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 股权质押“平仓线”压顶 上市公司“假回购”频发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柳 陈锋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许多上市公司面临股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柳 陈锋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许多上市公司面临股权质押压力,甚至有的公司遭遇爆仓事件。

根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9日,A股市场共有3243家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的情况,质押总笔数5.64万笔,质押股数6063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8.51%,质押对应市值为4.3万亿元。其中,截至8月14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股权质押已达到平仓线的有21笔,已达预警线未达平仓的有42笔。

为缓解股权质押风险,一些上市公司股东忙着补充质押,还有的低价减持,更有的忙前忙后上演忽悠式回购。

上海一位券商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都出奇的一致,能拖则拖,向来不积极,但减持却从不手软,恨不得赶快套现获利走人。

上市公司忽悠式回购

8月8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娴在一个论坛上表示,目前,上市公司绝大多数还是被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控股股东成为代理人,想尽快扩大规模,用股权质押获得融资,尽快加杠杆,扩大自身控制的资产规模,而解决此类问题,应靠监管、市场、股东合力约束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不合理行为。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事实上,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忽悠式回购,监管部门早已经作出相应规范和安排。在股份回购实操的相关细则中,监管部门明确回购期间的减持限制。为防范上市公司短期、频繁买卖自家公司的股票,炒作股价,冲击二级市场,相关规定还增加了已回购股份的转让方式,对已回购股份的转让、注销等提出了规范管理要求。

今年5月19日,科陆电子披露《关于回购公司股份以实施股权激励的预案》,拟从二级市场回购社会公众股,回购总金额5000万元-2亿元。但是,拟回购不超过2亿元最终却1股未买,半个月之后,6月5日,公司又公告称,本次回购股份数量为0股,未完成股份回购计划。

另一家上市公司克明面业的回购手段则更新奇,也被认为是忽悠式回购。今年7月11日,克明面业发布回购方案,公司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公司股份1亿元-2亿元,回购价格上限为13元/股,公司7月11日的收盘价是13.46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回购价格上限为13元/股,因为公司现在市场价格并不在高位,这样的股价已经超过了回购价格的上限,未来只要不出现大利空以及系统性下跌,公司股价低于13元/股的机会可能非常少,公司最终就可以以公司股价持续超出回购价格上限为由结束回购。

克明面业也在风险提示中提及,回购期限内如果公司股价持续超过回购价格上限,则此次回购方案存在无法实施的风险。

而另一家公司网络安全企业蓝盾股份在2018年11月就已经发布回购计划,但迟迟没有实施,不仅如此,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柯宗贵、柯宗庆还在2019年3月21日至7月29日之间减持了其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

直到今年8月,蓝盾股份收到深交所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仍未实施回购的原因,回购计划是否真实等问题。蓝盾股份在回复之后终于在8月8日完成了首次回购。

金鼎资管董事长龙灏表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关键应该是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看好,相对于其他方式和目的的回购,投资者对当前低估值公司的护盘式回购行为应有所关注。

私募排排网分析师戴鼎槐认为,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目的,首先是在公司股价低迷的时候,支撑股价,维护公司形象,其次是提高每股收益水平,第三是提高控股比例,防止兼并与收购,第四是作为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为防范忽悠式回购,龙灏表示,投资者应注意四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的股价快速反弹,提前结束回购;二是回购时间期延长,导致股价波动;三是回购资金的落实,以及公开、公正的回购后持股承诺期的任何减持行为;四是回购后兑现方式做到公开透明。

专家:约束股权质押不合理行为

今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已经发布了权益变动报告书,控股股东持股大量遭被动减持。同时,还有部分公司的股东在不断补充质押,或低价卖股套现赎回质押股权。

8月7日,三夫户外宣布,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孙雷因质押违约而引发的被动减持34万股完成;8月8日,派生科技公告,公司总经理韩勇质押股权被强制平仓;8月9日,上市公司当代东方公告称,控股股东的一致行动人被动减持。今年以来,当代东方控股股东累计质押比例已经占其持股100%,公司市值从1月2日的37.12亿元缩水到22.8亿元。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8月以来,已经有拉夏贝尔、当代东方、迅游科技、三夫户外、胜利精密、延安必康、凯乐科技、派生科技、天夏智慧、众应互联、凯美特气、宜华健康发布了公司股东被动减持的相关公告,还有4家上市公司公告均显示,有股东质押违约,可能存在遭强制平仓风险。

王娴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上市公司有一个特点,控股股东控制着上市公司,同时股东还往往有其他的产业,控股股东在建造自己的商业帝国,上市公司只是他控制的一部分资产。所以他为了建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就需要融资,当融资面临困难的时候,可能就会把他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去加杠杆,形成一个内部的融资市场。

王娴坦言,控股股东构造自己的集团,在自己集团的内部形成一个内部金融市场,就会在集团内部的公司之间形成相互的投资、融资、担保,也就是关联交易,这种关联交易有相互的贸易交易、投资交易、融资交易,就是构成了为控股股东提供融资服务的内部机构。当控股股东没钱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到用股权质押融资。控股股东把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当成了提款机,因为我们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就会出现更多的监管真空。

“对于一般的投资人来讲,对于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的公司显然存在很大的治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这样的程序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用市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利。监管层、市场、股东各方面应该通过合力完善公司治理,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价值,才能创造更好的公司。”王娴认为。

编辑:严晖 主编:陈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