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智能锁研发总监王立明:探索,就是要敢想、敢干、敢尝试

2005年,进入电子产品开发行业,相继参与开发并担任主管岗位,曾服务GATEWAY、神舟、海尔、富士通、西门子、日本SAXA、日本OKI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等品牌。

2010年,进入智能锁行业,担任上海精工科技/上海友迪斯研发总监,负责智能锁产品规划、开发,于2015年顺利获得上市公司广田集团投资。

2018年至今,加入三木控股集团,带领团队开展智能锁等智能家居产品开发。

近十七载从业时光,王立明将十一年奉献给了智能锁。

口述 | 王立明 撰文 | 思琪

5年、8年、3年

一个勤勤恳恳的典型研发人

2005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王立明始终奋战在研发前线。起初五年,投身电子产品研发工作,期间服务了诸多国内外优秀品牌;2010年,机缘巧合,加入上海精工科技,一做就是八年。2018年,因为志同道合,王立明做了职业生涯的第三次选择,加入三木控股集团智能锁事业部。

在精工的八年,王立明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变迁:被友迪斯收购,获得上市企业广田控股的融资。那个年代,精工是国内少数几家拿到融资的智能锁企业,但融资之后的战略变动和王立明内心想做的事情产生了偏离,资本对于公司整体的盈利要求,对产品的开发路线产生干扰。“当时公司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外项目,导致研发没有受到太大重视,个人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王立明曾经的研发时光

▲王立明曾一起奋战过的小伙伴们,左三为王立明

不过这时,忠于职守的王立明也并没有跳槽的想法。直到,他遇见了三木控股集团董事长林夏森。

“当时林总有意向让我加入三木控股集团,我对这个企业也刚好做了一些了解。我发现林总的魄力蛮大的,一个企业做了30多年,始终在文化产品领域深耕,也做涉密销毁载体设备,从没有接触过智能家居相关行业,但是他能够在2018年花了近大半年的时间去调研智能锁,做足了分析,还给出了长期战略规划,而非聚焦于短期利益。我从内心深处被这种开拓精神、勇于拼搏的精神打动了。”

于是,接触智能锁八年后,王立明选择加入三木。

追随探索型企业

一个挑剔的创新派

“对于企业来说,无非几种典型的战略。一种是防御型,在市场已经有一定地位,只要努力去保住份额就行,不需要做开拓的动作;一种是探索型,总是开发新产品,甚至和自身行业不相关的产品,拓展新领域,意图把企业做大做强。防御和探索,是两种极端,我在三木看到了探索的精神,三木人是相当有胆识的。”

三木在智能锁探索道路上展现的魄力与胆识,征服了挑剔的王立明。一个是热爱创新的研发人,一个是敢于探索的团队,他们的相遇碰撞出了异常闪耀的火花。

研发本身重在探索与创新,究竟何为探索?王立明认为,探索就是敢想、敢干、敢尝试。

“如果不敢想,很多产品和功能就不可能实现。比如我们要做全自动上锁,用什么方式去实现?如何为用户创造便利?从用户立场对智能锁提出需求和想法,这是我们该想的事,也符合我们公司体系建设的核心诉求——以客户为中心。如果不敢想,就只能照着别人的做,这是不可取的。”

“有了想法,还得把它从0~1实现出来。比如团队有10个人,可以提出100个想法,能落地的有几个?怎么把它们落地?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为了论证,我们不断尝试:画图、做电路板、编程、测试,都自己来,把它从一个脑袋里的模型变成可触碰的实物。这里的每一步都要很大代价,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

“敢尝试是探索与创新最重要的部分。智能锁其实有很多新功能可以加进去,比如太阳能充电、无线充电,这些创新怎么去实现?我们要不断学习整个供应链、国内外的新技术,把它们融进团队的知识库,为未来创新做储备。”

并非所有投入都有意义

“但所有得与失都变成了知识”

实际上,研发人员会研究很多产品,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落地。我们看到的诸多优秀产品都是在无数个想法和产品中挑选出来的最优解。

“比方说我研发了20多项新技术,可能真正导入批量生产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这里面涉及到各种制约因素。成功的产品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还得想办法让它落地。如果成本太高,用户无法接受,那在利润要求下就没法进行,所以研发结束会有筛选动作。”

因此,一款成功的智能门锁产品背后,总是付出很多沉没成本,用王立明的话来说,“这是创新探索过程中必须的代价。”企业将人力、财力、物力都投进去,不一定有结果,但这并不会给团队带来失落感,反之,它们到了另一个范畴,“变成了知识啊。”

而知识不会自然产生,只有在经过系统化的梳理后才能质变为知识。在交流中,王立明也向我们分享了团队的经验和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管理和分享很重要。如果只尝试,完了啥也没有,那所有投入真的就淹没了,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定期复盘很重要,而分享的基础是一个扁平化、学习型的组织模型,所以我们整个研发部大家都是同等级别的。我们每一个项目都会有评审、经验总结的环节,大家自由分享得与失,最终形成课件文档,我再来给他们讲,这样,个人的经验教训变成了团队的,所有人都能够取得这种支持。”

研发无小事

“如果非要选,那就是用户最大”

一款新品智能锁的研发周期一般是三个月,这段时间内,研发团队会经历立项、需求分析、定义产品、测算成本、确认设计理念、规划时间、外观造型结构设计、电子电路设计、软硬件开发、模式搭建、打样开模、测试验证、再优化等环节。

交流中,王立明带着研发人员专业严谨的口吻,向我们仔细介绍了智能锁新品的研发历程。在被问及哪个环节最重要时,王立明有些迟疑:

“其实对于我们研发人员来说,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是我们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肯定是需求分析环节是最重要的。如果分析不到位,对用户群没有理解透彻,定义的产品就卖不动,消费者不买账。这样即使投入再多,对企业来说,它也是个失败的东西,花费再多的心血也没用。”

以王立明所在的三木智能研发团队为例,在获取市场需求阶段,一般会用各种手段收集潜在需求,比如电话调研、匿名调研、经销商拜访等等获取调研表。“可能会收集到100多条,对于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诉求会剔除,最终筛选出适于产品定位的需求,确认产品范围。”

在测试验证环节,王立明会将所有研发人员调到工厂(三木智能研发及运营中心位于上海、深圳两市,生产工厂在浙江台州)进行新品的相关测试评估。三木在工厂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智能锁实验室,除了电池的电磁兼容相关的测试外,诸如仪器老化、寿命测试、盐雾测试、静电测试等智能锁产品的测试项目都可以在工厂实验室基本完成。测试环节如若评估失败,产品还需要再调整。

▲浙江台州三木智能制造基地外景

▲浙江台州三木智能制造基地实验室

“R8是我最喜爱的产品”

他将智能锁打造成为“整块金属”

在王立明团队的带领下,三木智能至今已推出多款智能锁,包括E系列、R系列和S系列产品等。“每个系列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义,大多是依据形态来分,例如是全自动还是半自动,把手是在面板中间、偏下还是竖起来的,应用了哪种锁体去成实现,根据这些也就有了不同的系列产品。”

其中,王立明带着自豪的语气讲到,“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R8系列。”

王立明之所以喜欢R8系列,因为它是目前市场上相对更流行的一款产品。“这款锁属于全自动系列,我们除了指纹识别以外,还赋予了它3D结构光人脸识别功能。另外,它的外观较为扁平化,超薄、直板式、现代化。面板采用的是整块铝合金雕刻,雕完后做CNC氧化。氧化之后,我们还对面板外圈做了钻石刀的高光切边,整个产品的表现力度是非常棒的。”

▲三木智能旗下英德曼智能锁R8

确实,R8的外观结构在同质化极为严重的当下令人眼前一亮,更让人惊艳的是,王立明特别提到,“R8在产品定义时的核心概念,就是让它成为整块金属。”

“我看到所有智能锁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实现人机交互,必然要用到电容触摸屏,而电容触摸屏就制约了面板的材料,无论是用玻璃、亚克力还是模内注塑IML也好,总要贴上一块绝缘的材质,如果要看起来有金属质感,怎么喷漆、烤漆,都是仿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金属的效果。我们在R8里就引入这样的概念,让它成为整块金属板,电容触摸的模式全部给抛弃掉了,换成了更先进的光学触摸。所以R8的数字按键触摸和传统智能锁完全不一样,不光是用手指可以开锁,冬天戴手套也能用,零下30°C也能用。这个质感绝对在市场上数一数二,我没见其他人这样干。”

▲来自三木智能英德曼官方公众号

为了实现R8初期定义的这些需求,王立明的团队付出了很多。设计、开发优化测试、优化、再测试,有段时间搞得团队都快没信心了,“我们当时也想过,就算是像块玻璃又能怎么样呢?”但最后还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实现“整块金属”定义的技术。

R8的实际开发接近7个月,周期是一般产品的2倍还多。“时间主要花在测试上了,比如触摸太灵敏了,手还没靠上去,按键就开始亮了;人脸识别的速度不一致、角度不行,也要不断调试;外观工艺最初也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无论再怎么简洁,肯定还是需要有画龙点睛的亮点出来,不能平谈无奇,当时用钻石刀打磨产品外壳形成高光切边,如何做到线条一致、粗细均匀,也调试了很久。”

最终所有付出终获回报,R8系列智能锁在2020年荣获葵花奖“科技创新奖”。

▲三木智能旗下英德曼R8智能锁荣获2020年葵花奖“科技创新奖”,左四为王立明。

机遇与挑战同在

“我相信行业会越来越好”

最后,面对整个智能锁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王立明从研发人员角度给出了他的看法。

“国家近20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智能锁的前进脉络和手机等消费电子类行业相似,历经大起大落,都有从低谷走向辉煌的过程。智能锁因为比较特殊,起步确实稍微慢了一点,但趋势是一致的,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都是类似行业遇到过的问题。比方说同质化严重、打价格战。未来的市场肯定不是这样的,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民众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大家对门锁产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我相信行业后面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另外,还有2020年之前意料之外的难题,比如芯片涨价,王立明坦然,这确实是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情。“因为三木智能的产品本身是系列化、家族化的,意味着我们的产品配件都是通用或沿用的,早期开发大多从国外进口,今天就必然面临如何将其替换掉的问题。”

不过,面对芯片问题,王立明持乐观态度。“现在解决方案基本很清晰了。从2015年开始国内半导体厂商陆陆续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初期这些方案有很多问题,但这些年过去,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虽然没有完全达到进口水准,但我们经过长时间测试,发现目前还是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未来我们会考虑慢慢替换掉原有芯片,走国产化道路,这是必然的,也符合我们现在的发展潮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