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科技落地开花

话题省农科院多层级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在全省打造50个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探索出科技创新支撑云花发展“云南模式”、油菜产业“油游融合”发展模式等典型经验,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背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有效供给不足、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痛点”所在。

话题

省农科院多层级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在全省打造50个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探索出科技创新支撑云花发展“云南模式”、油菜产业“油游融合”发展模式等典型经验,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新模式引领

娇艳云花绽放芳华

“年种植面积超过170万亩,年总产值超过500亿元,花农年收入超过120亿元,近三年种植面积以年均增长13.7%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在云南花卉产业交出的这份喜人答卷中,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引擎。

作为云花重点科技支撑单位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凝心聚力,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产业链的重大项目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落地开花,逐步推动云花产业跨越式发展。

云花如何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省农科院副院长王继华介绍,首先是创新平台管理模式。结合云花现状建立开放融合研发与服务平台,着力完善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再到服务大众的全民科技创新模式;其次是实施产业导向的科企协同创新。与企业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在全国5个花卉主产省建立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在州市与企业共建实验站、示范园和工作站,支撑企业共同选育新品种近80个,其中月季“金辉”“翡翠”、满天星“云星”、非洲菊“拉丝”系列新品种成为市场占有率领先的自育品种,并联合研发“互联网+”绿色种植技术,实现小盆栽亩产值超100万元、月季切花亩产值超15万元,单位面积效益是传统方式的20倍和3倍,质量和效益成为行业新标杆;还有就是优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探索出“打地板”和“开天窗”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既改变传统重研究轻转化的科研方式,又为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创造了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促进科技人员走入企业融入产业。

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加速深度融合,推动了科技成果落地开花,让云花绽放芳华。目前,省农科院研发的品种、技术、标准等科技成果居全国第一,2016年-2018年,这些成果在我国西南、华东、华北、华中等花卉生产区及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规模化应用,推动云花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实现产值115.20亿元,带动5万余户花农脱贫致富;在我省花卉主产区转化新品种、新技术32项,科技成果覆盖全省80%以上的花卉主产区。

多层级推动

打造科技示范样板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才会有乡村的兴旺发达、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与发展。云花科技与云花产业融合共进,正是省农科院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最后一公里”,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19年10月份,省农科院“多层级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作为先进经验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领导科学工作委员会议作大会交流。

他们是怎么做的?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介绍,近年来,省农科院全面强化组织保障,高位推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成立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资源配置、强化队伍建设;下属各研究所成立相应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地方部门的协调配合;设立院(所)乡村振兴计划专项基金,建立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省农科院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及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提质增效科技支撑行动,整合全院力量,重点针对城市郊区、沿边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乌蒙山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区、高寒山区、热区、石漠化地区发展需求,聚焦区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强集成创新、联合攻关,研究形成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优化升级。开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咖啡、水稻、玉米、甘蔗等重点产业优良品种、绿色生产技术、采后保鲜、物联网及电商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加强区域性或专业性现代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聚焦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先进适用成果应用;召开成果推介会、观摩会等,推动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实际;开展全产业链科技专家深化服务行动,对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服务。

通过多层级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强化集成示范,省农科院在全省范围内正致力于打造50个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科技支撑云南乡村产业振兴。

可复制推广

成果落地惠泽云岭

“多层级推动科技与企业、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重点从科技支撑‘一村一品’、科技支撑‘一县一业’、科技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模式与运行机制,服务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省农科院党委委员、科研管理处处长申时全总结。

每年二、三月份,金灿灿的油菜花总能带热云岭“赏花经济”。这种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油游融合”发展模式,“以花为媒”挖掘油菜花文化内涵,让“种油菜”成为“种风景”,通过在罗平县板桥镇、腾冲市界头镇等地的试点示范,已取得明显成效。以罗平为例,其油菜花期的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60%以上,形成了“以油带游、以游促油”的“油游融合”发展模式,油菜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远高于油菜籽本身的产值。

云南是全国第二大蔗糖生产基地,省农科院探索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推进模式,不但有全国最“甜”甘蔗“云蔗08-1609”、创全国旱地蔗区百亩连片单产最高纪录的“云蔗05-51”、全国甘蔗上增产幅度最大的全膜覆盖绿色轻简栽培技术等重大成果的持续产出,还加速了成果的快速扩散、流动、应用、共享。2018年,该院甘蔗科技成果在云南蔗区应用面积达148万亩,增产甘蔗118万吨。

在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迆那村,省农科院创建都市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科技的应用将全区苹果优质果率提升15%,亩综合产值增加3000元以上,形成了“城在园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独特产业优势和价值;在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通过创建精准扶贫“爱心茶园”模式,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白花村,以“科技+”模式推进芒果产业“一村一品”发展,促使村民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提高到13500多元;在怒江州实施的“草果+”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草果地里套种中药材、食用菌或草果地中养殖中蜂和土鸡,实现了单位面积草果地的提质增效,平均亩增收2000元以上;在澄江市创建的“烟稻湖”可持续发展循环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面源污染治理的双赢;以“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了马铃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风险大、转化慢的问题,支撑“云薯”之花盛开云岭大地……

省农科院探索出的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陆续在云岭大地落地开花,正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责编:王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