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一种新的红茶工艺,掀起红茶消费热潮;把红茶种植技术、加工方式及全产业链管理经验输送到全国各地;促进各地茶产业发展,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正山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走出一条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构建供应链体系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1997年,正山小种第24代传承人江元勋在这里创办茶厂,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正山堂。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江元勋开始琢磨能不能开发出适应消费市场的新产品。2005年,他偶然听到一位茶友说“不如多增加点成本,用芽尖像生产绿茶一样做些高端红茶”,对此他很受启发。他决定立足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基础,融合绿茶、乌龙茶的部分工艺,由此研发出金骏眉红茶。汤色金黄、水中回甘的金骏眉一经问世就受到市场欢迎,掀起了红茶消费热潮,正山堂也因此成为我国红茶行业的龙头企业。
当时,红茶市场发展迅猛,但各地的制茶工艺和成品质量参差不齐。“茶的地域特征明显,生产效率、标准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等很难统筹。”正山堂董事长江志东告诉记者,为解决单一茶产地产量、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从2010年开始,正山堂尝试走出福建武夷山,在全国茶产区和市场布局。他们把金骏眉工艺与其他省份的知名茶品种相结合,复制推广全产业链管理经验,构建标准化、规模化的红茶供应链体系。
江志东说,公司选取河南信阳、浙江绍兴、四川广元等13个原生态优质茶产区开展合作,打造红茶供应链体系,推动红茶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正山堂从武夷山的50多个茶树品种中优选出多个品种,分别编号为正山1号、正山2号等,并推广到各茶产区,丰富了当地的茶苗种类。同时,正山堂还在各茶产区建立标准化茶园,逐步与各茶产区的群体种、无性系品种等组合,形成既有规模又有地方特色的原料结构体系。
“我们按这个模式坚持10多年了,现在已经基本实现良性运转。”江志东说,一个产业体系创新模式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山堂立足工艺、管理和运营优势,同国内各个茶叶主产区的资源、市场结合,打造一省一个红茶产品和品牌,有助于突破农产品的地理阻隔,形成更广泛的市场布局。
近年来,随着新式茶饮的出现,正山堂也在产品开发上进行了全方位品类创新。江志东告诉记者,面对消费转型升级的浪潮,对传统茶企而言,积极拥抱年轻人的市场刻不容缓。正山堂将聚合各方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实力提升,赢得更多消费者认可。
推进标准化建设
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绿葱坡镇中村村的生态茶园,巴东红优选品种茶树郁郁葱葱,一行行茶树间套种着红薯、大豆等,监控、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一应俱全。“按照现代化生产模式,巴东茶叶的种植、基地、品牌、加工、销售等提升了一个档次。”巴东县副县长宋良说。
正山堂一直重视原料来源和基地建设工作,经多次考察,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中村村引进了正山优选1号、正山优选3号、中茗7号等8个优良茶树品种,逐步形成巴东红特色原料基地。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立才介绍,目前基地新建生态茶园680亩,改造管护老茶园1500多亩,计划通过3年时间努力,建成5000亩正山堂巴东红现代标准化茶园。
在江志东看来,推广红茶产业链标准化是中国红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国际上知名的红茶产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做大品牌,就是因为做到了产品口味、产品质量检测统一标准以及茶原料供应链相对平稳。
立足各地实际,正山堂总结了一套标准化加工技术,为形成相对统一和稳定的产品品质打下基础。江志东介绍,公司在茶叶初加工、精加工等环节使用统一生产技术设备,并由总厂选派专门技术人员,每日反馈产品加工情况,根据反馈情况再进行优化。
在林芝农垦察隅农场有限公司千亩茶园基地里,记者见到了正山堂派驻西藏地区的负责人龚智。他说:“我们把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带过来,改善这边茶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当地人一起做出好茶,很有成就感。”
把控原料、提供技术支持、推广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经验……这是正山堂推广人员在各茶产区的工作。“我们在茶树种植、管护、采摘、粗加工、精加工、定价等10多个环节整套输入,根据各茶产区的山水人文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代表性产品。”江志东表示,想要在十几个省份中把等级相似的红茶做成全国性高品质拼配茶,做到高质量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需要有丰富的原料来源及特色品类作支撑,依靠单个省份很难做到。
为此,正山堂将各茶产区的初制原料标记好品种、等级、品质等相关信息,抽取部分样品统一运输至正山堂总部,由品控团队根据每款原料特性进行单独精加工。精加工后,经感官审评,结合各区域原料的风格特点指导各茶产区依次进行小样拼配、大样拼配匀堆、持续性样品比对等环节,以保证品质的稳定性。
“目前,通过这十几个省份组合的方式,我们基本上能做到大宗等级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的供应链。”江志东说,正山堂始终坚持从源头到产品、从茶山到茶杯、从茶农到市场,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监管机制,打造高品质、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现代化的红茶供应链体系。
正山堂依托长久积累的经验和坚持标准化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在此基础上,2020年初,正山堂组建了海外项目部,以跨境电商模式出海。经过3年多探索实践,正山堂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江志东表示,下一步正山堂将以现有合作产区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发本地化产品,将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茶旅游等相结合,共同推进红茶产业链发展。
带动农户增收
作为红茶行业的龙头企业,近些年正山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通过茶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在正山堂的带动下,一些相对落后的茶产区借鉴吸收了先进的全产业链管理经验,红茶产量持续提升。
江志东介绍,正山堂与合作产区的茶企、茶农合作,签订茶青保价收购协议,解决春、夏、秋三季茶青下树率低和销路差等问题;安排技术人员进行茶园管理、茶青采摘、科学施肥施药等技术培训和指导,使红茶全产业链水平显著提高。
“以贵州普安为例,过去当地的茶叶原料价格每公斤为30元。与企业合作之后,现在茶叶原料平均每公斤为100多元,因茶增收的群众明显多了起来。”江志东说。
巴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徐红告诉记者:“以前本地茶叶的价格比较低。正山堂来了以后,一方面带动了茶农的积极性,茶青的价格上来了;另一方面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
在巴东,正山堂指导茶农开展标准化种植,培育红茶新品种,保证、创新品质标准化发展;常年免费派驻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组织专班对巴东红公司员工、各经销商门店实施茶类专业免费培训;运用正山堂已有的供货、销售平台,形成品牌。如今,巴东红品牌形象及市场影响已初具雏形。
据介绍,截至目前,正山堂共带动福建、西藏、四川、湖北等地29200多户9万多名茶农增收,人均增收1500元至2000元不等。
然而,对于江志东来说,在欣喜于产业体系成熟运用并向好发展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下一步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江志东说:“由于大多数茶产区位于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对于茶叶品牌的塑造、茶叶公司的运营和茶产业的整体规划还缺乏认知,绩效制度的设计还有待完善,这导致各茶产区虽然有好产品、好政策,但是有些新公司的经营进展低效且缓慢,红茶产业的发展与升级还任重道远。”
江志东表示,未来,正山堂将在技术工艺方面不断革新,重视全产业链管理,继续创新和完善产业体系模式,制定标准、提高品质,加强科技研发水平,打通市场、增强多方协同,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努力推动红茶产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