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爱
上一座城,爱上一个人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
今天,520
我在厦门说爱你
让我们的爱与厦门共成长
即便是平凡的一天,因为有了爱,也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
就像今天,520,我想在厦门说爱你。
有许多的爱情故事,悄悄在这座城市里流淌。有从大洋彼岸归来“筑巢”的,有从海峡那头奔赴而来的,有在平凡岗位平凡角落里坚守的,有在烈日下风雨里携手共度的。
我们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曾经走过人山人海。以爱之名,我们在这座浪漫的滨海之城大声表白——向爱人表白,也向厦门表白,用我们的爱情、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奋斗,写一封情书给厦门。你看,我们的爱与厦门共成长。
(钱玲玲)
携手奋斗的爱“海归”伉俪齐心开创未来
十年前,他们双双从日本留学归国,选择在厦门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在这座“海上花园”城市的创新浪潮中,苏彦聪和金兰,这两位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将他们的爱情之花扎根在这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
一路走来,这对“海归”伉俪与厦门共同成长,不仅收获了美满的家庭,更是把他们的爱情誓言写在了厦门的教育事业与产业发展之路上。
在厦筑巢:投身教育事业
2004年,泉州德化小伙苏彦聪考上了东北电力大学。在那里,他认识了来自吉林延边的朝鲜族姑娘金兰。几年的同窗情谊,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慢慢生出了爱情的火花。两人相约一起远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他们相互依靠、彼此支持,度过了7年艰苦而浪漫的时光。
苏彦聪主要从事数字媒体方向的研究,这是一个艺术与科技交叉融合的学科,当时国内相关人才比较紧缺。“我萌生了回国发展的念头,并说服了她和我一起定居厦门。厦门对海外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太太曾来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苏彦聪说。
就这样,2014年,从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毕业后,两只“金凤凰”回国筑巢。苏彦聪加盟厦门理工学院,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首批专任教师。在这里,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厦门急需人才。
金兰专攻国际文化,来到厦门后加盟了华侨大学,她将在海外汉语教学经验与华文教育实践相结合,也开启了教育事业。
十年过去,他们不仅孕育了两个女儿,更在讲台上灌溉了一批又一批的“幼苗”成长,扶持着他们走上社会,走到厦门的许多领域发光发热。
自主创业:文化科技双重奏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的提出,苏彦聪和金兰也响应号召,在当“园丁”的同时,积极服务厦门产业发展。
2018年,厦门齐物社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打造文旅资源教育化应用平台,急需既熟悉文化教育又了解技术应用的专家团队。苏彦聪和金兰应邀加入,分别承担技术开发和课程研发,助力该平台获得教育部教育APP备案通过,成为研学行业首个产业链平台。在厦门市留学人员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下,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厦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2023年,金兰入选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
2022年,苏彦聪又自主创业,成立厦门博睿智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智能调度系统的研发,力争填补工业无人物流机器人在工厂室内和室外无缝衔接的空白。在厦门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关心和指导下,公司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比赛中屡屡获奖,蒸蒸日上。
苏彦聪动情地说:“十年走来,厦门给了我们很多的温暖,让我们安心把青春挥洒在这座城市。在‘520’这个充满爱的日子里,我们也想对厦门告白,未来,我们还要和厦门一起爱下去!”
台海网5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采访对象供图 通讯员 项亮)
钢筋混凝土式的爱一栋栋高楼见证他们的爱情故事
思明区会展北片区展鸿路上,一栋双塔式高楼建筑正在拔地而起。机械设备运转不息,工程车辆往来不歇,中建三局福建分公司的100多名建筑工人挥洒热汗,奋战在施工一线。
这是在建的海峡交流中心酒店项目。工地上,有一对来自贵州毕节的“90后”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用一车又一车的混凝土书写的,写在一层又一层不断长高的大楼上。
工地上携手打拼,每天与混凝土打交道
烈日下,一辆巨大的混凝土料罐车驶进了工地。停靠就位,早已等候在一旁的程先一个跨步,跳上了操作台。手握对讲机,接收到上方发来的信号,她推动手柄,将混凝土倒进泵车内。她全神贯注,按着施工要求,或快或慢地掌控着节奏。混凝土顺着管道,被引到14层楼上。
楼上的邓顺,此时正“马力全开”,指挥着各个环节的工人开展楼板浇筑。他是这个工序的“总指挥”,管理着十几个工人,施工达不达标、质量过不过关,他可是“火眼金睛”、铁面无私。
作为指挥官,施工的时候,邓顺常常要在对讲机里喊程先。“工作的时候,我对她和对其他工人的要求是一样的,都是专注在岗位上,不谈施工以外的事。只有下了班收了工,才会一起回家,互相问候关心一下。”邓顺腼腆地说。
他俩是这个工地上最年轻的一批工人,也是最年轻的一对夫妻。长年累月在工地上风吹雨淋,两个人的皮肤都已经黝黑,不过,这可是刻在他们身上的“军功章”,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见证。
为厦门挥洒汗水,也感受这座城市温暖
邓顺和程先都来自贵州毕节。2011年,邓顺跟着父亲在珠海的一个工地打工。有一天,一个老家来的姑娘到工地来看她父亲,原本不认识的两个老乡,竟在异乡相遇了。
“我们一见钟情!我俩的父亲相熟,都在一起打工,大家很谈得来。那次见面后,我们很快就在一起了。”邓顺笑着说。
后来,邓顺就带着程先一起辗转于广州、深圳等地的工地打工。程先刚开始不会,邓顺就当起了师父,手把手教她。他们都是工地上的砼工,这么多年,一直和混凝土打交道。
去年,他们来到厦门,又埋头进了工地。“几个月了,还没有好好出去逛过,只去过附近的海边走走。”程先说。听起来,他们的生活似乎不够浪漫,但是一天一天的挥洒着汗水,眼看着楼层越来越高,夫妻俩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来厦门的这几个月,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给予的温暖:“我们去附近的餐馆吃饭,老板看我们都是干体力活的,都会在菜里多加一些肉,特别感动!”
在他们的脚下,是厦门市创新发展的一块宝地。海峡交流中心酒店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会展北片区旅游创新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市场化,完善并提升厦门城市沿海界面的高端形象,为满足一流的会展产业集聚区提供多层次的商务及旅游文化需求。
但对于这些,这对年轻人其实也不太懂。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埋头苦干,一分一秒,严把质量关。他们用爱与热情,筑起了城市的未来。
跨越海峡的爱相信爱情认定彼此携手一生
台湾小伙曹圣永和四川妹子秦婉清的相遇,正应了那句歌词:“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谁知道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2019年的圣诞夜,刚到厦门工作一年多的曹圣永,在朋友的聚会上姗姗来迟。“当时第一眼见到秦婉清,只觉得她装高冷,也挺讨厌的。”回忆起初次相识,曹圣永笑着说。于是,这顿饭就始于双方充满火药味的眼神。但在用餐期间,他们从互怼到聊天,渐渐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历史、旅游有着独特的契合,他渐渐被这个来自四川的“辣妹子”吸引。于是,他们第一次在仙岳山土地公庙约会时,他默默许愿,希望能让他和身边的这个女孩在一起。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当时曹圣永的父母希望他留在台湾发展。曹圣永不忍放弃在厦门的团队与刚刚萌芽的爱情,在疫情最凶猛之时毅然决然回到厦门。2021年,因“双减”政策,他身处的教培公司在厦门的业务线有所调整,他再次面临回台湾还是留厦门的艰难抉择。这时,秦婉清鼓励他说:“厦门的市场、机遇无限,一时的困难算不了什么,趁年轻再努力一下,大不了我养你呀!”就是这句简单朴实的“我养你”,给了曹圣永留下来、走下去的信心与动力。在困难时期的陪伴与支持,也让他认定秦婉清是他要携手一生的人。
于是,曹圣永从教培行业转到中医药行业,从事中医馆运营工作。在跨行业的过程中,他拜访各个社区街道,组织团队进行义诊。在交流沟通中,他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获得了厦门优厚的创业扶持及租房补贴等政策支持。
2022年,曹圣永与秦婉清有情人终成眷属,走入了婚姻殿堂,留“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曹圣永说:“2015年第一次来到厦门时,我就被厦门完善的基础设施、美丽的人文与风景打动,在这个精致又有烟火气的城市,我也遇见了携手一生的人。这是很幸福的事,我希望年轻人要永远炙热、相信爱情,然后因为相信而坚持,相互扶持共同携手走过人生的苦与乐。”
台海网5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朱海鑫)
相濡以沫的爱
结婚13年“经营”小家“守护”大家
谈起“什么是家”,郑小远、杨雅洁夫妻心中有共同的专属回答。相识19年,结婚13年,两人从相遇相知再到相濡以沫,对于他们的小家庭来说,相爱、包容、陪伴是多年来彼此心有灵犀的默契;而对于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而言,从一而终的“守护”,是他们共同的关键词。
台海网5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婧琳 文/图)
“守护”大家:在各自岗位上挥洒汗水
郑小远是市政水务湖边水库管理所生产技术室主任、水库巡查责任人,负责水质、库区、泵站、设备、管道等生产管理工作,今年是他守护湖边水库的第13个年头。2011年,郑小远调到湖边水库管理所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河道专管员。“作为应急备用水源,我们需要时刻保证水库能供得上水,而且必须是合格的水。”郑小远说,这就更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库区巡查、环境维护、水质监测、工程管理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郑小远回忆道:“碰上应急情况,加班加点或深夜响应是家常便饭。”早些年,湖边水库补调水管曾发生过几次自然破管,每次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查破裂管道,冲到抢修一线,下令关闭阀门、组织抢修队伍、协调各相关部门……他常常一干就是两天一夜,夜间也坚守岗位不离开。“刚到水库时,四周杂草丛生,附近居民到水库游泳、钓鱼、烧烤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通过我们多年来的日常巡查和劝导,以及对水库周边的杂草清理和护栏改造,如今的水库焕然一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如今的水库是市民散步的好去处。无论是狂风暴雨或是烈日当空,现在他仍然每天坚持开展两趟绕水库巡查。他坦言:“守护水库就像守护自家孩子一样,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今年是杨雅洁深耕助老行业的第8个年头。2016年,她从基层的助老员开始做起,8年来不遗余力地为街道内各个社区的老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入户关心慰问老人、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陪同孤寡老人就医、策划举办各类助老活动……如今,杨雅洁走在路上,曾经她帮助过的老人都能第一眼就认出她:“他们亲切地喊我小杨,还会拉着我的手话家常,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关心,感觉每个社区就像个大家庭,特别温暖。”
“经营”小家:生活中的浪漫不曾缺席
对于郑小远、杨雅洁夫妻而言,虽然时常因为工作而牺牲小家庭,但生活中的浪漫却不会因此缺席。杨雅洁回忆起彼此之间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情,不禁湿了眼眶:“刚结婚不久,我们本来打算去香港旅行,但旅游签注意外没能办下来。当时我比较任性,觉得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没想到第二天他也义务反顾,两个人拎着行李说走就走……”而郑小远在一旁挠了挠头笑着说:“我都忘了,平时她经常调侃我没有浪漫细胞,但很多事情都体现在点点滴滴里。”
这些平常却又温暖的小事,都是他们这些年彼此相爱相守的见证,也在细水长流中构成了“什么是家”的专属回答。如果小家庭是靠“经营”,大家庭则是靠“守护”。他以水库为家,守护绿水青山;她以社区为家,守护老人平安。守护城市的美好就是他们对这座城市最真诚的告白!
细水长流的爱朝暮相伴爱情最美的样子
爱情,是什么样子的?一百个人会给出一百种答案。在“90后”厦门姑娘小雅看来,双方相互体贴,彼此尊重,两人共同努力经营好小家,细水长流,朝暮相伴就是平凡夫妻爱情最美的样子。
在认识小宇之前,小雅对爱情并没有太多向往,甚至还有些恐惧婚姻。结果,这些在她遇到小宇后都发生了改变,两人相识半年就迅速步入了婚姻。
说起来,小雅和小宇的相识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当时我在网络平台找工作,跟一家公司的HR聊得很投机,于是就约着线下见面、吃饭。小宇是那位HR的朋友,有一次我和HR朋友约饭时,小宇也一起来了,当时他就对我一见钟情了。”小雅笑着说道。“她性格开朗,也很漂亮,一下子就吸引到我了。当时第一次见她,我就感觉她会是我的另一半。”谈及初次见面的情景,小宇仍记忆犹新。
小雅说,小宇家是漳州农村的,当时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他对自己精打细算,但对她却很大方,“他什么东西都先紧着我来”。
让小雅最终决定和小宇在一起的是小宇的温柔体贴,以及两人在生活和性格上的互补。小雅表示,她喜欢出去游玩,但是不爱做攻略,而处女座的小宇天生善于规划。自从和小宇在一起后,她只需告诉小宇自己想去哪玩想吃什么美食,小宇就会把外出的衣食住行全部安排妥当;生活上她不善于整理做家务,而小宇勤劳爱干家务。性格上,小宇腼腆不善于表达,而小雅开朗健谈,两人都正好互补。
相识近半年后,小雅和小宇在2022年9月结婚了。婚后,两人都决定留在他们相识相爱的厦门成立小家、发展事业。小宇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工作,小雅则在街道从事后勤工作,两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默默奉献。周末闲暇时,两人还常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做义工,奉献爱心。“其实,我们的爱情和生活都很平凡,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罗曼蒂克,更多的是平淡的幸福。”小雅和小宇都认为,爱情更需要细水长流,这样才能长久甜蜜。
台海网5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