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值编辑 | Always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学校
心理学家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时候,父母明明是出于关心,源自爱护,但一张嘴却成了伤害孩子的利刃,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
实际上,再深情的舐犊之心也需要正确的表达才能被孩子所接受。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打击,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抱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心间流淌的幸福和家庭带来的温暖。
父母骂孩子,他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他会停止爱自己
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如果作为父母总是习惯以自己的角度妄加判断,抑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怒、嘲笑、强制或忽略,那么孩子也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父母。
假性自体的形成,孩子必须学会父母想让他做的事情,努力取悦父母,让自己变得可爱。孩子不断取悦父母的同时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他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真实感受,失去肯定与认知。假性自体的孩子,内心普遍抑郁,缺乏愉悦和满足。
父母的反馈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很强大,他就容易坚守和肯定自己,从而建立一个真性自体。父母给孩子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向上生长的底气。
低声教育,可以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的家长会说:“我一吼孩子就不说话了,也会按我说的做,我为啥要费那么大的劲儿去和她聊天?”
是的,吼孩子确实可以获得片刻的安静,但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表面看来,他只是不说话,被吓到,你以为可以很快恢复。实际上,孩子此时承受的,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可以说,吼叫孩子,是最伤害孩子的一种做法。所以,作为孩子的守护者,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保护孩子不受高分贝的侵袭。
通过低声教育,孩子可以专注于做错的事情本身,不会因为害怕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在低声的环境中交流,孩子也更容易听进去你说的话。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超限效应”。这个理论认为,当父母多次对一件事做出同样的批评,孩子的心情会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反感讨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前,不妨让自己先冷静一下,换个方式说话,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孩子的错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亲林大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们点赞。
林妙妙因为虚荣心,嫌弃自己父亲的职业,还逼自己的父亲换工作。面对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为,林大为非但没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静下来再与她推心置腹,讲述自己的苦衷。
最后,本来完全想不开的林妙妙放下了对父亲的成见,理解了父亲选择葬礼主持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为了这个家。这就是低声教育的魔力,它可以成功化解一触即发的家庭矛盾。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低声批评孩子,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实在忍不住吼孩子 或许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你可能会说,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就是忍不住,怎么办?身为人母,必须要做很多重复性、缺少价值感的琐碎工作,有些妈妈会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症症状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一个母亲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常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01 能量渐渐耗尽,身体疲惫。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工作永远不停歇,而且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
02 人格解体,情感疏离。因为极度疲倦,损害了妈妈“爱的能力”,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机器一样,无法感受到和孩子的“感情”。
03 易怒,情绪失控,忍不住打骂孩子,和丈夫吵架。这个阶段妈妈的情绪会反复,可能对自己失望,但又控制不了自己。
这里有一个表,妈妈可以自查一下。
如果觉得自己出现了以上问题,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要想着当完美母亲,允许母亲也会犯错。
其次,可以将孩子交给孩子爸爸或者别的亲人帮忙照看。即便他们照顾的方式不如你,也“随便他”吧。
放下育儿过程中的过度焦虑,这种过度焦虑只会将自己和孩子逼入死胡同。
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尊重孩子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无法带来想要的效果。
孩子做错事,不要急着发怒,抱抱孩子,等他冷静,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等到孩子情绪平稳下来,你再把自己的期望告诉他,他也就更容易接受。
如果忍不住吼了孩子,要记得放下身段,去安抚那个恐惧的孩子。给自己平复情绪的时间,待到情绪平复后,蹲下来,试着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诉他:“妈妈虽然吼了你,但妈妈对你的爱一点没有减少,下一次,妈妈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暖风和冷风比赛,谁能把人们身上的衣服吹落下来。最终赢得比赛的是暖风,ta让人们自己脱下了衣服。道理我们都懂,能知行合一就完美了。语言是有能量的,希望我们能用好语言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