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提出徐蚌会战计划,正在指挥部队调动,却被拉去了东北

济南失守之后,徐州就成了南京的门户,国共双方的统帅部都很清楚,将要在徐州附近进行战略决战,而这场战略决战的胜负,将决定双方最终的胜败。因此,双方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围绕着徐州做文章,解放军希望将华东国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此长江以北再无大战,国军则开始有计划的放弃一些地区和据点,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准备依托徐州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收缩防线,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在徐州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而且要正确能够反败为胜,彻底扭转华东战局的不利局面,这是杜聿明在1948年初向南京统帅部提出的作战方案。不过当时华东和中原战场上国军仍然有优势,中野和华野仍然处在被压着打的态势,所以南京并没有考虑实施这个计划。到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两次惨败之后,南京终于不得不开始考虑实施这个方案了。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豫东战役时虽然国军仍然能够调动兵力增援,但被包围的区寿年兵团并未能救出来,只有一个整编旅逃出生天,其他的全部被歼灭。率先到达战场增援区寿年的,同样是广东人的黄百韬兵团也被粟裕重重包围,只差一点点就要提前报效党国,好在这次邱清泉没有掉链子,拼命增援,冲破了华野阻援部队的防御阵地,才堪堪救出了已经被打得只剩了半条命的黄百韬兵团。而到济南战役的时候,国军华东部队坐视王耀武在济南战败被俘,却畏惧华野的强大打援兵团,不敢积极增援。

因此,只有两个军、五六万人的小规模兵团已经不适合继续充当机动作战兵团,必须要集中更多的兵力,编成兵力更加强大的、规模在十万人左右的兵团,让解放军啃不动,才能机动作战。为此,南京开始将之前的整编师又恢复军的番号,并且编成兵团,多数兵团都包括三个军以上兵力,总人数都在十万人以上,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做准备。

既然这个决战方案是杜聿明提出的,那么杜聿明当然应该是最适合的指挥人选。但让南京为难的是,按照国军的传统,要担任战区统帅级别的将领一般都要是上将,而且资格要足够老,能够让其他人无话可说,否则部队就难以指挥。一开始属意的人选是白崇禧,但南京怕白尾大不掉,于是开始考虑蒋鼎文,最后又认为蒋鼎文只会嫖和赌,不适合担任事关党国生死存亡的大决战的指挥,最终选定了福将刘峙。

所有人都很清楚,刘峙虽然资格够老,级别也够了,但是刘峙的致命问题在于,要指挥五个以上的大兵团作战,这超出了他的指挥能力,必须要给他配一个懂军事、能打仗的将领做副手,来实际负责作战指挥。南京首先考虑的是在华中宜昌、沙市一带编练部队的宋希濂,此时正担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级别足够,能力也没问题,忠心也够,而且已经发表宋希濂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但是第二天却又宣布杜聿明出任这一职务,宋希濂的任命不了了之。

杜聿明领命之后,即赶到徐州发布命令,开始调动部队,而且摆出了准备以徐州为根据,将部队沿陇海线和津浦线摆开的架势,准备向北攻击,反攻济南。但就在部队都已经开始调动,国军各部队都已经沿陇海线摆开,成了一字长蛇阵的时候,东北局势吃紧,南京临时调杜聿明去东北负责指挥撤退。而且是紧急命令,杜聿明毫无准备,也没有来得及交代陇海线上的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杜聿明一走,刘峙也不知所措,就让部队这么摆着,搞得西柏坡和华野司令部也搞不清楚国军这到底是什么意图,一时间看不懂了。

等到杜聿明完成指挥东部残余国军撤退的任务回到南京,情况已经急转直下,黄百韬兵团已经没有了消息,黄维也被包围在了双堆集,原定保障蚌埠到徐州的铁路线交通的孙元良兵团也已经北调到了徐州,而中野部队也已经攻占了宿县,切断了徐州和蚌埠的铁路线,徐州看上去还有三个兵团,兵力强大,但却已经成了完全被孤立的态势,反攻已经不可能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把徐州的三个兵团拉出来的问题。杜聿明提出增调兵力,南京说无兵可调,于是杜聿明提出放弃徐州,将三个兵团南撤,再依托淮河向北攻击,救援黄维。

可以说,杜聿明是国军在淮海战役中战败的关键,而他被临时抽调去东北指挥撤退,打乱了原定的作战计划,则是国军在淮海战役中走向全面崩盘的关键。如果杜聿明没有被临时抽调到东北,而是一直在淮海指挥,也许国军还不至于在淮海战场走向全面崩盘。杜聿明寻找战机的能力其实是很不错的,在一开始时就曾提出过置黄百韬兵团于不顾,以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加上孙元良兵团,转向西南方向,于黄维兵团一起围攻中野,以中野当时的兵力,要突围是比较困难的,局势也就会不一样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