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因为长期收录于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在中国知名度不可谓不高。
就不要说成年人了,哪怕你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小学生,问他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他都能头头是道地给你讲一遍: “从前有一匹狼被猎人追杀,东郭先生出手相救,可是狼却反咬一口……”
可是如果再追问下去: “这个故事是什么年代创作出来的呀? ”可能很多人都会愣一下,而给出的答案,十有八九是“春秋战国”。
毕竟,故事中追杀狼的猎人,真名叫做赵简子,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而“东郭先生”这个名号,根据姓氏来看应当是齐国人。 如此来看,这个故事铁定是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了。
然而,你要是这么想,就too young to simple了。
的确,中国的很多传统的寓言故事,都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比如说“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邯郸学步”出自《庄子》。 然而“东郭先生和狼”却是个例外,它出现的年代,离现在很近很近很近……
一、狼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原名为《中山狼传》,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的作者,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家马中锡。赵简子和“东郭先生”,也只不过是他假托二人之名来编故事,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那么马中锡为何会写这个故事呢?追根溯源,这还和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权阉“立皇帝”刘瑾有点关系。
弘治皇帝死后,正德皇帝即位,著名的权阉刘瑾也随之登上时代的舞台。他和其他几个太监号称“八虎”,深得正德皇帝信任,广置皇庄,替正德皇帝,也替自己大肆敛财。面对作威作福的刘瑾,朝野上下都暗自不平。
反对派中,有个叫李梦阳的青年知识分子。
李梦阳是明朝倡导文学复古的代表“前七子”之一,“前七子”大力倡导师法汉唐,反对茶陵派、台阁体的诗风,不仅在当时烜赫一时,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后来无数中文系专业学生的噩梦。
李梦阳不但倡导文学复古,而且宣导反腐倡廉。
早在弘治年间,他就曾当街拦下横行不法的国舅张鹤龄,用马鞭打掉了张鹤龄的两颗门牙。此时刘瑾专权,他当然更加愤懑。在群臣上疏请诛刘瑾的活动中,李梦阳表现非常活跃,他鼓动尚书韩文去弹劾刘瑾,大言曰:“公诚及此时,率诸大臣死争。”并在韩文的邀请下,成为草拟弹劾奏疏的主笔。
岂料,刘瑾深得正德皇帝信任,群臣对刘瑾的批判反而激起了正德皇帝的逆反心理。皇帝不去解决问题,反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就这样,草拟奏疏的李梦阳和署名的韩文被双双下狱。
李梦阳身在狱中焦急万分,他知道此次下狱几乎是有死无生,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抱着一丝希望,托人给外界传了一张纸条,纸条上有四个字:“对山救我”。
二、东郭先生
这个“对山”,是李梦阳基友康海的别号。
康海也是前七子中的代表人物,经常跟李梦阳在一起撸串吃烧烤,俩人天天搅在一起,关系铁得要命。按照当时的不成文规定,作为官场后辈,父母去世后的“铭、表、碑、传”,都要请翰林院或是内阁中的前辈官僚来写,以示对领导的尊重。
但康海的母亲去世后,他却不惜冒着得罪前辈大佬的风险,把这些东西都交给李梦阳等几个同辈朋友来写。这一方面是因为康海的特立独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李梦阳的高度信任。
康海得知此事,毅然决定担负起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素来清高,从不与宦官有什么接触,但此时事态紧急,也顾就不上什么避嫌了,他慨然曰:“我岂敢吝恶人之见,而不为良友一避咎也?”连夜提着几瓶茅台,直接去找刘瑾谈这件事。
康海是状元及第,文名蜚声海内,和刘瑾又是老乡,刘瑾早就对他倾慕不已。他旗下最需要这样的人装点门面,本来人家一直对自己避而不见,这回主动找上门来怎能不纳?
于是刘瑾“倒履相迎”,草草披了外衣就出来招待康海,焚香置酒,请他上座。康海也是拼了老命,夸刘瑾是“密勿亲信秉大钧者”,把刘瑾捧得喜形于色。
吹了半天,康海才缓缓引出主题——当年李白能使高力士脱靴,李梦阳才华横溢,“乃今之李白”,你刘瑾能不能学一学高力士,礼贤下士,放李梦阳一条生路呢?
以刘瑾的文化水平,当然搞不清李梦阳和李白之间究竟差了多少个康海,更搞不清高力士脱靴这传说是真是假,但他看过《长安十二时辰》,晓得高力士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乃是太监职业生涯的顶峰。
经过康海这一通忽悠,刘瑾被吹得心花怒放,相当满意。加上李梦阳终究不是什么重要政治人物,把他逼上死路好像也没必要,刘瑾权衡良久,最终同意放李梦阳一条生路。
康海这一次拜会,不仅救了老朋友李梦阳一命,还捎带着解救了与之一起下狱的韩文,但作为交换,从此,康海不得不委身于刘瑾,与之常有来往,成为刘瑾的幕宾。
三、反咬
当时,刘瑾权势熏天,不仅获得了管理司礼监和内厂的权力,连直属于皇帝的的军事力量“团营”,也由八虎负责管理。
而后刘瑾也没闲着,开启了一轮不太着调的改革,比如强制在京师推行火葬、勒令寡妇改嫁之类,甚至禁止大臣的名字中带有“天”字,总而言之,就是听着有点扯淡。
旋起旋灭的权阉在明朝一直不少,一通瞎搞之后,刘瑾也没能逃脱倒台失势的命运。 短短五年之后,他和他的党羽就一起陷入被清算的境地。
康海因为和刘瑾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牵连其中,削职为民。李梦阳则成为了对抗刘瑾的标杆人物,被重新起用,任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但是春风得意的他,却对曾经相救的康海无一言为之辩白。
马中锡与康海和李梦阳两人都有师生之谊,他亲眼见证了发生在两人身上的这一切,康海削职为民之后,他便撰写了《中山狼传》,也就是如今流传的“东郭先生和狼”故事的原型。
在这个故事中,一匹狼被赵简子追杀,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救下了狼,而狼却反咬一口,差点害死了东郭先生。因为他与康、李二人的特殊关系,此文一出,便有许多人认定,这篇文章里的东郭先生影射的是康海,而狼影射的则是李梦阳。
如《四友斋丛说》、《识小录》、《戒庵老人漫笔》、《弇山堂别集》等书籍,都认为马中锡此文是讽刺李梦阳之忘恩负义。但也有少数人提出质疑,认为马中锡的文章并没有特指某人,因为李梦阳和康海后来虽然关系较之从前已经冷淡了许多,但毕竟并未完全断绝往来。
此文究竟是不是因为李梦阳而写?对此,马中锡与康海都没有回应。但后人关于此事的猜测并未停止,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里,认定李梦阳“负恩反噬”,马中锡作文讥之。
梁维枢的《玉剑尊闻》甚至言之凿凿地说:“其后献吉(李梦阳)反嫉害德涵(康海),马中锡撰《中山狼传》以刺献吉。”
其实,如果要说李梦阳“嫉害”康海,倒也真不至于,李梦阳不过是个有些意气的书生,哪有什么政治手腕去坑害康海呢?但平心而论,李梦阳在自己脱狱后对康海的所作所为,也确实称不上厚道。
刘瑾倒台,康海因为“党附”刘瑾而被牵连,然而在他落难时,李梦阳却不曾出一言相救。不发声也就算了,毕竟牵连刘瑾触了红线,但他甚至对康海“议论稍过严刻”,这对于处境本就艰难的康海而言,无异于落井下石。
更过分的是,康海救李梦阳之事,在当时可以说朝野皆知,不是什么秘密,但后来李梦阳自己却非常讳言此事,他并没有将自己如何求救、康海如何营救的经过公之于众,即使提及自己获救的经历,也总是刻意忽略康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他写《左舜钦墓志铭》,竟然说康海是在左舜钦的百般劝说下才去找刘瑾求情的,将康海的主动挺身而出写成了被动帮忙,颠倒了因果关系。
想来如果没有李梦阳的这些“骚操作”,即便马中锡写下中山狼传,后人也不会联想到他头上去的吧。
马中锡写完《中山狼传》后,将文章拿给康海看,康海读罢,感慨万千,也写了一首《读中山狼传》,诗云:“平生爱物未筹量,那记当年救此狼。笑我救狼狼噬我,物情人意各无妨。”
作诗之后,他还意犹未尽,后来又以马中锡的文章为蓝本,把中山狼的故事改编为杂剧搬上舞台,让李梦阳厚脸皮的行径告知于天下,腾之于众口。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猜度康海写这些东西时的心情,短短数十年大起大落,此等人生况味,实在不是外人能轻易领会的。
此后他居家不仕,以诗酒自娱,虽然成了一介白身,依然不改傲岸的文人本色。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弟弟杨廷仪某天拜访康海喝酒,康海喝的大醉,就弹琵琶、唱新词给杨廷仪听。
杨廷仪便对康海说:“家兄居恒相念君,但得一书,吾当为君地。”康海突然大怒,骂道:“你把我当优伶了吗!”(“若伶人我耶!”)遂挥舞着琵琶把杨廷仪揍了一顿,杨廷仪吓得撒腿就跑,再也不敢上门。
另一边,李梦阳在担任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期间,他与宁王朱宸濠来往密切,为其歌功颂德,并在朱宸濠的帮助下弹劾与自己不睦的郑岳。
只不过数十年, “抗阉英雄”李梦阳就蜕变成了当初自己憎恨的那种人。
后来朱宸濠起兵造反,事败伏诛,李梦阳也受到牵连,削籍为民,不久,他便病死在家中。
直到今天,有关《中山狼传》创作源起的争议依然没有平息,但不管此文是不是专门为了李梦阳所写,他都因为自己的恬不知耻,永远与这篇《中山狼传》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千万不要得罪文人。文人骂人不带脏字,“杀人”不用见血。
参考资料:
1.张锦绣:《中山狼传》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
2.张正学:也说《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与寓意,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2013年;
4.薛泉:前七子与李东阳交恶论,2012年。
原标题: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到底在骂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