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界风起云涌。思想的解冻,推动长春、峨眉等一系列制片厂竞相斗法,产出了无数童年阴影级别的“Cult电影”。
但是今天,我却打算将目光转到1979年。为大家介绍一部迷幻与现实并存的电影——《苦恼人的笑》。
1979这个年份,相信各位朋友不会陌生。彼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也刚被提出不久。而在此阶段诞生的《苦恼人的笑》,则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显露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譬如,故事中充斥着怪诞与超现实的镜头,配合着阴冷的配乐。霎时间,一股诡异的寒意扑面而来:
祝寿的场面,仿佛在阴间发生
“土法特效”中的电椅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风行于90年代的“西游记宫”
很显然,这些镜头并非是单纯对恐怖元素的效仿。相反,“阴间”一般的镜头之下,则是冲击十足的隐喻。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部电影?
在此,我们就必须为大家讲讲故事。电影的故事背景,是相对特殊的1975年。当时,“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对于普通的人来说,“讲真话还是讲假话”的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良心拷问,更是生存的雷池。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主角傅彬过得十分苦恼。
傅彬刚从“干校”回来,出任海城日报的记者。在此之前,记者这个本该稳定的位置,却在两个月内换了三任。而傅彬之前的那任记者,就是因为“顶撞领导”,遭遇了隔离审查。
于是上班第一天,老同学李记者,就不断明示暗示,警告刚正不阿的傅彬: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潜台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说真话看似勇敢,但却是不识时务的幼稚表现。
“你啊,还是太年轻“
傅彬心里忐忑而矛盾,回到家中,女儿打碎了花瓶。却谎称是老鼠打碎的。妻子勃然大怒。但很显然,妻子的愤怒,并非因为心痛花瓶,而是痛恨说谎的行为。毕竟现在,说谎也变成一种职业了。
于是,傅彬赶忙安抚女儿。不厌其烦地讲狼来了的故事。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人人却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明知故犯呢?
在这段镜头语言中,狼来了的故事作为背景音,画面却是海城日报的印刷过程,和公示栏上残破的报纸。这仿佛正在隐喻,时下的新闻早已和事实渐行渐远。
果然,傅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手握大权的宋书记假意劳动,制造自己甘于奉献的虚假公关形象。而后,宋书记又安排记者们,去亲赴一场医学院考试。而这,也让傅彬看到了事态的严重。
和劳动强行绑定,制造公关形象的宋书记
医学院当中,进行的是教授考试。傅彬前来采编,却看到了啼笑皆非的场景。譬如,前来考试的考生是生物学博士,却被问到了“不能回答”的问题。考官却云淡风轻地质问:“博士,不就该什么都知道吗“。
于是,一帮专业水平令人堪忧的考官,给这位生物学博士打了个零蛋。一伙人哄堂大笑。
接下来一位考生,则更加特殊。他本是副院长教授,却因为成分原因,被安排扫厕所。而在一众考官当中,就有这位老教授昔日的学生。他对自己曾经的老师,开始极尽全力羞辱和公报私仇。
教授明明要测量口腔温度,对方却递给教授一支测肛温的温度计。一番嘲弄之下,教授气上心头却不敢发作,只能默默将这根代表着羞辱的温度计捏断。
那么,这样本是一场荒诞的考试。宋书记为何要让记者到场采编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是一个局。
局中的人,是老教授。他曾出过国,业务能力一流。50年代的时候想报效祖国,就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以宋书记为代表的一帮人,却认为老教授是不可靠的,一些“民主派、走资派”还想把老教授捧起来。
所以,一众考官,搞臭了教授。宋书记则安排报纸撰文,文章的矛头,就要对准教授这样的“丑恶现象”。
回到报社之后,傅彬彻底迷茫了。这篇报道该怎么写?批判教授,不就是把无辜者往火坑里推吗?坚持真理?那自己会不会受到威胁?用玩平衡的写法,既不得罪上头,又让老教授少受点伤害,那这文章该如何下笔?
下班后,傅彬去看了一场杂技表演。台上精彩的走钢丝,并不能给傅彬带来快乐。相反,傅彬自己却陷入了一个迷离境界——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站在钢丝上,摇摇欲坠的人呢?
思来想去之后,傅彬决定去请教自己在新闻学院时期的老师。可是,不去还好。去了以后却发现,这位曾经的老师,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却沉溺于酒精当中。因为被侮辱的教授,正是老师的老邻居。
不仅如此,老师的日子,也过的不好,他总写“乱七八糟”的文章,招惹上了麻烦。长此以往,已经有了精神问题。面对当下的情况,他找来了鲁迅先生的《立论》(摘录如下)。
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如果不想说谎,也不想遭打,只能打哈哈。但如今的情况,连哈哈也没办法打。
傅彬的心灵,遭受到了灵魂的拷问。他不知道心中的天平,该倒向“识时务”还是讲操守。思来想去,傅彬决定亲自找宋书记说明情况。他千辛万苦,终于辗转找到了宋书记。可就在此时,宋书记出事了。
在粉饰太平,营造自己公关形象的间隙。宋书记因为急着去看《执政者的脚印》和《一个女人的秘密》,途中发生了严重车祸,需要赶快手术。精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为宋书记主刀的,是羞辱过老教授的考官。很明显,这小子是个趋炎附势之徒,不是能干实事的人。宋书记其实心里什么都懂,慌得一批。竟然点名让老教授主刀。
宋书记:我特么还想活!
果然,干实事儿的老将出马就是不一样。老教授干净利落地做完了手术。按照常理思考,这时的宋书记受惠于人,应该感恩戴德,自我反思才对。然而宋书记接下来的行为,却让人汗毛直立。
手术后没多久,宋书记果然对老教授感恩戴德,说考场上的羞辱,啊!都是误会嘛!可是转过头来,宋书记就找来了傅彬等记者明确表示,对老教授的批评,不能停止!
他的大概意思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偶然事件,就模糊了对事情本质的认识!教授是过去黑线的宠儿,我不能因为跟他的个人恩怨,放弃了原则!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当生命回到我身上的时候,我还是要斗争!
接下来,宋书记还说:对于老教授这种人,我们仅仅是利用他的一技之长,这里面不包含信任和怜悯同情。着实令人作呕
果然,宋书记手术成功了,老教授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每日打扫卫生。傅彬在高压之下,再次陷入了迷茫。在回程的车上,他梦见自己走进了一个恐怖的府邸。
府上的人,都在为大老爷一般的宋书记庆祝。
可没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立论》,却正在这个恐怖的大宅中重演。宋书记貌似喜得贵子,趋炎附势的考场考官,报社主编,纷纷阿谀奉承,讲起了假话:
而府邸的另一边,却站着老教授和傅彬的老师,他们看到孩子,却勇敢地讲了真话。于是,宋书记勃然大怒,讲真话的人,被乱棍打死。
紧接着,趋炎附势、出口成谎的人纷纷加官晋爵,大快朵颐。桌子上摆着的,确实人骨。傅彬大惊,可这时候,一只手却搭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来者正是自己的领导主编,如今的他宛如一只清朝僵尸。
主编说,今天是重要场合,你不许出乱子。于是,傅彬被带到了穹顶之下。主编逼问傅彬穹顶上的形状。
傅彬一一讲了真话。可没想到主编却勃然大怒。把傅彬推上了电椅。一通折磨之后,傅彬不得不指鹿为马。主编对此非常满意,他也让傅彬学着趋炎附势之徒,像狗一样趴在地上舔上级。
但是,傅彬仍有良知,他跑出了这个府邸。幸好,这只是一场梦。
然而,尽管这是噩梦,但总会醒来。现实中的窘境,却不能像梦境一样,通过醒来逃避。傅彬思来想去,决定把自己看到的真实情况,不掺任何虚假成分,写成文章发表。
但是,在时下的高压环境下,这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不仅自己遭殃,家里人也要受牵连。权衡之后,傅彬烧掉了写好的稿件,可这时候,催稿的电话到了。批判教授的稿子,明天就得交。
接下来,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却偏要强迫你写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傅彬陷入了自我怀疑。为了让自己良心上好过一些,他选择了装病:通过开病假条,来逃避这篇向受害者捅刀子的新闻稿。
然而,傅彬毕竟没怎么说过谎,装病的演技过于拙劣,遭到了拆穿。但是,给傅彬看病的医生是明白人,他早就知道傅彬此行,一定有难处。但为了帮这位痛苦的人一把,医生选择了用自己担保,开具假的病假条。
在科学的事业上,我第一个做出了不科学的诊断
第二天,傅彬前去报社请假,却发现报社外墙上,贴满了反对宋书记的大字报。很显然,苦恼的人,不止傅彬一个。
于是,这个紧要关头,傅彬没办法请假了,因为宋书记要紧急召见。在等待过程中,傅彬却无意间看到了主编带给宋书记的人民来信摘抄。这些信件都是防扩散材料,但内容却无比真实,大家都对报纸颠倒黑白的做法无比愤怒。
与此同时,在房间的另一侧,宋书记和主编也正在密谈。原来,上级方面,早就有人对宋书记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于是,他们便就着宋书记“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一事,提出了意见。
而宋书记的布局,显然是为了打压政敌,让自己的权力更稳固。展开的话,可分三方面:
一方面,教授是舆论反击的武器和靶子。救过自己一命的事情不能传出去,否则就是打脸。所以,教授已经被隔离。
第二方面,批判教授的文章要马上见报,在舆论上占领高地。
第三方面,群众当中反对的声音太多,主编需要严查报社内部的“内奸”。
如此这般,傅彬就撞在了枪口上。这么关键的时期,傅彬没写好重要稿件,还声称自己病了,显然是有阴谋。在宋书记的逼迫下,圆滑的同事,也不得不给傅彬点了炮,说傅彬是在诈病。
这样一来,残酷的清算山雨欲来,给自己担保,开假条的医生,也有可能会就此被打压。关键时刻,傅彬连忙烧毁了作为证据的病假单。
果然,在那个真假扭曲的年代,真如鲁迅先生的《立论》一般。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想说真话的傅彬,被看作威胁抓了起来。
在将要远去的囚车上,懵懂的女儿并不知道傅彬将要去哪,只知道父亲即将远去。在临别的时候,她向爸爸承认了错误,说自己说了谎。这让傅彬倍感欣慰。至少懵懂的孩子,都明白说谎是违心的表现。
而傅彬的苦恼,显然也不会太久。人民在积怨,世界终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快,四人帮被粉碎,傅彬和妻子,这对曾经的苦恼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
以上,就是电影《苦恼人的笑》的大致剧情。即便我尽可能想精简语言,想把故事讲全。但基于本片要素之丰富,也不得不对叙述做些减法。
不难看出,这是一部艺术水平和思想性兼具的作品。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也正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
1975年,也正是电影开始的时间。艺术工作者杨延晋、薜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了几段记者的故事。他们把这些故事,讲给信得过的朋友听,朋友的反应,又给故事提供了新的素材。于是在四人帮垮台后,《苦恼人的笑》逐渐应运而生。
故事的开端,也正是1975年
而在故事当中,主角傅彬的形象,可以说非常的真实。因为他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他在心底有着良知,但在社会高压之下也会恐惧。据说曾有人曾提议,给傅彬增加些英雄行为,但是被创作者否定了。
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下,讲真话都要承担风险,那么作为普通人来说,敢于独立思考,愿意把良心放在心里,便早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们细细品读,会发现整个故事是压抑的,故事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自然流露出一种恐惧感。而普通人置身其中,抉择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勇气。
碍于叙述的连贯性,电影中部分可圈可点之处,未能及时道出。不如在此做个补遗。也就是故事中的隐喻。
其实在故事开端傅彬入职,隐喻就已经出现了。此时,同事递来了前任记者留下的“遗物”,告诫傅彬要识时务。而这遗物是一尊造像。这尊像半边笑脸,半边哭脸。左看右看各不相同。这仿佛正在暗示着一种流行的处事态度——即便心里明白,但表面上也要去逢迎。
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更多的隐喻,也开始出现。譬如“走钢丝的演员”,象征着两边迎合搞平衡,但稍有不慎就会重重跌下。
而更令人叫绝的,还是傅彬魔幻而超现实的梦境。据说,梦境的创意,也并非为了炫技,而是源于真实。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在压抑之下,都落下了做噩梦的毛病。
所以,纵观这部电影,片中的核心,无非还是那三个字——讲真话。
但这三个字,放之如今,却有了另一番意义。也仍有着延伸的思考空间。
在从前,人们可能往往不知道真相,或者知道真相,不敢讲真话。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逐渐去中心化。“讲真话”却好像成了道选择题。毕竟信息发达,人们往往选择的,是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
如此这般,在“自己愿意”面前,真相仿佛成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因素。相反,它被迎头跨过,取而代之的则是“立场判断”和“情绪宣泄”。
在这两样利器的加持下,有时专业意见,甚至会被淹没、被打压。持有专业意见的人,有时也会在情绪的声浪中,被恶意揣测,被清算式的攻击。
如此这般,那些有专业知识,本想讲真话的人,却会变成下一批“苦恼人”。在群情激愤面前,他们只能选择失声,或者打哈哈。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需要的是逻辑和事实,并基于二者认识和改造世界,还是只注重所谓的立场和情绪,陷入一场盲目的狂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