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过去:黄金十年的启幕宣言
时隔13年,千呼万唤的《阿凡达2:水之道》于12月16日在中国内地全格式上映,档期同步北美。
对全球文娱界而言,“阿凡达”三字,都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
影史百年,有几次公认的、引领革命的关键跨越,有人总结:第一次是从无声变为有声,第二次是从黑白变为彩色,第三次就是《阿凡达》所开启的2D走向3D的革新。它们都可载入史册。
而在中国范围内,颇有一些好莱坞大片的引入,扮演了内地电影业发展的标志性节点。
比如1994年《真实的谎言》与《亡命天涯》,作为中影公司最早分账引进的美国片,重建了无数国人“每月要去一次电影院”的休闲、社交乃至恋爱习惯。
比如1998年《泰坦尼克号》横扫千军,被塑作几代人群体记忆,直接催动新世纪初的院线制改革,将中国电影硬生生推进全新的商业时代。
比如2014年《变形金刚4》,成为第一部“在中国内地票房总额超过北美”的奇迹,等于向世界宣布了这片东方土地正在成为何等量级的文化消费富矿。
不难看出,上述每个节点,都伴随着一场观念进阶、认知刷新和场景裂变:电影作为内容载体,还可以这样拍、这样玩、这样刺激好看;电影作为社会话题,还可以这样无孔不入、这样被所有人讨论;电影作为经济形态,还可以这样庞大、这样数额可观。
那《阿凡达》呢?它在2009年所带来的,大概是“电影作为视听享受和感官刺激,还可以用这种形态放送、用这种体验观看”。
它那石破天惊的3D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联合数字立体摄影,它那身临其境的悬浮感、漂移感、触感甚至眩晕感,它那些生命之树、夜森林、身骑龙鸟翱翔山巅的如真如幻,曾带来的屏息凝神、目不暇给,等等等等,也许今日还犹存不少人的脑海心间。
要知道,在它出现前,家庭投影、蓝光高清DVD和无孔不入的互联网下载资源,已经让“电影也不一定非要去大银幕上看”,从某种悲观的怀疑论调,升格为某种危险的既成事实。
要知道,在那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就地腾飞,跑步进入了最黄金的十年。
何况那里面还有张家界的壮美景观,细心人会注意到,差不多同一段时间里,中国成为一种美国人最偏爱的标配背景板,包括《碟中谍3》的西塘、《星战前传》的桂林、《木乃伊3》的兵马俑、《2012》的青藏高原……
虽然很难说这种“他者的凝视”与“客体化想象”间,是否暗藏内在的傲慢。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以《阿凡达》为代表的跨国电影,确乎在双向传播中,促进了相对积极的交流与情感传递。
类型:科幻包装里的西部片内核
说回电影本身,《阿凡达》究竟是部什么样的片子?
它很精彩很带感,无须多言。但若从内在着眼,它却装着满满的矛盾与摇摆。
在类型上,《阿凡达》几乎会被不假思索地归为“美式科幻”。
笼统而言,科幻的本质就是想象未知,或许是未知的境地(外太空),或许是未知的种群(外星人)。
所以它的整体思路其实不外乎这几种:
第一,未知之境地和未知之种群构成了我们的威胁,就像《哥斯拉》《独立日》《2012》《后天》……
第二,未知之境地和未知之种群构成了我们的目标和探索对象,就像《星际迷航》《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阿波罗13号》……
第三,未知之境地和未知之种群构成了我们的伙伴和救世主,就像《复仇者联盟》《银河护卫队》《X战警》……
当然还有特殊的第四种:未知之境地和未知之种群比我们孱弱很多,需要由我们来保护、或者可以被我们奴役,就像《ET》《第九区》……《阿凡达》也算这一范畴。
没错,《阿凡达》在美式科幻里,是一个“非典型”的存在。
当然,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想象“未知之种群和未知之境地”的。习惯了将电影作为文化输出载体的美国,更加不会例外。
《星际迷航》那么史诗级别的作品,美国人都为了它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克林贡语)并获得国际语言组织承认了,但是它的整个世界观建构——星际联邦是一个存在于星际间的、横跨了8000光年的、松散联盟式共和国,由一个中央政府和几千个自治政府组成。听到这句描述,你可能就已敏锐地感到,此建制形态,非常接近美利坚合众国的政体:中央政府和各州联邦。
而《星际迷航》一直想要告诉我们,这个政体是一个十足的理想政体,呈现出极高的物质文明和极强的文化覆盖力。换句话说,美国政体可以用于全宇宙。
好莱坞真是用心良苦。
无独有偶,在《独立日》那样的地球自卫大作战里,外星人侵略的首个到达地点是美国、反抗外星人侵略的首个牵头者和领导者也是美国,人类在美国国庆日重新树立了保家卫国的勇气、发起了反攻,最终也在美国国庆日赢得了重生和“独立”。
从头至尾,清晰对应着美国人对自己在当今世界上的角色想象。
好莱坞照旧用心良苦。
那《阿凡达》呢?它里面也潜移默化地、暗潮汹涌地藏着一份美国价值与美国现实?当然。
甚至此价值与现实,足以将它从科幻序列里拔除,放进另一片种——美国独有的“西部片”。
现代文明充满优越感地、傲慢而不可一世地到达一片理论上的蛮荒之地,它将如何面对那种“原始的、野性的自由生活方式”,它到底是播洒科技的种子、提供财富的机会、普及更秩序化的社会治理和组织形态,还是以上述为口实和名义,侵掠、蚕食、剥夺原住民的选择权利,造成新的压迫和灾难?
以上是西部片的常用主题,在诸多此类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与狼共舞》《荒野求生》《大地惊雷》……
它是不是恰好也构成了《阿凡达》的叙事意旨?
眼看着随着第一部的落幕,心理认同建设完成,他乡已经变成了故土,结果《阿凡达2:水之道》里,主角一家避难迁徙,从森林进入海洋,于是,新的“西部”——又一个未被打扰的、自给自足的、对外界充满戒备的部族,再次徐徐展开在张牙舞爪的地球文明面前。
OK,原来《阿凡达》是一部非典型的美式科幻片,却又是一部典型的美式西部片。
尽管它在外观上无限匹配前者、却又八杆子打不到后者。可它在内核上悄悄偏离了前者、却又无限靠拢后者。
主题:好莱坞的原罪与困惑
《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几乎复制了这个操作。
只不过,它将故事搬到了辽远的宇宙深处,搬到了人类对遥远星体的贪婪欲望和粗暴开发,因此,火枪和大炮提升为科幻战舰和基因工程——西部片在效果上达成了科幻片的要求。
当然,在故事视点人物的设定中,它也几乎原样复制了《与狼共舞》和《人猿泰山》的主角们:某个来自发达文明的人,对发达文明心灰意冷,反而在与原始部落接触后,爱上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先进。
邪恶一方的构成是:跨国公司、军队、白种人、男性。
正义一方的构成是:土著居民、有色人种、孩子、女性。
简直是严丝合缝的、教科书一样的政治正确。
占领、驱逐,资源、商机,“野人”和“蓝猴子”的二等公民蔑称,让你想到了什么?“圈地运动”、 “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越战”、“石油”……
片中反派所操持的“以恐怖主义对付恐怖主义”话术,和“预先军事打击”策略,针对哪个政府什么现象,相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它可以隐喻印第安人的悲剧,这是美国的原罪。
它也可以隐喻被殖民的亚洲、非洲、拉美,这是整个西方的原罪。
这种“自带原罪”的复杂情绪和感受,在美国艺术家中颇为普遍。
随着资本主义物质财富急剧扩张过程而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拜金主义、信仰坍塌、物欲横流、分配不公……所唤起的对现代社会的反感和不满情绪,也常常被电影人缝合进这份原罪中。
一个是“我们过去有问题”,一个是“我们现在有问题”,历史批判和现实反思,就此结合在一起,彼此映衬、彼此回答。
但它终究也还是科幻、也还是商业片,它不能不表现出有节制的深刻,却又不能让这深刻失去分寸、反噬成自我否定。
所以它在接下属于西部片的省思和愧悔后,又能够以属于科幻片的、趋向极致的浪漫,将之举重若轻或者避重就轻,从而忘却现实中的无奈和无法承担。
在《阿凡达》里,纳威人神奇地、不可思议地以弱胜强,赶走了人类殖民者。而这不可思议的发生,源于电影在其科幻设定中所放置的那部分奇妙能力:灵魂融合。
通过灵魂融合完成了生物之间的团结,这等于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弥补了历史的遗憾。
也正是沉浸在这种超越尘俗的浪漫里,观众才能心甘情愿地发生立场漂移:主动站到“非我族类”一边,为人类被外星人击溃而欢呼欣慰。
这就导出了美式科幻走到最后,所面临的无解困惑:
主题是赞扬原始对现代文明的胜利,却又只能用现代文明的影像来演绎这种胜利,既要表现自然的丰满迷人,又要用非自然的技术和特效来完成这种表现。
打着科学反科学,打着反现代售卖现代,一边让你看见古老的信仰和祭祀何其动人,一边又忙着向你解释通灵感应可能只是“前额叶癫痫”。
电影的“深刻”和“好看”,总是存在冲突。这些,都是《阿凡达》的拧巴、好莱坞的拧巴。
哦对了,第二部的新人物“小蜘蛛”,简直就是这份拧巴的图解符号:人类之子、纳威星长大,两头当人质,一边营救主角家的兄弟姐妹,一边营救反派那边的生父,直到最后都没搞清自己的归属。
关于“蜘蛛”的身份介绍
前景:迫在眉睫的回暖机会
拆解完《阿凡达》的好看与拧巴,我们也许更能加以平常心的对待和利用:正视它的“拧巴”,知道它不值得被过度神化。但眼下,大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它的“好看”。
《阿凡达2》的内容,无非是第一部的化用和复排:又一次“人类来犯、族群自卫”,只不过漂移到了不同于前作的地貌。才刚刚上映,不少评论者已经指出其情节老套、人物扁平,充斥着大量陈腐与廉价的自我感动。有人开玩笑说,电影内容可概括为:第一个小时——我们来讲讲《阿凡达2》的故事;第二个小时——给你们看看我的新技术;第三个小时——我曾经拍过一部片叫《泰坦尼克号》……
(不过,据说导演已经提前规划出了五部曲,所以这一集的叙事过渡感较强,很多人物的角色弧光都在一个中间状态而非完成状态——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蜘蛛。)
图鲲、先祖湾、三兄石、新的灵魂树,一串串新名词里,说白了也就是3D和动作捕捉在水下拍摄中的各种外扩和细化,也没什么横空出世的东西。何况,3D和动作捕捉这两件物事,也早已在这十几年里见多了世面的中国观众跟前去神圣化了,甚至因为某些骚操作(大片们“转制3D”后再来圈一次钱)成为某种鄙视链下级的存在。
但这都不妨碍它仅仅用时3天多,在内地预售票房就已破亿,成为今年内地预售最快破亿的电影。也不妨碍它公映消息发布后这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万达电影和横店影视等各路院线股,均有相当程度的可观涨幅。
《阿凡达2》在中国上映3天,票房已近4亿(图截自猫眼电影)
要知道,就在它官宣布定档前一日,媒体上刷到的电影有关信息还是:英皇UA电影城全国7家全部终止业务、闭店且进入破产清算,北京、沈阳等多地部分影院停业,成都莱纳星影城推出闻所未闻的“影院午睡”业务,还有诸多电影院尝试改头换面、废物利用,给世界杯看球以及脱口秀、剧本杀等提供场地……
可以确定,对内地影市而言,《阿凡达2》正在扛起一副真正意义上的救市重担,甚至,正在吹响一声真正意义上的归来号角。
眼见着全国影院营业率借此春风,正在回升至将近75%,一片荒芜里,终于看到了一点光明。
“防疫政策调整后,第一部重磅电影”,你瞧,一不留神又一个难以替代的里程碑,《阿凡达2》太及时不过。
电影的确就像洪荒宇宙里一个微不足道的星体、星体上一片草木交杂的荒原,它的确容易被忽视与忽略,因为它无论如何都不是吃穿用度级别的必需品。
但这不妨碍它的美丽、不妨碍它充当着很多人的精神家园。IMAX厅里一场沉醉的梦境,绝不是手机上刷一个“五分钟讲完一本电影”的短视频可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