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比张爱玲更通透的人,却被骂了几十年

熟悉她姐的读者都知道,她姐经常在文章里写各有千秋的现代独立女性。

她们打破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她们清醒、独立、勇敢、自信,又飒又美。

无论是什么年龄,都会有一种令人折服的独特魅力。

比如“翻译界天花板之一”的张京,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重大场合,凭借超强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征服了全世界。

比如逃离不幸的婚姻,在56岁那年开车自驾游的苏敏阿姨。

4月2日,《纽约时报》还对苏敏阿姨的故事进行了报道,仅仅一天时间,文章下面就有400多条评论,为这名“独自上路”的中国阿姨欢呼。

@观察者网

她们就是这个年代乘风破浪的姐姐。

而早在一百年前,也有这么一位奇女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活出真正的自我。

1955年4月1日,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逝世。

她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四月天,每当这个季节,我们都会想起“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她。

记得之前有人用AI技术修复了一张林徽因16岁时的照片。

放在当下的审美环境里,是美的,但她姐倒觉得这种AI技术修复的美不及林徽因本人的千分之一。

因为她从小饱读诗书,为实现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散发出的女性魅力,是独一无二的。

世间流传最广的是她和徐志摩、金岳霖和梁思成之间的情感故事。

但,想到她,我们不应该只想到她那些情感世界里的绯闻八卦。

她的另一位身份更值得被人记住——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林徽因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长民(写下著名的“与妻书”的革命烈士林觉民的堂兄)是非常开放的人,因此即使当时的思想依旧不开放,女子不读书是普遍的认知,她还是有幸得以读书上学。

16岁时,她跟随父亲游历欧洲,更是开阔了视野和眼界。

她在文学的造诣上非常深,散文、诗歌、小说等信手拈来。

但她却对枯燥的建筑学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始终有自己的人生态度,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过怎样的生活。

1924年,20岁的林徽因和23岁的梁思成一起去到了美国建筑学最好的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因为当时建筑系并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只得转学美术,但是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她几乎选修了建筑学所有的课程。

后来又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1928年,她和梁思成在加拿大的渥太华举办了婚礼。此后,两人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建筑事业。

她和梁思成十几年间深入中国的各省市,考察几千处建筑,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进而得到保护 。

实地勘察很苦,更何况是要到祖国各地十分艰苦的地方,但她却始终甘之如饴。

林徽因工作照

当时,恰逢乱世,瘦弱的林徽因经常颠沛流离、遭受风吹雨淋,还患有肺病,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病榻上度过。

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的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这样写到:

“她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不能入睡。

她的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

在人生中的最后时刻,她也始终牵挂古建筑的保护,牵挂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她真的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智慧为中国建筑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些又岂能是风花雪月的情史八卦所能比拟的?

更何况大多八卦轶事也只不过是杜撰的而已。

比如,那首“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不是情诗,而是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截图

比如,对于徐志摩,她都是以明确的态度拒绝。

说真的,比起这些,她姐更希望大家谈论的是林徽因身上那些俯拾即是的闪光点。

记住的是建筑师林徽因

记住的是她不被女性枷锁所束缚,努力追求事业和自己想要的人生。

记住的是她所教给我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林徽因的才华与学识、美貌与智慧正是得益于她从小到大读过的成千上万本的书籍。

她如此,很多女性如此,我们亦当如此。

丰盈自己的内心,丰盛自己的精神,丰富自己的才学。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今年4月23日就是第 26 个世界读书日。

在繁忙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总会忘记沉下心来,去读几本书。

今天,她姐和一些读者聊了聊那些关于读书的故事。

你也许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共鸣与安慰,找到属于自己读书的意义。

读者@四月夕阳是一个卧病在床、重疾缠身的女孩,她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在医院花园里看天空。

对她而言,康复的过程异常艰难。

需要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幻想,用真挚的热爱感染自己。

但事实上,时刻保持微笑的她每天都濒临绝望。

她上午做身体检查,下午康复训练,日复一日,偶尔出现插曲也仅仅是身体某项数据出了问题需要重新检测。

在这样压抑的生活环境中,她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小癖好就是看书。

书被翻页的声音、指尖摸到书的触感都能让她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活着的感觉。

她最喜欢的书是《飘》,女主斯嘉丽成了她暗藏在心里的希望。

她做梦都想成为斯嘉丽那样的人,不让过去的生活成为包袱,始终充满朝气,生机勃勃。

凭着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永远不灭的希望,用双手创造新生活。

对她来说,读书是她在命运重压下的喘息时刻。

就像她给自己写过一句话:

“等待和希望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而爱这个字能让对方镀上金身。”

努力反抗生活,给自己安静前行的动力就是读书的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IT精英有着最舒适的办公环境,拿着最丰厚的薪水,掌握着最高端的技术。

事实上,这些人看似华丽的身份背后,KPI压力超乎寻常。

读者@prarer 4年前从双一流院校毕业后留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做开发,工作之后,他的生活中只有代码。

但这样的状态太过崩溃,需要找个“宣泄口”,变换身份发泄一下,喜欢金鱼的他决定饲养金鱼。

他买了很多如何养金鱼的工具书,下班之余摆弄自己的鱼缸,从刚开始的一个品种,到现在养几十种鱼都游刃有余。

他对养鱼很有研究,还偷偷总结了自己的养鱼技巧。

工作上的烦恼,会被活蹦乱跳的金鱼抵消。

甚至有一些同事都会跟他取经,那一瞬间的满足感,简直可以媲美没有BUG的畅快。

虽然养鱼不是远离世俗纷扰的世外桃源,但它能让你重新认识生命。

这个下班后的小癖好,治愈了工作上的病,白天被公司拿走的魂儿,全被金鱼救回来了。

另一名读者@夏雨xy是一个刚毕业的北漂女孩,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工作996。

一线城市,遍地都是名牌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通学校毕业、没有竞争优势的她决定每天工作之余制定读书计划,考取研究生。

别人下班意味着可以放松休息,但对她则意味着可以从工作解放,安心冲刺心仪的大学。即便是工作很忙,回家之后坐在电脑桌旁奋笔疾书,她也觉得自己精神百倍。

这份忙碌的学习,让她觉得自己还有价值,仍然可以拥有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去年成功上岸,变成了一流大学的研究生,确定录取的那一刻,她发朋友圈感叹:

“人生充满希望,只要你敢。”

梦想的力量不是让你负重前行,而是让你在负重的路上找到另一个分岔路口。

不可否认,人生路上充满了压力,我们总是埋头向前冲却忽略了慢下来感受各自人生的不同。

而读书能让紧绷的生活状态变得松弛有度。

我们不能离开阅读,不管你是3岁还是93岁。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世间万事有益于身心的很多,若论益处,哪个都比不过读书。

如此,读书,才是世上一等一的好事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