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奔流·有YOUNG】今天自拍,怎能少了“七夕敦煌国潮妆容”?
“青蓝、石黄赭石的壁画色彩;眼窝、眼尾增加色彩线条;唇装增加赤金色彩……”这便是“敦煌文创”联合潮流自拍美颜相机APP推出的东方潮妆系列新款国潮妆容——七夕敦煌。
今天,你拍了吗?
此次上新的国潮妆容以莫高窟壁画为灵感来源,借助科技的力量,由美颜相机提取壁画中的色彩为主要色调,通过哑光画法及壁画肌理结合,打造壁画同色系眼影妆容,不仅为现代审美潮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壁画背后的浪漫故事。
01
敦煌莫高窟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记载了延续千年的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壁画中不乏各种浪漫的爱情故事。此次敦煌文创紧跟年轻人的审美趋势,携手美颜相机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更多潮流玩法,架起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之间的桥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据敦煌文创工作人员介绍,此款“七夕敦煌国潮妆容”,以莫高窟第9窟的著名壁画《婚礼奠雁图》为灵感来源。自拍时,面部大雁剪影打光贴图是妆容的点睛之笔。
▲莫高窟第9窟《婚礼奠雁图》
莫高窟第9窟又称张承奉窟,晚唐代表窟之一。《婚礼奠雁图》壁画描绘了晚唐时期敦煌的彩礼婚俗,设穹庐形帐,宾客在内宴饮,在新人拜堂行礼的花毡前,有对头部用红绸装裹的奠雁,相依相亲。壁画整体色彩缤纷,烘托出壁画中婚礼的温馨气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敦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敦煌石粉彩绘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王亚林是此次敦煌国潮妆容的指导老师,她介绍说:“古人成婚和现代人不太一样,他们有很多复杂的礼仪,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追求仪式感。礼仪中常需用雁,又称义雁,一雁死,另一随之,象征着男女信守不渝,从一而终,相互偕老。这次的七夕敦煌国潮妆容里也有‘定制绘雁’,这个创意就很有特色。在敦煌壁画的婚嫁图中,最精彩的绘雁是莫高窟第9窟的《婚礼奠雁图》,在新郎和新娘拜堂行礼的花毡前,就有一对头部用红绸装裹的奠雁互相依偎,展示了‘礼毕升堂奠雁’的形象,祈愿美好的爱情。”
此款妆容不仅灵感来源于壁画故事,而且还用妆容还原了壁画中的色彩美感。
“敦煌壁画之所以能有这种独特的色彩魅力,是因为它们大多是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画出来的,天然矿物色的那种斑斓、晶莹之美,能更加清晰地表现出绘画的形、色、肌理,具有强烈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这次的七夕敦煌限定妆容里,也有运用到这些色彩的搭配,比如不同色彩的眼线,很好地还原了这种美感。不同颜色、不同区域、不同色调、色差对比、光亮度的对比等等巧妙的手段,体现出艳丽的外部特征与优美的内部特征融为一体的机构美感,烘托出壁画的整体色彩五彩缤纷,创作出壁画艺术的巅峰。”王亚林说。
02
听了莫高窟第9窟的《婚礼奠雁图》里的浪漫爱情故事,是否意犹未尽?
▲莫高窟第85窟《树下抚琴图》
王亚林还向奔流新闻记者讲述了另外三个壁画故事:
莫高窟第85窟南壁绘有一副《树下抚琴图》,讲的是善友太子入海取得摩尼宝珠后,归途中被恶友刺瞎所害,流落利师跋国。善友善巧弹筝,筝声吸引了利师跋国公主,聪慧贤淑的公主对其一见钟情,毫不犹豫向善友表白,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莫高窟第285窟《青鸟龛楣》
莫高窟第285窟有一个青鸟龛楣,两只青鸟描绘于龛楣之上,近在咫尺,彼此注视,也可谓一眼万年。
▲莫高窟第296窟
莫高窟第296窟中有一个生活化的场景,画面中夫妻并肩而行,场面温馨,这种一起散步的日常小事都包裹在甜蜜中也是一种浪漫,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应该叫“父母爱情”。
03
除了这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敦煌壁画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妆容及与美相关的故事。
▲莫高窟第329窟中的女供养人
王亚林说,唐代妇女画眉之风非常流行,而敦煌壁画中的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眉,以黑或黑与石绿画成,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中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如初唐第329窟、中唐第159窟、晚唐第138窟中的女供养人。另一类是短眉,元稹《有所教》一诗中说:“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不伤垂”,可见各式各样的短眉,也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时髦妆容。
▲莫高窟第130窟中的都督夫人
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一家及侍婢,均作短眉,宽而浓。敦煌壁画中的女子如现代女子一样画腮红啊、口红啊,当时称为涂胭脂、点绛唇,此外还有晕额黄等化妆技巧。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时代的审美各有风尚。
敦煌壁画的中式美学大家有目共睹,时下盛行“敦煌风”,从壁画中不难看出古人对美的追求。
▲莫高窟第57窟《美人菩萨》
王亚林说:“57窟就有‘美人窟’之称,窟内的观音菩萨像也被称为‘最美菩萨’。菩萨容颜秀丽,柳叶眉、樱桃小嘴、鼻梁端直、身姿婀娜,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有美感的女性形象。再看她的穿着,各种花纹均勾白色线,显出丝绸织物之绮丽,配戴璎珞、堆金沥粉、雍容华贵。从此身菩萨像上可见到唐人生活的富裕,以及唐人对艺术、对美的崇高追求。”
对于此次七夕敦煌国潮妆容的文创探索,王亚林表示:“可以看作是一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交流碰撞。”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图丨敦煌文创提供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