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智能汽车的制造革命。
作者 | 赵健
7月11日,滑板底盘公司PIX Moving宣布完成了A1轮融资,由日本大型IT系统集成商、上市公司TIS株式会社独家战略投资。
成立于2017年的PIX Moving是一家自动驾驶滑板底盘及整车开发制造企业,总部坐落于贵阳。6个月前,PIX Moving获得了近亿元的Pre A+轮投资,更早之前还获得硅谷风险投资基金SOSV天使轮、A股上市公司勘设股份Pre A轮投资。
去年,随着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上市,基于“滑板底盘”的造车方式迅速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热议的焦点。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提出,未来电动车整车技术趋势,大家关心两件事,一是千公里续航,二就是滑板底盘。
PIX Moving表示,本次A1轮融资主要用于滑板底盘、Robobus(无人驾驶小巴)与无人清扫机器人3款产品的量产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以批量交付客户,同时持续推进国际化市场的布局。
同时,TIS株式会社与PIX Moving在MaaS与智慧城市、市场拓展(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应用等方面达成了深度合作。
近日,「甲子光年」采访了PIX Moving联合创始人兼CEO喻川,聊一聊这家滑板底盘公司如何构建商业壁垒。
1.滑板底盘掀起智能汽车的制造革命
如果说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的灵魂,滑板底盘就是智能汽车的躯体。
传统的燃油车也是建立在底盘之上,但采用的还是承载式车身,发动机和转向系统等复杂部件都在上面,加上车轴、悬挂系统、冷却系统、油管等,加起来有接近3万个零部件。当汽车从装配线上出来的一刻起,就很难再有什么改变。
电动汽车的底盘设计要么沿用传统燃油车的底盘,要么专门开发纯电平台。特斯拉的Model S有一个扁平化底盘,采用半承载式车身,集成度更高,性能也更加卓越。但全世界只有极少数车企有能力自研纯电平台,比如特斯拉、大众、丰田等。
滑板底盘可以看做第三代底盘,可以将电池、电动传动系统、悬架、刹车等部件整合在一起,核心理念是将上车身和底盘的开发分离解耦,采用非承载式车身架构。
这种滑板底盘能够适配多种不同车型。以Rivian为例,目前发布的两台车型共享了多达91%的零部件,仅仅是通过装配不同的上车身来设计这两款车。
汽车底盘的进化过程,从承载式车身、半承载式车身,再到如今的非承载式车身,就是不断变得标准化、模块化的过程,造车越来越像“搭积木”,使得开发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Rivian带火了滑板底盘的同时,这一新的赛道也掀起了一波创业风潮。按照底盘架构技术路线的不同,他们可以进一步分类:
第一类是Canoo、Arrival等公司采用的偏传统的车辆架构,采用中置电机的模式。虽然也可以实现线控(电信号连接而非机械连接),但整体的操作依然受机械限制,转向不足、转向过度都是机械系统的性能限制,客户没有办法去改变机械性能;
第二类是REE、Rivian为代表的分布式驱动,可以通过软件定义底盘性能,比如仅通过电子差速调节就可以快速改变转向角,改变底盘转向性能。
PIX Moving采用了第二类路线,采用四轮轮毂电机分布式电驱动技术,可以在稳定性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前驱、后驱、四驱多种复杂的驱动形式。比如,通过左右车轮的不同转速甚至反转实现类似履带式车辆的差动转向,减小车辆的转弯半径,在特殊情况下几乎可以实现原地转向。
目前,PIX Moving已经进入商业化的量产阶段。
2.商业落地进展
PIX Moving的产品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滑板底盘,二是整车产品。
PIX Moving的产品矩阵
整车交付虽然会在落地实施、运维团队上的投入变大,但可以直接接触到最终客户,并产生运营、运维上的可持续性收入,因此价值也会更大。
目前PIX Moving滑板底盘产品交付的比例大约占七八成,但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成熟,整车交付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为了做好整车交付的工作,PIX Moving在贵阳建有自己的第一座工厂。随着全球订单的快速增长,PIX Moving 量产生产线正在扩能中。PIX Moving创始人兼CEO喻川透露,预计今年底第二座工厂会建成。
按照PIX Moving的规划,其滑板底盘的商业落地顺序为专用车、商用车与乘用车。
专用车是目前PIX Moving落地最快的领域,包括自动驾驶的物流配送、安防巡检、清扫环卫等场景。
目前PIX Robobus量产工作持续推进中,已获得了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客户的意向订单,国内订单已开始逐步交付,海外首台Robobus将于近期交付给西班牙的客户。
随着美国新法规(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不带方向盘)的出台,预计该车型在美国将迎来规模化的销量增长,计划在1-2年内,PIX Moving向全球交付1000辆。
在环卫车领域,2022年初,PIX Moving与福龙马集团达成了独家战略合作,联合开发的无人清扫机器人已完成,正处于量产准备阶段。产品将应用于福龙马集团在全国20个省份,近80个区县的环卫运营项目。
在商用车领域,PIX Moving还和贵州航天成功汽车达成合作,前者提供生产资质和整车生产能力,PIX Moving 提供商用车滑板底盘、智能驾驶以及AI算法为核心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共同开发和量产带宽在1.8-6吨的有人驾驶智能纯电轻货、轻客等商用车车型。
乘用车是滑板底盘落地比较困难的领域。对于乘用车企来说,底盘部件占到整车超过一半的BOM(物料清单)成本,通常被乘用车企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PIX Moving创始人兼CEO喻川告诉「甲子光年」:“我们接触过很多主机厂,发现乘用车不太可能采用第三方的滑板底盘产品。他们可能愿意谈项目合作——也就是买技术或买服务,但不愿意谈采购合作——买产品。所以我们也就很难与他们达成合作了。”
相比之下,中低速的专用车由于是一个碎片化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车企不会为此专门开发一个底盘,大多数客户关注的还是整车和解决方案,第三方的滑板底盘公司更有机会。
放眼全球来看,PIX Moving的商业化进展都属于滑板底盘领域的最快玩家之一,仅仅比Rivian的交付时间略晚。PIX Moving是如何做到的?
3.两大技术与生态建设
PIX Moving的“快”来源于两大核心技术。在研发层面,PIX Moving自研出了一套自动化汽车算法模型——AAM。
常规的车辆设计制造流程是通过计算机模型绘制、工程分析、估算成本、可靠性试验等一系列步骤。每当客户调整需求,整个设计过程将会重头开始,这也就意味着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而在AAM模型下,系统可以根据预设参数自动生成设计图,再经过底盘工程师的审核微调、计算机仿真后,一套底盘设计方案的整体耗时仅在15天左右。
AAM技术展示
在制造层面,则是通过自研的RTM(无模具金属成型)技术、金属3D打印一体化制造技术、复合材料工艺等量产核心专有工具链,减少零部件数量,缩短制造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RTM技术展示
同时,PIX Moving还可以向第三方工厂输出核心专有工具链,实现各类产品的量产代工。
“制造机器人的机器人,才是 PIX Moving的超级产品,持续投入数字制造,才能加快产品规模化进入市场的速度”,喻川表示。
在技术、产品与制造工艺之外,PIX Moving还在构建公司的生态壁垒,通过提供提供滑板底盘平台、专用开发及制造工具链,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平台打造各类自动驾驶产品。
今年3月,PIX Moving在其举办的第8届 Hackathon(黑客马拉松)活动中,号召全球设计师和工程师通过VR设备在“元宇宙”虚拟空间里设计车型对象。
其中,由此诞生的一款A00级乘用车,将会成为PIX Moving将其滑板底盘在乘用车领域的一次尝试。
喻川认为,对于滑板底盘来说,单纯从产品构建壁垒是很难的,最终产品都会同质化,所以建设开发者生态才是关键。这也是PIX Moving与其他滑板底盘公司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