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
分布与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地火烧、茅草瘟、白叶瘟,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在欧洲、非洲、南美洲、亚洲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均有报道,以日本、印度和我国发生比较严重。在我国,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此病,目前除新疆外,全国各省份均有发生,以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普遍,在华南沿海为害严重。
白叶枯病主要为害水稻,同时可侵染李氏禾、马唐、茭白、紫云英、草芦、看麦娘、异假稻、鞘糠草和秕壳草等植物。该病主要引起叶片干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及养分输送,造成减产。一般在沿海、沿湖、丘陵和低洼易涝地区发生频繁,籼稻发病重于粳、糯稻,双季晩稻重于双季早稻,单季中稻重于单季晩稻。症状多发生在孕穗、抽橞阶段,如提前发病,可使抽穗延迟、穗形变小、粒数减少;孕穗后发病,病株结实差、米质松脆、岀米率低;如在分蘖期岀现凋萎型白叶枯,造成稻株大量枯死,损失更大。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白叶枯病侵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感染,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性、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有较大差异。常见的典型症状是叶枯型(叶缘型或中脉型),有时也表现急性型、凋萎型(枯心型)、黄化型等症状。
1.叶缘型
病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很快变成暗褐色,然后在侵染线周围形成淡黄白色病斑,继续扩展,沿叶缘两侧或中肋向上下延伸,转为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症状常因品种而异,籼稻病斑多为橙黄色,粳稻病斑多为灰褐色。病斑边缘有时呈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明显。另外,在病斑的前端还有黄绿相间的断续条斑,也有的在分界处呈现暗绿色。这些特征与机械损伤或生理因素造成的叶端枯白有区别。
2.急性型
属常见病斑。多发生在多肥、深灌栽培,高温闷热、连阴雨天气和易感病的品种上。病叶灰绿色,迅速失水,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的上部,不蔓延到全株。此种症状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枯心型)
常在杂交稻及高感品种移栽后20~25d出现症状。典型症状:失水、青干、皱缩、卷曲。1穴(丛)内,主茎或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随即凋萎死亡,其余叶片青枯卷曲,然后整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其他叶片仍正常生长;还有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再向上部叶片扩展,与因水稻螟虫造成的枯心苗极为相似,但基部无虫蛀孔。解剖病株,在内腔有大量菌脓;病叶的叶鞘基部,特别是连接假茎的近水面部位,常呈黄褐色病变,自外向内逐步入侵。当假茎受到严重侵染时,茎节部位变褐色。切断病节或病叶鞘,用手挤压,可溢岀大量黄色菌脓。切片镜检,可见到病组织维管朿内充满细菌。严重田块,病株除有凋萎枯心外,还可出现因茎节受害或剑叶枯死而引起与螟害近似的“枯孕穗”或“白穗”。
4.中脉型
在分蘖或孕穗期,剑叶或其下一、二叶,少数在三叶的中脉中部开始表现淡黄色症状。病叶两侧有时相互折叠。病斑沿中脉逐渐往上、下延伸,可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这种病株通常穗前即死去。
5.黄化型
初期心叶不枯死,可以平展或部分平展,常有不规则形的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小块或大块的病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渍状断续小条斑出现,可检出病菌。该类症状不常出现。
上述各类型病叶,在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常在叶缘或新病斑表面排岀蜜黄色带黏性的小露珠菌脓。干燥后,成鱼子状小胶粒,易掉落田间,能随灌溉水流传播侵害健苗。
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具有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发生速度快,侵染时间长,为害程度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生,常规方法较难防治。因此,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协调秧(培育无病壮秧)、水(防淹、防串灌)、药(控制发病中心)的综合防治策略。
1.抗病品种的应用及选育
1>根据当地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主栽品种并合理布局。较抗的品种(组合)如黄华占、桂农占、粤晶丝苗2号、合美占、特籼占25、黄莉占、粤广丝苗、白香占、新黄占、博Ⅱ优15、湘早籼2号、湘早籼7号、湘晩籼12、汕优77、天优1120、中优85、皖稻135、Ⅱ优205、丰优205、常优2号、新香优906、抗优63、嘉早935、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
2>采用包括传统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选育抗病品种。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所控制。目前,已有37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被鉴定并报道,其中28个被定位到染色体上,7个被克隆。其中多数为显性,少数为隐性或不完全显性。抗病品种大多为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除主效基因外,可能还存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抗性。因此,合理利用抗病基因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有较好的前景。
2.农业防治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带菌种子传入无病区。引种时,应小面积种植,证明无病后再大面积种植。
2>尽量使用无病种子,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可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48-72h,或链霉素200IU浸种24h。
3>及时清理病稻草、病稻桩及病谷,以减少菌源。病区强调不用病稻草扎秧把;不用病草作草套围秧畦;不用病草作浸种催芽覆盖物;不用病草堵塞水口和涵洞;不用病草铺垫拖拉机道路等。打谷场及村庄附近应开截水沟,防止菌水流入进水渠污染秧田和大田。在华南稻区,宜在春耕及夏种前结合放养绿淹,健全排灌系统。多施磷、钾肥及中微量元萍,提早整田,消除田边再生稻株和杂草.
4>合理用肥,科学排灌。严防串灌、漫灌、深灌、水淹,健全排灌系统。多是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水稻抗逆性,氮肥施用宜前重后轻,避免植株生长过旺。
3.药剂防治
秧田防治是关键,培育无病壮秧,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5d各喷药预防一次,带药下田。大田要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于发病,实行同类田普遍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台风暴雨过后一定要立即全面打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50~300g/hm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300~450g/hm2、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300~375g/hm2、20%噻菌铜悬浮剂300~390g/hm2、20%噻森铜悬浮剂300~375g/hm2、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125~187.5g/hm2、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24~486g/hm2等药剂。各种杀菌剂交替使用,延长农药的使用期限,一般7d左右施药1次,连续2~3次。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