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老”,盘点古代帝王小时候的奇事,如何塑造日后统治风格

三岁看老,意思是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深刻的说,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

幼儿从出生后三岁左右是孩子们初次养成各种习惯的时期,在之前他们的脑子里面是空白的,这个时期是学习、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不是思考能力哈),并且一旦养成什么习惯后再很难改变,所以在这关键时期一定要培养孩子养成各种好的习惯,这样孩子将终身受益。

古时候的名人传记,更不时有他们孩童时期故事记载,当中尤其取才自宫廷《实录》等官方材料的所谓“正史”,对帝王将相多溢美之词,以记载皇帝的事例来说,除了离不开说他出生时有“紫气盈室”、“飞龙盘踞”等天降异象,更有不少怀胎十多月记载,总之不一样的出生和儿时经历。我们看看有哪些著名帝君,小时候有别于寻常孩童经历,故事为史书所载。

宋太祖赵匡胤:小时候显将才根

据成书元代的《宋史》所载,赵匡胤出生时赤红色的光照满了屋子,当时异香四溢久未散去,这也让赵匡胤有了“香孩”的小名。出生后,赵匡胤身上有金色闪燿,一直过了三天才消失。

身为将二代的赵匡胤自小便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小就展示了有勇有谋一面,史书记录他自小就学会骑马射箭,而且比其他将领孩子学习速度快,战术策划能力非常高。当时武将喜欢骑马,自然以能驯服到烈马为荣。赵匡胤很小的时候便敢于冒险驯烈马。

某日赵匡胤不给烈马上笼头便骑马奔跑,怎料这匹烈马在城中乱窜,赵匡胤猝不及防额头磕到了门楣上,当大家以为这小孩死于重击力时,他却拍拍屁股起身,一点事也没有;又某次赵匡胤和玩伴韩令坤在一间土屋里下棋,二人看到门外有麻雀嬉戏便从屋内出来八卦看看,怎料刚出门房子就塌了,让二人逃过一劫。

明大祖朱元璋:权力欲伴一生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以平民身份得帝位的皇帝,小时候的他家境凄苦,只能与同村小孩奔走乡间游玩,而他小时候就很有个性,和大家现在小时候一样,喜欢角色扮演,而他喜欢扮皇上指挥其他扮百官的小孩。

小孩人人喜欢做主角,为何他们又甘愿让朱元璋扮皇帝,受他指挥?这与朱元璋小小年纪能镇得住场有关。据载有次朱元璋与一群孩童为地主放牛,当时各地粮食不足,放牛的小孩都肚子饿了,飢肠辘辘,怎料朱元璋胆敢自作主张,说大家放着这牛不吃,便身先士卒拿砍柴刀当场宰了一只小牛,支起火来一烤把这个牛肉吃了。

大家大快朶颐后,怎向地主交差?多计的朱元璋便把吃剩的牛骨残骸给埋了,清理好现场,将一根牛尾巴往山石间的缝隙塞进去,回去跟地主说那个牛放着放着便跑了,钻到山里头缝里头,怎么揪揪不出来了。当然,这个破绽百出的谎言很快便揭穿,朱元璋给打了一镬甘给撵走,但他一人孭上责任,在孩子间确立了极高威信,这班小孩都很服他,这班玩伴包括徐达、汤和、常遇春和周德兴四人,后来都跟着他打天下,成了明朝的开国功臣。可是自小已见到极具权力欲的朱元璋,晚年因为保帝位而向这些昔日儿时玩伴“开刀”。

康熙皇帝:孤苦童年生济世胸怀

相对于大多数帝王自小锦衣玉食,在清代官方的《实录》中,清圣祖康熙(玄烨)与这些帝王一样,一生一帆风顺,可是《康熙朝实录》却在康熙晚年,记载了他回忆自己实际上经历了的悲惨童年。

康熙皇帝康熙六十年(1721年),有大臣向康熙提议,说为庆祝皇上御极60周年,准备搞一个庆典活动。但这一提案马上遭到了康熙的否决,因为正月初七和二月十一分别是康熙父母的忌日,他不想在这之前搞庆祝活动,并以此引申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童年境况:

“钦惟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先帝因为我年幼,没有出过痘,命令保姆们在紫禁城外照顾我。所以我不曾有一日在父母膝下承欢。这是我六十年来深感遗憾愧疚之处。)

可见康熙小时候不仅不受宠,甚至连亲生父亲的面都可能没有见过,以至多年后仍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处于放养的小玄烨,一度沉迷抽大烟(《庭训格言》中康熙自述:“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 。但孤苦的童年并没有让他沉沦,反而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也让他从小体察民间疾苦,在当上皇帝后具备了更宽广的胸怀和济世的胸怀,成就清代历史上一代英主。

故事由成败论诠释

当然,皇帝是贤是愚,有时是史书剪裁他的故事,后人以成败论英雄来作诠释。

以晋朝晋惠帝为例,大家只记得他名句“何不食肉糜”,以“白痴皇帝”来称呼他,但若我们不看他年青时候的怪事,而看他临终时的作为,对他可能有不一样的评价。

晋惠帝一朝贾后乱政,贾后企图摆布诸藩王内斗,怎料引火自焚酿成让晋室几乎覆灭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期间,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结果讨伐军兵败,惠帝身边的官员和侍卫四散逃命,当时敌军刀剑一拥以上,侍中嵇绍(竹林七贤嵇康之子)却挺身为惠帝挡刀,力战而死,以致血溅帝衣。大难不死的惠帝安顿好后,仆人想替他更衣,清洗染血的衣服,惠帝却阻止:“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由此故事可见惠帝也不全然是傻子,更是一个热血重情的人。

宋末文天祥在被元军擒获就义时,他便在名颂千古的《正气歌》中,以晋惠帝和嵇绍这故事写了—“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前句说的是三国时代的严颜,后一句所指的便是嵇绍。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复谁知?”白居易这首诗,说明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