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迎春大展即将拉开序幕,此次“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将推出南博展览史上最强大花鸟画阵容。
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宋元:格物致知&翰墨游戏”、“明:院体富贵&文人野逸”、“清:南昌激越&毗陵优雅&维扬奇异&海上恬美”、“二十世纪:写生之趣 写意之韵”四个章节,依次呈现代表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近百件画作中五分之二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科之一,凡是以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皆在其列,具体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蚧等,画法则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其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
此次展览便集中呈现八大山人、石涛、华嵒、金农、郑燮、恽寿平、吴历、蒋廷锡、邹一桂、 钱维城、王翚师徒、沈铨、海上“三熊”“三任”、虚谷、赵之谦、吴昌硕等清代画坛巨匠 花鸟 力作,占本次展品数近二分之一。
南昌激越、毗陵优雅、维扬奇异、海上恬美,此次南博以清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特色为线索,全面呈现当时花鸟画坛面貌,堪称对整个清代花鸟画史首次系统、完整的梳理。
01
清代初期,以王时敏、王鉴、王翚、吴历和恽寿平为代表的画家着意摹古,强调传统 ,其中尤以“四王”为代表,他们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 被尊为“画苑正统”。
王翚被誉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
王翚师徒 所作 《岁寒图》 将亮相本次大展, 根据题款可知,此图为王翚师徒七人共同创作,其中王翚画长春、杨晋画梅、徐 玫 画山 茶、 顾昉 画松、 王云绘 天竹、 虞沅 画水 仙、 吴芷画紫芝。 笔致细膩,设 色妍 丽,实乃 名家 云集所成 花卉珍品。
清 王翚师徒《岁寒图》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历 为“清初六家”之一,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 ,他少时学画于王鉴、王时敏,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画跋》等。
清 吴历《竹石图》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慕古但不泥古,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西方绘画中的明暗与布局,并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
此次所展出的《竹石图》为吴历传世名作,能够现场领略其风采自是千载难逢。
02
在“清初六家”大行其道的同时,南方地区又 出现了一批以朱耷、石涛为代表的画家。
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作品内容新颖,风格独特,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此次展出的《古椿双鹿图》即为八大山人代表作。
他的花鸟造型注重形与趣、巧、意的紧密结合,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早期,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中期多指50岁至65岁,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逐渐夸张;65岁以后则为晚期,创作日趋成熟的同时笔下造型也更为夸张,我们熟悉的鱼、鸟“白眼”即为此例。
清 朱耷《古椿双鹿图》
南京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到了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则以革新的面貌亮相画坛,并带有各自的独特画风。
他们大多都出身于知识阶层,生活清苦,故多借画抒发不平之气;另外他们都注重艺术个性,讲求创新,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这些共性使得他们在当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
据说 金农 六十岁后才工画,更有专家曾言,若其传世作品有六十前所绘,那不是伪作便是代笔。他笔下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擅画梅,本次展出的《玉壶春色图》便为其中典型。
该作品是金农七十五岁力作,画中取梅树老干一截,通贯画幅正中,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尽显出老梅凌寒的性格。
清 金农《玉壶春色图》
南京博物院藏
金农对于画梅的游刃有余不仅体现在此件南博珍藏中,亦在市场中表现斐然。2011年北京匡时春拍中一件有多次权威出版著录的《墨梅图》就拍出1380万元人民币,足见藏家对于其墨梅的欣赏。
此次还一并展出华嵒《花鸟图》、李鱓《石畔秋英图》、汪士慎《梅花图》、黄慎《双鸭图》等,皆为经典之作,其中郑燮《托根乱岩图》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04
时至清末,“海上画派”兴起,他们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创造了以花鸟画为主的清新活泼的画风,冲破了画坛一度遇冷的局面。
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虚谷、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人,他们对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虚谷 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吴昌硕赞其“一拳打破去来今”。他的名作颇多,如《梅花金鱼图》、《松鹤图》、《菊图》、《葫芦图》、《蕙兰灵芝图》等,与此次展出的《枇杷图》皆为其精品。据传他性情孤僻,交情不够深者难以得到他的作品,这一说法也更加深了其作品的传奇性。
清 虚谷《枇杷图》
南京博物院藏
虚谷以枇杷为题材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亦受欢迎,如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件其晚年所作《枇杷》便拍出241.5万港币。
任颐 ,即任伯年,其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较为明快的格调,他的创作对近现代花鸟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次展出《新秋鹅浴图》即为他的典型风格,造境奇颖微妙,游鹅、水草、瓜叶、虬枝摇曳,充满活力。
清 任颐 《新秋鹅浴图》
南京博物院藏
除清代近五十位艺术大师精品力作外,“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亦有各朝花鸟画代表,如宋徽宗《鸜鹆图》,一并呈现元代李衎、倪瓒,明代沈周、文徵明、陈淳、徐渭等佳作。
北宋 赵佶《鸜鹆图》
南京博物院藏
元 李衎 《修篁树石图》
南京博物院藏
明 林良 《秋坡集禽图》
南京博物院藏
高奇峰 《鲤鱼图》
南京博物院藏
徐悲鸿 《立马图》
南京博物院藏
此次迎春特展,南京博物院首次将空前体量的花鸟画馆藏同时展出,全面反映了花鸟画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历朝历代审美取向。
百花呈瑞,前往名家力作集结的震撼现场,看近百件作品勾勒半部中国花鸟画史,更多精彩,留待开幕后共同见证!
百花呈瑞
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
展品清单
Ⅰ宋元
格物致知&翰墨游戏
宋 赵佶 鸜鹆图 轴 纸本 墨笔 88.2cm×52cm
元 李衎 修篁树石图 轴 绢本 设色 151.5cm×100cm
元 倪瓒 古木丛篁图 轴 纸本 墨笔 102.9cm×43.9cm 1369年
元 佚名 飞鸣宿食图 轴 绢本 墨笔 154.8cm×68cm
Ⅱ明
院体富贵&文人野逸
明 林良 秋坡集禽图 轴 绢本 设色 155.4cm×82.3cm
明 吕纪 榴花双莺图 轴 绢本 设色 120.4cm×40.2cm
明 殷偕 鹰击天鹅图 轴 绢本 设色 158cm×89.6cm
明 张路 苍鹰逐兔图 轴 绢本 墨笔 158.3cm×97.3cm
明 夏昶 满林春雨图 轴 绢本 设色 178cm×66.6cm
明 沈周 玉楼牡丹图 轴 纸本 设色 150.4cm×47cm 1507年
明 文徵明 冰姿倩影图 轴 纸本 墨笔 76.9cm×24.5cm
明 陈淳 松石萱花图 轴 纸本 设色 153.2cm×67.5cm
明 王问 荷花图 卷 金笺 设色 26cm×908cm 1539年
明 周天球 兰花图 轴 纸本 墨笔 50.3cm× 24.2cm 1579年
明 周之冕 桂子图 轴 纸本 设色 148.9cm×79.4cm
明 陈栝 平安连瑞图 轴 纸本 设色 90.4cm× 46.4cm 1546年
明 王维烈 菱塘哺雏图 轴 绢本 设色 105.9cm×40.3cm
明 徐渭 三友图 轴 纸本 墨笔 142.4cm×79.4cm
明 陈嘉言 寒梅野禽图 轴 纸本 墨笔 111.5cm×48.6cm 1615年
明 文从简 临唐寅女儿娇图 轴 纸本 设色 63cm×32cm 1640年
明 文柟 金俊明 金传 岁寒三友图 轴 纸本 墨笔 127.5cm×48.2cm
明 陈洪绶 花卉图 册 绢本 设色 31.7cm×24.9cm
明 胡士昆 兰石图 卷 纸本 墨笔 33.9cm×405cm
Ⅲ“清
南昌激越&毗陵优雅&维扬奇异&海上恬美”
清 李因 荷花鸳鸯图 轴 绫本 墨笔 149.5cm×51.5cm 1681年
清 周淑禧 鸠雀先春图 轴 绢本 设色 147.5×47.8cm
清 周璕 腾龙图 轴 绢本 墨笔 189.5×96.5cm
清 吴历 竹石图 轴 纸本 墨笔 97.2cm×34cm
清 朱耷 古椿双鹿图 轴 纸本 墨笔 169.5cm×80.3cm
清 原济 芳兰图 轴 纸本 墨笔 43cm×29.4cm
清 恽寿平 残荷芦草图 轴 纸本 设色 131.3cm×59.8cm
清 蒋廷锡 海棠牵牛图 轴 绢本 设色 108cm×55cm 1726年
清 邹一桂 梅花水仙图 轴 纸本 设色 153.4cm×73cm
清 马荃 牡丹锦鸡图 轴 绢本 设色 158.9cm×43.2cm 1713年
清 钱维城 紫藤罂粟图 轴 纸本 设色 145.3cm×43.3cm
清 沈铨 绶天有禄图 轴 绢本 设色 173cm×93.5cm 1756年
清 余省 八百长春图 轴 纸本 设色 174.9cm×92cm 1759年
清 王文治 柳燕图 轴 纸本 设色 69.1cm×32.3cm
清 王翚师徒 岁寒图 轴 绢本 设色 136.2cm×59.2cm 1693年
清 虞沅 榴葵双鹂图 轴 绢本 设色 125.9cm×43.9cm
清 张杰 富贵长春图 轴 绢本 设色 149cm×45cm
清 颜岳 桃花双禽图 轴 绢本 设色 55cm×41cm
清 高其佩 水中八事图 册 纸本 设色 31.6cm×41cm 1712年
清 华嵒 花鸟图 屏 绫本 设色 55cm×37.5cm
清 陈撰 荷香十里图 轴 纸本 墨笔 99.5cm×42.1cm 1754年
清 李鱓 石畔秋英图 轴 绢本 设色 118.9cm×56.6cm 1715年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轴 纸本 墨笔 123.5cm×31.3cm
清 黄慎 双鸭图 轴 纸本 设色 50cm×73.5cm
清 金农 玉壶春色图 轴 绢本 设色 131cm×42.5cm 1761年
清 高凤翰 松节莲房图 轴 纸本 设色 211.3×90.4cm 1728年
清 边寿民 歪瓶依菊图 轴 纸本 墨笔 95.8×50.4cm
清 高翔 榴花图 轴 纸本 设色 53.6cm×24.5cm 1742年
清 郑燮 托根乱岩图 轴 纸本 墨笔 106.8cm×51.7cm
清 罗聘 秋兰文石图 轴 纸本 墨笔 149.5cm×32.7cm 1794年
清 李方膺 百花呈瑞图 轴 绢本 设色 162.5cm×43.1cm 1736年
清 蔡嘉 岁朝图 轴 纸本 设色 112cm×50cm 1718年
清 潘恭寿 柏萱竹石图 轴 纸本 设色 214.7cm×66cm 1789年
清 潘思牧 仿古花卉图 轴 纸本 设色 102.8cm×25.5cm 1791年
清 顾鹤庆 朱竹图 轴 纸本 设色 114.7cm×22.6cm 1831年
清 汤贻汾 水仙木石图 轴 纸本 设色 128cm×45.2cm 1846年
清 翁雒 耄耋图 轴 绢本 设色 101.6cm×41.6cm 1841年
清 吴熙载 梅花图 轴 绢本 设色 85.8cm×29.3cm
清 朱熊 菊石图 轴 纸本 设色 127cm×28.2cm
清 张熊 芝仙供寿图 轴 纸本 设色 128.8cm×40cm 1877年
清 王礼 秋花游鸭图 轴 轴 纸本 设色 122.7cm×38.8cm 1852年
清 任熊 花卉图 册 纸本 墨笔 30cm×32.5cm 1850年
清 赵之谦 岁朝图 轴 绢本 设色 91cm×49.6cm 1866年
清 虚谷 枇杷图 轴 纸本 设色 129.8cm×72.1cm 1896年
清 任薰 花石锦鸡图 轴 纸本 设色 74.8cm×31cm
清 陈崇光 莲渚鸣禽图 轴 纸本 设色 138cm×33cm
清 任颐 新秋鹅浴图 轴 纸本 设色 172.6cm×95.2cm 1870年
清 吴昌硕 玉兰牡丹图 轴 纸本 设色 147.5cm×78.5cm 1900年
清 任预 花卉鸟兽图 屏 纸本 设色 142.5cm×37.8cm 1881年
Ⅳ二十世纪
写生之趣 写意之韵
齐白石 群虾图 轴 纸本 墨笔 88.7cm×46.5cm 1932年
金城 柱石石榴图 轴 纸本 设色 98.8cm×52cm 1922年
吴徵 竹石芭蕉图 轴 纸本 设色 102.3cm×51.3cm 1947年
高剑父 松鹰图 轴 纸本 设色 93.5cm×40cm 1936年
张善子 巨石卧虎图 轴 纸本 设色 123cm×44.7cm 1931年
冯超然 花石猫蝶图 轴 纸本 设色 107.2cm×54.6cm 1937年
陈树人 柳蝉图 轴 纸本 设色 57.6cm×39.7cm
高奇峰 鲤鱼图 轴 纸本 设色 133.7cm×59.1cm 1926年
于非闇 张大千 幽兰竹石图 轴 纸本 墨笔 89.8cm×57.4cm 1947年
朱屺瞻 竹石图 轴 纸本 设色 130.7cm×33.5cm 1947年
汪亚尘 九如图 轴 纸本 设色 105cm×40cm 1945年
徐悲鸿 立马图 轴 纸本 墨笔 92.8cm×28cm 1943年
陈之佛 梅鹤迎春图 轴 纸本 设色 144cm×82cm 1961年
王个簃 美意延年图 轴 纸本 设色 151.5cm×80cm 1944年
钱松喦 菊石图 轴 纸本 设色 79cm×24.5cm 1941年
马晋 立马图 轴 纸本 设色 99cm×33.3cm 1951年
傅抱石 天竹图 轴 纸本 设色 146.7cm×41cm 1962年
唐云 荷花蜻蜓图 轴 纸本 设色 110.7cm×51.9cm 1941年
陈大羽 残荷鸳鸯图 轴 纸本 设色 102.5cm×69.5cm
罗尗子 江南春早图 轴 纸本 设色 93.3cm×41.3cm 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