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见|璞徽:一张菜单的重塑与突围

今年四月,我跟Sam一起回了一趟安徽。Sam叫黄高平,安徽安庆潜山人,在上海做了一个精致徽菜品牌:璞徽

他比我小几岁,戴眼镜,腼腆,有点社恐,跟陌生人说话的时候还有一点轻微口吃,经常需要一点葡萄酒的刺激才能把话匣子打开,酒后脸色红润,神态犹如少年。他很早就有商业意识,做小生意,搞事情,做过广告,搞过装修,接过工程,顺手做了餐厅。

上海滩做餐饮的高手云集,尤其是精致餐饮一道,卷出天际。Sam的璞徽剑走偏锋,他们店开在张江,大宁,太阳宫,这些不算超级商圈的位置,直到今年初才在黄浦江边拿下了一个铺位,在浦东的正大广场,5楼,从窗户可以看到一线江景。事实上,正大广场这个区域已经逐渐老化,已经不算是风生水起的黄金地段了。

Sam有一个模糊的想法:该怎么把传统的安徽菜做得更精致一些?

其实并没有太成熟的路径可以参考。长久以来,徽菜以土菜著称,招牌菜永远都是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浓郁,家烧,发酵,土菜,这些都是安徽菜的固有认知,很难打破。只能从其他地方菜系如何突围之中寻找一些可以参考的逻辑,在上海有几家精致餐饮的范本:以台州菜闻名的新荣记,以宁波菜闻名的甬府,以潮州菜闻名的菁禧荟。

餐饮一道,知难行难。如果仅仅想做个生意,赚点钱,靠“诚”靠“勤”,日日勤勉,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但是如果想做个品牌,成为行业标杆,摘星拿钻,连锁经营,那就需要如同通关游戏,一关一关的过,提升认知,任何一关过不去,都功亏一篑。

Sam先是找到了著名设计师刘道华做餐厅设计,又找到了侍酒师李美玉做葡萄酒酒单,然后找到我,看看怎么帮他们做一下菜品的梳理与升级。

于是有了这场说走就走的安徽“味觉寻根”之旅。一路上,我们去了宣城,黄山,安庆,合肥,去了很多小城镇,逛了很多菜市场,吃了很多小餐厅,没有太多目的性,边吃边逛边聊,每天晚上复盘,聊菜,聊产品。

我们最后去了Sam的老家,安徽潜山,坐在他高中母校门口的河边,聊他的青春往事,零落的成长历程也是一种时间的故乡。有时候“乡土滋味”也是一种原乡,是陷在时间里的空间,困在某地,生根发芽。故乡与风土,总是可以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成长的痕迹,似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是那种带有安全感的味道总是在我们绝望的时候,犹如一道闪电降临,给我们一些微茫的光亮。

在前几天,我在黑珍珠举办的“食见”论坛上,分享的主题是:重新发现中国食材的民间性传统(点击这里查看论坛回顾)

在我看来,味觉的民间,是一种自发的味道。它来源于生活经验,农耕文明的节气时令,祖祖辈辈的心口相传。传承往往是自发的,而创造是自觉的。自觉是一种对世界,对自身成长经历,对食材的整体性的认知与觉醒。去食材原产地寻觅味觉密码,从来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需要一种全新的自觉思维去挖掘。

寻找中国饮食的民间性传统,不仅仅是寻根,而是破土,长出创新的新枝。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对食材的重新擦亮,就是对民间的重新发现。我们需要以更现代性的视野看到我们的山川。

我们准备从一张菜单开始重塑。

许多精致餐饮都会有菜单焦虑。如何在保证自身风味的同时,在菜品逻辑和语言上做突围和提升,以形成品牌的新样貌。

徽菜似乎更难。长久以来,徽菜与臭鳜鱼和土菜紧密相连,捆绑过死,难以挣扎。农耕传统与文化积淀过于深厚,成了包袱。然而归根到底,地方菜系的口味突围,都是要寻找到一种现代性的价值依托,格局打开,方向顿明。

璞徽的新菜单的方向是提炼关键词,寻找线索。

徽菜,有狭广之说。狭义徽菜指皖南古徽州所辖“一府六县”之味;广义徽菜则是以安徽省域所有地区的味觉总和。璞徽在安徽的山川与湖泊之滨,乡野与城市之侧,风味与乡愁之中,传统与现代之内,提炼整合,打磨雕琢,梳理了十个字:“雅润鲜浓酵,喜野满时合”。

正所谓“纲举目张”,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菜单排列与组合形态,用一种全新逻辑呈现安徽特点与口味。现在来一一解释:

前菜与小食。雅秀,亦是雅趣,徽州多风雅人物,亦多风雅山水,盘中小菜小点,可以得其俊秀与疏朗,呈现一种徽式风雅。

冰萃岳西茭白 / 徽州腊味、手工腐乳鹅肝、酸菜拌黑毛猪肚尖、大别山爽口脆莴笋

汤品。汤以润为上,润是口感,也是精神,润口也是润心。一例汤,融合徽粤,也融合安徽的珍物,滋润人间烟火。

老鸡汤炖黄山三石

海鲜与河鲜。鲜可以隆重,可以小巧,我们求鲜若渴,保持原味,尊重食材,只为呈现食物的鲜美一瞬。

红烧溪涧塘鲤鱼

徽菜重味,无论是烧,炖,还是烩,焖,都以浓郁厚重见长。浓郁且质朴,犹如安徽人处世,重剑无锋,质朴无华。

猴魁汁脆皮雪花牛肉

发酵之味,是徽菜的点睛之味,无论是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还是安徽火腿,无不是在时间中发酵,在岁月里成熟,缓慢而守时,通透而芬芳。这些滋味是徽菜中的独特体验。

臭鳜鱼王烩毛豆腐

徽式锅物集合。安徽多锅子,种种食材,汇于一锅,慢火煨炖,种种滋味相加相乘,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种种食材互相匹配,互相成全,一锅可安人心,可慰风尘。

璞徽一品锅

如花在野,野有蔓草。种种滋味饱满的山野菜,在历史与现实中郁郁葱葱。这些山野食蔬的滋味,是一种召唤,回到大地上,感受土地的真味。

天柱山辣椒炒阳荷姜

主食的满腹与满足。无论是一份米饭,一份面食,还是安徽特色的种种主食,都提供一份碳水化合物的满足。这是真实的满足,也会真实的快乐。

沙河马蹄鳖釜饭

甜品带来喜悦。中餐有点心的传统,欠缺甜品的高潮。璞徽将世界各地的甜品元素与安徽风物组合,试图呈现一种微小的喜悦,吃到这一份甜品,可以嘴角上扬,可以面露微笑。

石斛汁手工羊酸奶

时令与限定。“不时不食”是今人对孔子的善意解读。山川之中的种种美味,都是逢时按节,不期而遇。它们遵守时间的约定,每年在不同的时刻与我们在餐桌上相遇,犹如故人来。

璞徽十味,亦是识味。识得人间滋味,无非是自然之味,发酵之味,调和之味。我们在其中选择我们擅长的那一部分,铺排于此,呈现具有当代性的新派徽菜,安徽蓦然的大地在此缓缓展开。

有了这一份菜单革命纲领,许多菜品创新逻辑就有了路径依赖。无论是地方菜系还是乡间滋味,要想做精致化升级,都有相似的方法论可以参照。在璞徽的新菜单里,也有痕迹,稍作一点展开。

这是地方菜系做品牌与产品升级的必然之路,因为粤菜的口味与逻辑始终代表着中国菜肴的先进性方向。无论是煲汤,烧腊,点心,大海鲜……都是市场最认可的精致菜肴品类。璞徽的新菜单里,也接纳了许多粤菜方式,无论是汤品还是海鲜的操作。

打开视野,以璞徽为例,就是要把安徽食材用其他烹饪手法才做,把其他地方的食材用安徽手段料理,一进一出,独特性就显示出来了。同时需要有种种联想与共鸣,一份岳西茭白,原本仅仅是可以生食的蔬菜,但是加入了徽州笔墨纸砚的文化逻辑,顿时成了餐厅的招牌前菜。而臭鳜鱼也可以用不同风格做呈现,比如做成潮汕风格的臭鳜鱼鱼饭。

对于大众认知度最强的招牌菜,要想尽办法做丰富性扩展。传统徽菜,都是臭鳜鱼当家,但是臭鳜鱼呈现方式很单一,要充分拓展重点菜品的呈现方式。在璞徽的新菜单里,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甲鱼这些传统的徽州招牌菜都有不止一种呈现形态,多面开花,食客可以多重选择。

仪式感越来越成为服务独特性的一部分,这也是许多餐厅的方式,把许多菜品当着客人的面现场操作,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种带有表演性的操作也是传播的一部分。

在这里就有现场做一份主食釜饭,可以是甲鱼裙边釜饭,也可以是臭鳜鱼釜饭,那种香气升腾,火焰点起的瞬间,还是很叫人欢腾一下。

传统中餐里,有点心,很少Dessert。在传统中餐之中,餐后甜品往往是短板,一份好甜品应该是文章结尾的感叹号,再上高潮;而中餐餐后甜品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项,是一个充满想象与期待的省略号,并非是省略,而是回味悠长。把本土食材风物与西式甜品做组合,就可以做成很多有趣的单品。

都准备差不多了,于是有了一场晚宴。

一场晚宴总是应该有一个核心主题,那一天的晚宴主题是:“酵ing”。侍酒师李美玉为这一餐搭配了堪称完美的葡萄酒,在她看来,葡萄酒也是发酵的产物,种种风味物质的沉淀与累积,都是时间与微生物的成果。

发酵,由微生物菌群参与的风味提升与转换。

世界上的美味无非三种:自然之味,调和之味,发酵之味。发酵从东方到西方,都是烹饪中的显学。徽菜最著名的菜品无不是因发酵而起:毛豆腐,臭鳜鱼,刀板香……然而中国式的发酵是“被动发酵”,为了储存食物不得已而为之,在一代代的版本中,形成了种种偶然的传说。现代料理需要的是“主动发酵”,菌群的培养,发酵程度的掌握,不同风味物质的提炼,把偶然变成必然。设计好风味组合的逻辑。

当天大家吃得都很开心,菜品都很本分,没有“为了创新而创新”,没有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感。这也是Sam的坚持之处,所谓的中国菜的现代性更多是一种理念,而非手法。强行创新往往带来一种不适。菜都是本分菜,但是风格有了新意,逻辑有了新视角,呈现有了新逻辑,这就是一种菜单的升级

我记得吃到用甲鱼裙边做的釜饭的瞬间,米饭的锅巴酥脆,红烧甲鱼的汤汁浓郁,加入了安徽本地的鸭板芹,一种清香拂过,最后是来自安徽的古井贡点燃一把火,带来一种淡淡的酒香。

那种精彩纷呈,穿插于其中的种种酒水,与安徽的茶饮,的确给大家带来一种独特性的感受。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的尝试,以“璞徽拾味”为逻辑,将安徽山川湖泊的食材重新打量,拆解重构,广泛吸收种种菜系文化的元素,试图有一个新样貌。徽菜可以如此轻舞飞扬。在浓烈与轻盈之间,依然有缝隙,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至少在那一夜,因为酵ing,我们Enjoying。

文 | 小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