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吃粥 民俗与养生

本文转自【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腊八节”吃粥,历史久远,本为佛教节日,现已逐渐成为民间节日。在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节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一进入腊月,街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也开始忙碌起来。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到了冬季用猪或禽兽来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时“猪”“腊”是同一个字,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

腊八节,俗称“腊八”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是“喝腊八粥”。(图片来源:Sipaphoto)

在商代人们就开始以狩猎为生,用获取的禽兽祭祀神灵以求保佑,一年有春、夏、秋、冬4次,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并称之为“腊祭”,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到了汉代,定为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到南北朝时,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演变至宋代就成了喝腊八粥习俗,每年腊月初八,举国上下都会做腊八粥来喝。清朝是喝腊八粥最为盛行的时期,宫廷里,王公贵族都会下赐腊八粥给文武大臣和宫女侍从;在各地寺庙,富家子弟会在街上举办“舍粥”活动;在民间,各家各户都会在这天团聚在一起做腊八粥,还会与亲朋好友互相赠送,一直流传至今。

宋代文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六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清代文人富察敦崇编著的《燕京岁时记》对北京地区的腊八粥有如下描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节,俗称“腊八”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是“喝腊八粥”。(图片来源:Sipaphoto)

有钱人家用银杏、桂圆、荔枝等高档果品作为粥料,称为“细腊八”;穷苦人家以玉米渣、青菜、豆腐、黄豆、花生等普通原料作为粥料,称为“粗腊八”。腊八吃粥不仅有其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宗教文化品位,而且吃粥对人大有好处。在《礼记·月令》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书《大戴礼记·夏小正》里也有“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养也。”的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职翰林院时,喝了皇上赐的防风粥,口香七日。明代文人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称“腊八粥”为“神仙粥方”,治疗流行感冒屡屡应验。清代著名养生家、文学家曹庭栋所著《老老恒言》中记载有各种粥方百种,适合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食用。

腊八节,俗称“腊八”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是“喝腊八粥”。(图片来源:米广弘)

历代诗人更写下许多雅俗共赏的咏粥诗篇。唐代李商隐写有“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的诗句。宋代诗人秦观写道:“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宋代大诗人陆游在《食粥诗》中将吃粥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清人文学家赵翼《檐曝杂记》中有一首《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道出了家贫食粥的“三昧”。“腊八节”吃腊八粥,既为民俗,也是养生之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