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 《秋山白云图》
对于古代艺术家的研究,一是靠史籍的文字记载,这是前人的记录和见解;二是靠流传下来的艺术家的作品真迹。对真迹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既可印证前人的记载和评价;还可能有新的发现,用以补充、修正前人之说,确立新的观点。因此,真实可靠的原作,对于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这就必然涉及到作品的辨别和鉴定的问题了。
就娄东派诸多画家而言,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三人,因为声名显赫,其作品无论在当时或后世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作伪者始自当时,历三百年而不绝,其伪作之多可以想象了。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无法应酬大量的慕名求画者,代笔这个古已有之的办法,便为他们所取用,其数量也可观。
王时敏 《山水图》
王时敏少时即为董其昌所赏识,是董氏的“真源嫡派”。他的画的格致,在不生不熟之间。他用笔虚中带实,与倪瓒略同,却但缺少倪的冷逸;总体接近黄公望,又不如黄超脱;情趣类于董其昌,却冲淡了生拙的成份。即如秦祖永所说“苍老中能饶秀嫩之致”,这老中的嫩,反映了作者的秉性,是学不来的,正是鉴别真伪的关键所在。常见的王时敏伪作,往往老而不嫩,板实而缺乏灵妙,也偶有嫩而不老的,则显得单薄无功底。
已知的作伪者,有薛宣(字辰令,嘉善人。一作娄东人,善山水,宗法王鉴。)、吴述善(无考)等。以上二人,约与王翚、王原祁同时代。薛宣甚至自夸于人曰:“我画可参二王(即指王翚、王原祁)。”他们的伪作,因时代相近容易被误认。实际上,薛画偏于琐碎、甜熟,吴画则笔法尖劲,都没有王画的虚和之气,对照真迹是不难辨认的。
王时敏的代笔作品,大都为其晚年。他七十岁以后,大约眼睛有疾,一般应酬之作很少自画。从代笔作品的考察辨认,可以得知他的代笔人有:王鉴、王撰、王翚、王原祁等,而以王翚代笔为多。其中,王鉴画笔圆浑厚实,王撰比较光嫩平板,王翚则偏于刻露雄丽,皆与王时敏本质有所区别。王原祁早年(二、三十岁)可能为祖父时敏代过笔,那时他自己的面目还未确定。
王鉴 《四家灵气图》
王鉴的山水,以董源、巨然为宗,泛及“元四家”,又擅青绿重彩,画风雄浑清润而时见浓丽。其作品早期和晚期变化比较大,早年与中年比较圆浑板实,70岁前后变得偏于尖硬而细刻。一般作伪者,大都仿其晚年笔路,吴述善和薛宣也作他的伪本。还有朱融、黄柱、何锦等人,画法皆与王鉴肖似,亦有作伪之可能。王翚早年,在未识王鉴之前,也可能做过王鉴的伪本。高简(1634-1707)苏州人,擅山水,初学王鉴,早、中期画亦颇似王,晚年变化,与金陵画风靠近了。其早期亦作过王氏伪本。
王鉴 《云壑松荫图》
王鉴的代笔之作,也是在其晚年才出现的,主要由王翚捉刀。据徐邦达先生分析,王鉴的代笔者除王翚外,还有一人,不知其姓名,同时为王时敏和王鉴代笔,用笔比较尖硬而略带轻躁之气。
“学古人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这是王原祁的话,也是他艺术实践中力行的精神。因此,“四王”中艺术面目最鲜明的就算他了。其山水面貌,在黄公望、董其昌和王时敏之间,青、中年时比较秀润,晚年趋向苍浑。用笔在生熟之间,沉雄朴茂又具生拙之趣,笔端分量很重,即可谓之“金刚杵”。
王原祁 《神完气足图》
王原祁因为画风特征突出,直接、间接师承者也最多,造假者恐怕也比较多。伪本大都松碎乏力,缺少精神。从当时直到民国,两百多年间,作其伪者从未间断过。
王原祁的代笔者覆千和尚,(浙江平湖人,善山水,康熙时游北京觐见过圣祖,诏师王原祁,遂为之代笔。)章法、笔法全仿王原祁,但笔墨较板,皴染过重,往往产生腻浊之感,笔力也稍逊。王原祁甥李为宪为其四大弟子之一。原祁携之官舍近20年,其对原祁画笔知之甚深,亦王原祁主要代笔者。
王原祁 《仿米山水》
顾麟士(1865-1930年),字鹤逸,苏州人。为著名的《过云楼》第三代传人,工山水,长于临古,也时有作伪。常熟博物馆所藏王时敏山水册中,仿倪瓒一页,即出自他之手。收藏家兼作伪,这是一例。
据邦达先生说,他的老师李涛(醉石),擅娄东一派山水,也作王时敏、王原祁两家伪画。这是近代作伪娄东派的例子。
娄东派主要画家作品的鉴别,因为代笔和作伪者中不乏高手,所以,有相当的难度。必须仔细分析,比较作者笔墨中最本质的成份,才可能分明判断。笔墨是鉴定真伪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