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到1943年间的阿留申群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不为人知的片段之一。位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气候潮湿阴冷,每年中有几乎一半时间笼罩在雾气之中,冬季更是雨雪交加,对于在阿留申地区交锋的日美两军而言,恶劣的天气始终是最大的敌人。从地理位置看,阿留申群岛似乎是一条战略捷径,然而由大自然布下的战争迷雾让北太平洋战场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战略陷阱,吸引交战双方投入大量资源却收获甚微。由于战时的新闻封锁和同期太平洋其他战场的重大战事,使得阿留申群岛之战彻底湮没在历史迷雾中,鲜为人知。但是,作为太平洋战争的组成部分,这场战役不应被历史遗忘,而那些为了将合众国领土从日军侵占下解放出来而牺牲的美国陆海军官兵的英灵更应该被世人铭记!
虚幻的捷径
阿留申群岛是一条由阿拉斯加西南海岸向西延伸的弧形岛链,绵延达1600千米,将白令海与太平洋分隔开来。阿留申群岛由70多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多为荒芜的岩石岛,地形崎岖复杂,人烟稀少。阿留申群岛原属俄国,186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一并出售给美国,成合众国版图中最为偏远的领土,但美国政府对此地很少加以关注,直到20世纪40年代阿留申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未被开发的荒蛮状态。
■太平洋地图上阿留申群岛的位置,可见是从北美大陆到日本本土最近的路径。
太平洋战争前夕,随着日美矛盾的激化,阿留申群岛因为其地理位置而进入战争策划者的战略视野内。从地图上看,阿留申群岛似乎为日美双方都提供了一条战略捷径:日军可以沿着岛链东进,登陆阿拉斯加,并沿太平洋东岸南下侵入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反之,美军也可以阿留申为跳板,进攻千岛群岛和北海道,直插日本本土。就距离而言,北太平洋路线比任何横跨中太平洋、南太平洋的战略路径都更短。此外,阿留申群岛的争夺还涉及苏联的利益,因为从阿拉斯加经白令海前往西伯利亚的航线是苏联获取租借物资的重要通道。然而,地图上看不到阿留申群岛终年不散的雨雪风雾,地处高纬度地区,天气极度恶劣,尤其是冬季常有风暴,无论空中运输还是海上航渡都十分困难,对于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如此,日美双方都难以忽视阿留申群岛潜在的战略价值,并在战争爆发前后向北太平洋方向投送作战力量。
■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的地图,阿留申群岛由阿拉斯加西南海岸向亚洲方向延伸。
在二战爆发前,阿留申群岛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直到1940年美军才着手加强防御,成立了隶属于西部防御司令部的阿拉斯加防御司令部,由西蒙·巴克纳少将指挥当地驻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持续向阿拉斯加地区增兵,到1942年6月当地陆军部队人数从21500人增加到45000人,其中12500人分驻阿留申诸岛(乌姆纳克岛4000人,荷兰港6000人,冷湾2500人),但大部分是工程部队和陆航地勤人员,作战部队仅有2300人,而且大部分岛屿都未驻军。
■战争初期阿拉斯加地区的美国陆海军指挥官巴克纳少将(左)和西奥博尔德少将(右),但两人关系不睦。
在群岛地区作战,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海空军的实力。驻防阿拉斯加地区的陆航部队是威廉·巴特勒少将麾下的第11航空队,拥有10架B-17、B-24重型轰炸机、34架B-18、B-26中型轰炸机和95架P-40、P-39、F2A战斗机。海军方面,尼米兹在5月22日组建了北太平洋舰队,由罗伯特·西奥博尔德海军少将指挥,其主要作战力量是第8特混舰队的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6艘潜艇和3艘油船,此外还有8架装备雷达的PBY“卡塔琳娜”巡逻机。不过,巴克纳和西奥博尔德关系极为恶劣,对美军的部署作战产生了消极影响。
■1942年6月乌姆纳克机场上的美军P-39战斗机。
风暴来袭:AL作战
1941年12月初,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正是利用北太平洋风雨的掩护完成了对珍珠港的奇袭,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然而,此后半年时间里,肆虐的战火并未触及阿留申群岛,直到1942年6月真正的战争风暴才降临到这片北方离岛之上。在1942年4、5月间日本海军围绕第二阶段作战而展开的争论中,联合舰队与海军军令部达成妥协,后者批准山本五十六大将主张的中途岛作战,作为交换联合舰队同意分兵进攻阿留申群岛。
■这幅画作表面了1942年5月在北方海域活动的日军“那智”号重巡洋舰,远处为“多摩”号轻巡洋舰。
阿留申攻略的代号为AL作战,由第5舰队司令长官细萱戊子郎海军中将指挥的北方部队执行,其行动大致分为两部分:由角田觉治海军少将指挥的第4航空战队“隼鹰”、“龙骧”号航母在3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的支援下于6月3日空袭荷兰港,以吸引美军分兵,策应中途岛作战;在实施航空攻击的同时,日本陆海军以一部兵力登陆阿留申群岛西端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占据前哨阵地,防止美军再度发起杜立特式的空袭行动,由惠积松年少佐指挥的陆军北海支队(以第7师团步兵第26联队一部为基干)1150人负责占领阿图岛,由向井一二三海军少佐指挥的舞鹤第3特别陆战队1250人登陆基斯卡岛。
■1942年6月初,在荷兰港附近的防空阵地上警戒的美军士兵,他们操纵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军驻防的岛屿均在阿留申东部,日军计划占领的岛屿几乎没有设防,日军对此一无所知,而且对美军在乌姆纳克岛修建机场也不知情。相反,美军通过破译电讯已经掌握了日军动向,各基地早已进入高度戒备。
1942年6月3日晨5时40分(阿留申群岛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上,本文统一采用美方时间——作者注),美军水上飞机供应舰“吉利斯”号的雷达率先侦测到日军机群来袭。4分钟后,在乌姆纳克机场严阵以待的P-40全部升空。然而,仅1分钟后来自“龙骧”号的3架零战和14架九七舰攻就飞临荷兰港上空,美军高射炮立即猛烈开火拦截,加上云层遮蔽,影响了投弹精度,虽然造成美军50余人伤亡,部分建筑受损,但没有破坏重要设施。由“隼鹰”号出击的13架零战和15架九九舰爆在密布的浮云间压根就没有找到荷兰港,无功而返,足见当地气候对航空作战的影响。角田对第一波攻击的效果不满意,命令“龙骧”号起飞9架零战和17架九七舰攻,“隼鹰”号派出6架零战和15架九九舰爆,“高雄”和“摩耶”号各派出2架九五式水侦,组成第二攻击波,于9时45分起飞,企图再度袭击荷兰港,却被恶劣天气所阻,空手而归,反而有2架水侦被美军击落。
■1942年6月3日荷兰港遭遇日军空袭的现场照片,可见港湾里日军炸弹激起的水柱。
■荷兰港遭遇空袭期间,在防空壕内隐蔽的美军士兵,远处可见被击中的建筑物冒出浓密的黑烟。
获悉日军来袭的美军马上派出飞机搜寻日军航母以寻求反击,海军的PBY巡逻机于6月4日上午9时发现日军舰队,但付出3飞机被击落的代价。然而,奉命出击的美军机群同样受到天气的影响,直到下午14时才找到目标,由于技术生疏和日军战斗机、防空炮火的拦截,未能命中一弹,反而损失PBY、B-26、B-17各一架。15时40分,“龙骧”号出动6架零战、9架九七舰攻,“隼鹰”号出动5架零战和11架九九舰爆,向荷兰港发起第三轮攻击,所有日机都成功抵达目标上空,日军炸弹准确命中了“西北”号仓库船和港内的油库,将75万加仑的燃油付之一炬,炸死美军18人。返航途中有4架零战和4架九九舰爆恰巧飞临乌姆纳克机场,被美军P-40逮个正着,2架舰爆被击落,但在空战中2架P-40 被零战击落。日军遇伏显示出战前情报工作的拙劣,因为根本不知道美军机场的存在,而日军反杀P-40也证明了零战的性能优势。
■1942年6月4日荷兰港再度遭到空袭,“西北”号仓库船和岸上油库被击中,浓烟滚滚。
在美军早已洞悉日军作战计划的情况下,荷兰港之战没有对中途岛作战产生任何影响,而这场战斗最重要的结果却是一个偶然事件。来自“龙骧”号的1架零战在港区上空被防空炮火所伤,迫降在阿库坦岛时失事,飞行员古贺忠义一飞遭当场身亡,但飞机基本完好,于数日后被美军发现回收,这是美军在战争中缴获的第一架零战,在修复后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从而掌握了零战的优势和弱点,制定出有效的战术,为终结“零战神话”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整个阿留申战役的战略意义都抵不过这一架飞机。
■由古贺一飞曹驾驶的零战在阿库坦岛上迫降时发生翻扣,导致飞行员身亡,但机体大致完好。
■美军将古贺的零战装船运回国内研究,这是战争中美军缴获的第一架完整的零战,极具价值。
然而,AL作战注定只能草草收场,在完成第三波攻击后,角田就在山本大将的命令下南下救场,试图挽回中途岛的败局,但已无济于事。在荷兰港之战中,日军损失10架飞机,美军损失14架飞机(包括6架PBY),作为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初战,双方都损失轻微,但间接的战略影响却不小。在笔者看来,倘若日军没有分兵阿留申,则中途岛方向日军机动部队将拥有6艘航母,获得更大的兵力优势,有可能避免最终的惨败,同时在中途岛和阿留申发动攻势是日本海军的重大失误。
双岛僵局:海空激战
尽管山本大将想彻底放弃AL作战,但最后还是同意登陆部队按计划在6月6日占领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北海支队兵不血刃,轻松占领无兵驻防的阿图岛,而基斯卡岛上仅有一个海军气象站的10名美军官兵,无力抵挡舞鹤第3特别陆战队的登陆,有2人阵亡,8人被俘。日军的入侵得到云雾的掩护,美军直到6月10日才获悉两座岛屿的沦陷。
■战前阿图岛的风景,这里十分荒凉,仅有少数定居点,没有驻军。
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位于阿留申群岛西部远端,远离美军基地,战略意义有限,却是战争中唯一被日军占领的美国国土,这种心理效果经过日本宣传机器的放大,不可能让美国人无动于衷。美国陆海空三方力量对于收复失地各有主张:陆航力主实施持续轰炸和空中封锁,海军主张从海上围困;陆军主张直接登陆。虽然国会和罗斯福总统都有意迅速收复阿图岛和基斯卡岛,但实际上美军当时并无足够的资源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如此,美国人并不想让日本人安生度日,很快对两岛才发起反击行动。
■描绘1942年6月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基斯卡岛的画作。
美国陆海军的航空兵部队首先吹响了反攻的号角。6月10日至13日,美军飞机对基斯卡岛发起首轮空袭,炸毁3架九七大艇,但是日军的抵抗也十分猛烈,担任领队长机的B-24被日军高射炮直接命中爆炸,客串轰炸机的美军PBY巡逻机更是遭到毁灭打击,在72小时内由“吉利斯”号水上飞机供应舰支持的20架PBY竟然被击落了一半!在之后的日子里,美军对日占岛屿的空中打击屡屡受挫,半数的陆军轰炸机因恶劣天气而无法找到目标,损失却与日俱增。从6月初到10月31日,第11航空队丧失了72架飞机,其中战斗损失仅有9架,其余均为事故损失,特别是8月28日当天,突然降临的大雾不仅迫使美军飞机放弃出击,还有5架飞机在两小时内因天气原因坠毁。
■在阿留申群岛上空巡逻的美军PBY巡逻机,偶尔也会客串轰炸机的角色。
当然,美军的空袭并非一无所获。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均无机场,日军只能依赖九七大艇和少量二式水上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7月20日,前去空袭“吉利斯”号的6架九七大艇有2架被美军P-38战斗机击落,部署到基斯卡岛的18架二式水战也在6月到8月的战斗中损失16架,其中6架被击落,2架被炸毁,8架毁于事故。此外,“鹿野丸”号运输船在8月7日被美军PBY击沉。
■一架B-24在执行轰炸基斯卡岛的任务中受伤迫降,相比那些永远消失在迷雾中的友机,它算是幸运的。
■战后在阿特卡岛上发现的美军B-24轰炸机的残骸。
美军能够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维持高强度的打击行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第11航空队轰炸机部队指挥官威廉·厄尔克森上校,他经验丰富,意志顽强,更是身先士卒,经常带队飞行,深受部下爱戴和尊敬。厄尔克森在战术上很有想法,比如截击日军九七大艇的战斗中,他派出5架装备雷达的B-17为P-38导航,从而在迷雾中伏击得手。
■美军第11航空队司令巴特勒少将(左)和轰炸机部队指挥官厄尔克森上校(右)。
美国海军战舰也积极出动,还日军以颜色,从6月底到8月初数次炮击基斯卡岛,但战果不佳,以8月7日的炮击为例,仅炸死2名日军,而且炮击行动常因天气恶化而取消。相比之下,美军潜艇部队的行动更具威胁,率先取得战果。7月4日,“鲈鱼”号潜艇大胆潜入基斯卡岛锚地,向停泊的3艘日军驱逐舰连射6枚鱼雷,击沉“霰”号,击伤“霞”和“不知火”号,毙伤日军42人,艇长霍华德·吉尔摩少校因功晋升中校,荣获海军十字勋章。同日,“梭尾螺”号潜艇在阿图岛以南海域击沉了“子日”号驱逐舰,造成188名日军毙命。7月14日,“银汉鱼”号潜艇又击沉了日军第25、27号驱潜艇。然而,战斗是残酷的,“银汉鱼”号在7月30日失踪,据推断可能鱼雷因故障回转击中潜艇导致沉没。
■位于荷兰港的美军潜艇码头,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中美军潜艇表现出色。
尽管美军加强海空封锁,日军仍在7月初将1200名援军送上基斯卡岛,而受天气影响,美军也未能实现对两岛的彻底封锁。随着瓜岛战役在8月初打响,美军陆续从北太平洋战区抽调力量增援瓜岛,以至于西奥博尔德一度只剩下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显然依靠这点实力和乌姆纳克机场是无法对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实施有效压制的。
战线跃进:前线机场
美军在阿留申前线面临的一个重要困难就是其作战基地距离目标太远,乌姆纳克机场至基斯卡岛的直线距离达950千米,每次空袭都要长途飞行,迷航或因天气返航的情况十分频繁,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更靠近目标的前进基地。经过深思熟虑后,美军选定了阿达克岛,于8月28日派遣第4步兵团4500余人登岛并迅速修建机场。在登陆阿达克岛期间,日军吕-61号潜艇袭击了美军舰队,击伤了小型水机供应舰“卡斯科”号,但该艇也被美军“里德”号驱逐舰击伤后上浮,在短暂的水面交战后被击沉,除5人被俘外全部葬身海底。
■1943年,美军工程兵部队在阿达克岛上的营地,美军以极高的效率在这座岛屿上修建了前进基地。
阿达克岛机场距离基斯卡岛只有450千米,美军飞机的出击距离缩短了一大半,作战效率瞬间获得质的提升。9月14日,厄尔克森上校组织12架重轰炸机和28架战斗机从阿达克机场起飞,实施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零高度空袭”,毫无防备的日军未能组织起有效的还击,美军击毁5架二式水战、击沉2艘扫雷艇、击伤3艘运输船,还摧毁了3艘袖珍潜艇,有6门高射炮和不少建筑物被炸毁,毙伤日军200余人,而美军仅有2架P-38因空中相撞损失,此次空袭的战果超过了之前全部空袭。同时,美军飞机也开始大力绞杀日军的海运线,屡屡击沉日军舰船:9月14日击沉运兵船“野岛丸”号,10月4日击沉运输船“婆罗洲丸”号,10月16日击沉“胧”号驱逐舰,11月3日击沉吕-65号潜艇,1943年1月5日击沉“蒙特利尔丸”号等等,至1943年3月第11航空队已经击沉击伤40多艘日本舰船,造成了日军3477人伤亡。上述反舰攻击多由B-25轰炸机实施。
■基斯卡岛上的日军袖珍潜艇基地,可见3艘被遗弃的袖珍潜艇。
■在基斯卡岛附近抢滩搁浅的日军运输船,在美军海空打击下日军舰船损失不断。
恼羞成怒的日军从1942年9月30日起对阿达克岛发起持续五天的反击,但每次仅能出动1~3架水上飞机,如同隔靴搔痒。日军判断基斯卡岛局面危急,于是在9月16日将阿图岛守军全数调往基斯卡岛,使岛上守军增至5000余人。可惜,美军未能发现日军调动,如果趁机夺回阿图岛,就可以避免在半年后付出的高昂代价。在察觉美军并无登陆基斯卡岛的意图后,日军又派遣米川浩中佐指挥的独立步兵第303大队1100余人于10月29日重占阿图岛。
■部署在阿留申前线机场上的美军B-24轰炸机,从跑道上的积水可见当地条件十分恶劣。
■飞翔在阿留申群岛上空的美军P-38双机编队,在阿留申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军都牢牢掌握着制空权。
进入1942年11月,34年来最严酷的冬季降临阿留申群岛,美军飞机被冻住,无法起飞,整个11月间美军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空袭,之后受天气影响直到12月30日才大举出动。在1942年下半年,第11航空队报告击毁50架敌机,战损12架,另有80架因事故损毁。这种状况在1943年依然没有改善,在1月18日噩梦般的出击中,18架飞机刚升空就遭遇大雾,结果4架B-24找不到机场降落,2架失踪,1架迫降损毁,1架在乌姆纳克机场强行着陆时撞上2架P-38, 单日损失6架飞机。1月21日,又有2架B-17在雾中相撞坠毁,两天后1架P-40和2架B-25又因事故损毁。
■一架被浮冰包围的PBY巡逻机,一群美军士兵正努力使其脱困,这就是阿留申前线恶劣天气的写照。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日军的航空打击,美军将目光投向离基斯卡岛仅100千米的安奇卡岛,在以连续空袭彻底压制基斯卡岛的日军后,于1月12日从容抢占安奇卡岛,将基地进一步前推。日军除了派出二式水战进行骚扰空袭外别无他法,仅炸死2名美军工兵,自身却在1月29日遭美军战斗机伏击,被击落2架。值得一提的是,指挥此次伏击的约翰·陈纳德少校正是“飞虎队”指挥官克莱尔·陈纳德的儿子。为了向父亲致敬,小陈纳德特意将自己指挥的第11战斗机中队的P-40涂绘了虎头涂装。安奇卡岛机场于2月16日完工,美军飞机开始不间断地轰炸基斯卡岛,迫使日军放弃了骚扰空袭。
■隶属于第11战斗机中队的P-40E战斗机,该中队由小陈纳德指挥。
■第11中队的P-40E战斗机采用了虎头涂装,以致敬中队长之父,“飞虎队”指挥官老陈纳德。
科曼多尔海战
1943年1月4日,托马斯·金凯德海军少将接替西奥博尔德担任北太平洋舰队司令,与悲观、刻薄且与陆军势如水火的前任不同,当年在军校排名垫底的金凯德乐观、豪爽且干劲十足,此前在南太平洋战区屡立战功,经验丰富。到任后,面对巴克纳对海军避战不出的指责,金凯德以行动回应,命令仅有的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出击,由同样果敢的查尔斯·麦克莫里斯海军少将指挥,前往阿留申西部海域寻敌交战。2月18日,美军舰队一改往日的远程炮击,对阿图岛实施抵近炮击,击毙日军23人,还击沉了“赤金丸”号运输船,迫使其他日军运输船逃散,从而加强了对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的海上封锁。
■1943年1月接任北太平洋舰队司令的金凯德海军少将。
进入1943年,阿留申战场的战略态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夺占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的日军遭到美军航空兵的全面压制,基斯卡岛平均每天遭遇6~7次空袭,海运线也在美军封锁下难以为继,自1943年3月9日之后就再无一艘运输船抵达阿留申前线,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守军只能依靠潜艇补给。在困难形势下日本陆军北部军司令樋口季一郎中将向大本营建议,要么海军采取行动增援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守军,要么彻底从阿留申撤军。出于面子问题,大本营拒绝撤军,责令海军掩护运输船队强行突破封锁,增援两岛。为此,细萱戊子郎中将亲率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护送3艘运输船前往阿图岛,于3月19日启航。美军北太平洋舰队也在3月22日出航,前往阿图岛海域巡弋,包括“盐湖城”号重巡洋舰、“里士满”号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
■1943年初在北方海域驻泊的日军“那智”号重巡洋舰。
■1943年3月26日在科曼多尔海战中与日舰交战的美军“盐湖城”号重巡洋舰。
3月26日,日美舰队在北太平洋海区难得的晴朗天气中遭遇,相互在射程之外就彼此发现。尽管兵力不占优,麦克莫里斯还是主动迎战,细萱戊子郎也认为是歼敌良机,命令2艘驱逐舰掩护运输船撤退,率领主力接战。8时38分,日军“那智”、“摩耶”号重巡洋舰在19000米距离上打响了第一炮,三分钟后美军巡洋舰开始还击。尽管日军占有火力优势,但首先命中的却是美军,“盐湖城”号在8时50分到8时52分之间连续击中“那智”号三弹,迫使日军旗舰暂停射击长达半小时!同时,“那智”号发射的8枚鱼雷则全部落空。从9时10分起,日军开始扳回局面,“摩耶”号连续击中“盐湖城”号,破坏了动力系统,使其暂时瘫痪。为了掩护旗舰,美军驱逐舰施放烟幕并向日舰发起反击,多被日舰炮火所伤。然而,谨慎的细萱并未命令舰队大举压上,迫近歼敌,反而保持在远距离与美军持续交火长达三个多小时,竟然让“盐湖城”号修复损伤,从容撤退,而日军舰队出于对美军空袭的恐惧,居然也掉头返航,可耻地丢掉一场胜利,增援行动也宣告失败。
■科曼多尔海战后拍摄的“盐湖城”号三号主炮塔的炮管,因为长时间射击导致炮管过热,表面油漆出现剥落。
这场海战被称为科曼多尔海战,是北太平洋战场上唯一的大规模水面交战,美军3艘军舰受伤,7人死亡、20人受伤。日军2艘重巡洋舰受伤,14人死亡、26人受伤,就战术而言打个平手,但在战略上美军取得了胜利,阻止了日军的增援。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却铩羽而归,细萱的指挥可谓拙劣,随即被解职处分,由河濑四郎少将取代。美军方面,第11航空队因未能及时支援也遭到批评。随着科曼多尔海战的失利,基斯卡岛和阿图岛的守军也断绝了获得增援的希望。
■进驻安奇卡岛前线机场的美军P-38战斗机,远处可见B-24轰炸机,通过这座机场美军可以对基斯卡岛展开不间断的空袭。
到1943年4月,日军侵入阿留申群岛已达10个月之久,这场战役的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美军手中。在这大半年的交战中,双方鲜有大规模的战斗,因为恶劣天气蒙受的损失远大于战斗损失,但正是在零零碎碎的拉锯战中,勇敢无畏的美军飞行员、果敢大胆的潜艇兵和以弱敌强的水兵以鲜血和牺牲逐渐扭转局面。正因为如此,笔者单辟一篇讲述阿留申战役前十个月的艰苦对峙,向那些常被历史遗忘的勇士们致敬!然而,顽固的日军依然占据着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美军要收复失地势必经历一场苦战,阿留申群岛战役将在阿图岛的冰天雪地中迎来血腥的高潮!(未完待续)
■这幅战时宣传画表现了在美国陆海军和民众的努力下,阿拉斯加战场已经成为日军的死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