性格。这种独特的文化性格既有现实的编码,也有历史的基因,必须仔细谛听、认真分析,捕捉内在的脉搏,方能感受到来自深处的巨大能量,及其倔强地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文化面貌。

在古镇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磕头跪拜上大桥,上城坐船马院桥。东浦老酒越甫桥,吹吹打打薛家桥。谈天说地大木桥,买鱼买肉过洞桥。哭哭啼啼走庙桥,欢天喜地跨新桥。看病就医西巷桥,革命传统下大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每座桥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对不同的特点也勾勒得明明白白。这些桥何以如此?我们倒要去看个究竟。上大桥的桥北确有见龙庵,庵内塑有威武的包公神像。每逢农历六月十五夜,善男信女们便三跪一拜,求神灵保佑。马院桥桥边相当于东浦的“外滩码头”,这里就像公共汽车总站一样,停泊着很多等待出发的小船,凡进城者必始于此。越甫桥南岸有个“孝贞酒坊”,因乾隆赐匾“孝贞”二字而声名大噪。薛家桥靠薛家弄,当年弄内居住着许多艺人,每逢节庆,各显身手,桥上桥下,锣鼓喧天。大木桥地处闹市,两岸酒楼茶肆林立,确实是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洞桥紧挨旧东浦的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是买鱼买肉者的必经之路。庙桥主打为亡灵点烛化锭,时有哭哭啼啼之声也在所难免。新桥桥北旧有许多花轿店,每逢婚嫁喜庆,租轿还轿,人来人往,喜气洋洋,热闹非凡。西巷桥早年桥边有位江湖神医,全心全意地为百姓解除疾病之苦。下大桥确实是当年徐锡麟操练水军的地方,一阵微风吹过,似乎还能听到当年的号令之声。

东浦古桥不仅是民谣的起源地,也是民意的载体。泗龙桥形似游龙卧波,悄然停歇在王家村和鲁东村的碧水之间,由三孔石拱桥和十七孔石梁桥组成,又称“廿眼桥”。可这个“廿眼桥”,我们怎么数来数去都只有19个桥洞?当地人告诉我们,当年泗龙桥建成后,虽然沟通了两岸,方便了村民,但也方便了那些三教九流,王家村鸡鸣狗盗之风日盛。风水先生认为这是因为泗龙桥洞眼过多,破坏了风水,必须把“廿眼桥”堵上一眼,才能堵住这股歪风邪气。当地人照办了,据说后来确有改观。但在年轻人眼中,这种解释没有科学依据,当年堵上一眼,纯粹是出于桥体的安全考虑。事实上,建桥百余年来,在历经大风猛浪冲击和烈日冰冻侵蚀后,泗龙桥依然稳如泰山、安然无恙,这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他们还认为,如今现存19个桥洞,其中亦暗含“永久”之意,隐喻着泗龙桥永久牢固、坚如磐石。如此诠释或许并非原意,甚至还有点年轻人时尚先锋的味道,却不失为一种代表民意的美好祝愿。

备受青睐的影视宠儿

东浦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老街、河道、台门、古桥和浓郁的黄酒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因其古朴宁静的氛围和浓厚纯良的生活气息,且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被视为“原汁原味”“有滋有味”的典型水乡,许多摄制组纷至沓来,故又被誉为影视作品的“活动摄影棚”。

电视剧《女儿红》,是讲述绍兴黄酒世家三代人命运传奇的年代剧,其核心故事背景就在东浦。剧中的许多场景,如酒坊、老街、石桥、河埠头、老台门等,都是在东浦实景拍摄。为了还原鲁迅笔下的“未庄”,电视剧《阿Q正传》在东浦的取景更是不胜枚举:阿Q撑船或沿河行走,其背景就是泗龙桥独特的拱梁组合的身影;阿Q赊酒、与酒客争执的片段,取景自新桥堍的传统临水酒铺;阿Q被赵太爷呵斥后蜷缩在街角的镜头,是在庙桥北侧的窄巷里拍摄的……电视剧《九斤姑娘》,展现了清末绍兴的市井生活与婚嫁习俗,剧中频繁出现大木桥等多座梁式平桥,还有锡麟路沿河长廊、石箍台门天井和磨坊桥畔谷场,至于新桥头的婚俗片段,更是还原了轿过桥、撒喜糖的热闹场面。在影片《彷徨》中,通过老街、酒肆、祠堂等水乡意象,以及新桥北侧“福兴酒楼”旧址,把虚构的鲁镇“真实”展现在观众眼前。影片《祝福》中祥林嫂持空碗行走的经典镜头,取自马院桥桥下的纤道,通过长长的镜头把人物“被驱逐”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建军大业》中,展现江南水乡风貌或市井生活的场景,许多都是在东浦古镇拍摄的,通过古朴纯粹的场景描写,非常准确地还原了历史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当夕阳的金辉洒满河面,归舟轻摇,岸边的灯火次第亮起,倒映在如镜的水中,那一刻,整个古镇就好像流淌着源源不断的琼浆玉液,酒之味,酒之魂,酒之骨,酒之血,酒之肉,都慢慢地渗透到古镇的各个角落。寻常巷陌,小桥流水,桨声灯影,世俗烟火,本真江南,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让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香气如丝,缠绕着水乡的晨雾与月光,绵长甘洌,仿佛一口就饮下了古镇的全部时光。(张永祎)

来源:江南时报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