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更生动!---首届中原劳动教育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

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更生动!---首届中原劳动教育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

五月,日暖风清之时,共赴亨嘉之会!5月15日,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原劳动教育论坛在郑州市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旨在聚焦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问题,研究劳动教育理论建构,推广劳动教育典范经验,推动中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李金川、国家督学成尚荣、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李海龙、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姬文广、郑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田鸿鹏、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李建华等来自全国300余名专家学者跨山海,贯九州,相聚中原,共话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大计。开幕仪式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李海龙主持。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李金川致辞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李金川致辞

开幕式上,李金川总督学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力推进了河南省教育事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其中,“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强烈的实践性、丰富的创新性和显著的时代性。去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先后颁布,为下一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精心绘制了清晰的设计图。我们河南要按照相关的要求,结合河南的实际,努力使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在中原大地落到实处。

国家督学成尚荣发言

国家督学成尚荣发言

国家督学成尚荣指出,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用陈宝生部长的话来说,高质量发展时代就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高质量是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中的劳动教育高质量。劳动教育高质量就是通过劳动,带动其他四育,促进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最后成为学生的一个良好素养,这是劳动教育高质量所要追求的。当劳动落实在生活中,成为生活态度,成为生活方式,成为自觉的行动,如果这个做到了,高质量就实现了。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发言

何谓“新”劳动教育?“新”首先就是时间新,时代背景变了,新和旧相对。其次,时代背景变了,劳动教育会变,劳动教育目标和实践原则会变,也就是三点:意义之新、目标之新、原则之新。在新时代我觉得应该从一个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能够了解环境,了解社会,做社会主人的角度去理解。以艾瑞德学校为例,该校设立了四园,有效把校园、田园、家园、社园等结合起来,我觉得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这个路子是对的,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说到。

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李建华发言

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李建华发言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中原文明做劳动!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李建华表示,劳动教育的观念就是“做”,教育是一个动词,劳动教育更是一个动词,除了做,还是做,做了之后可以说一说。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基于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从2011年建校之初,艾瑞德就建设了三百亩的田园校区。通过四园联动,解决了让劳动场域的问题,让学校生动起来,让劳动教育有谱,让孩子们成为“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时代新人。

分论坛活动现场

分论坛活动现场

在论坛上,针对如何有效开展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以《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问题及对策》为题,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姬文广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四把尺子”》为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宣传部长李珂以《个体生命周期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省思》为题,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孙振东以《教劳结合方针与学校劳动教育》为题分别做了主题报告。10位来自全国各地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劳动教育案例。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发言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发言

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两个纲领性文件主要起草者的柳夕浪教授以《再谈什么是劳动教育》为题,对劳动教育的边界、特征、要素、内涵、旨意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总结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总结发言

论坛的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我认为本届中原劳动教育论坛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回到原点,回到前提,回到我们出发的地方,探寻劳动教育的意义。新时代把新劳动教育推向新阶段,新劳动教育有新意义,除了历史意义之外,让我们知道它从哪里来的,要知道它的现实意义,还有未来的意义。今天我们讨论的路径、方法的都是为了实现育人,都是在新时代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过程中,什么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劳动者?比如说一定是热爱劳动的劳动者,他一定是有创新思维的劳动者等等,新目标最终体现在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后续,我们还要举办第二届、第三届的劳动教育论坛,不断的开下去,要把劳动教育和未来学校的建设融合在一起。

据悉,论坛当天,全国各地2万多名教师利用移动终端及河南省远程互动教研平台同步参加了本次活动。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李海龙主持开幕式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李海龙主持开幕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