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诊疗方案首次加入病理改变 法医刘良:病理改变纳入填补方案空白

3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相比此前诊疗方案,新版诊疗方案变动最大的是在首次加入了病理改变,根据目前有限的尸检和穿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进行了总结。

参与和主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病理改变的纳入填补了此前诊疗方案的空白。诊疗方案是临床专家根据病理的改变选择治疗方法。所以病理解剖对于临床治疗是有帮助的。

方案变动:

除肺脏外其他脏器都有不同病变

在新版诊疗方案中,病理改变部分提到了肺脏的不同程度实变,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以及骨髓的变化。同时也列出了心脏、血管、肝脏、胆囊、肾脏和其他器官的病变。包括,肝脏体积增大,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等等。

其中肺部病变,与此前刘良团队发布的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结论较为一致。此前刘良团队在该报告中指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报告还提到,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SARS和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遗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法医剖析:

遗体解剖可以发现一部分患者死于其他疾病

据健康时报报道,新版诊疗方案中提到的冠状病毒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和II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找到。且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肺泡上皮和巨噬细胞呈新型冠状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意味着对遗体尸检后取样组织进行的病毒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进展。同时其他脏器的改变对临床抢救为临床抢救危重患者提供了病理学对照。

在最近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刘良说,不知道病毒在肺里、肠道里是怎么分布的,也不知道突破点在哪里,就是“盲打”。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从器官学、组织学、细胞学的形态,甚至从分子学的形态去判断识别敌我双方在哪里交战,这就是临床病理要做的事情。

此前,有专家提出,病理解剖反映的是疾病终末期的状态,病理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的问题。

对此,刘良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有些晚期重症病人死亡过程中原发病加重,出现了新进病变,在遗体解剖中可以看到。也有一部分患者的死因是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就有可能死于别的问题。还有一些病例既有老的病变,还有新发病变,所以遗体解剖还是有意义的。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吴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