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京领诺奖创新论坛暨国际学校颁奖典礼在京领平台举办。参与此次论坛的嘉宾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佛、剑桥知名教授,全国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等。
在京领诺奖创新论坛暨国际学校颁奖典礼上,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受邀作为全国名校长代表,与诺奖得主、顶尖大学教授同台进行主旨演讲。
以下是夏青峰校长的演讲内容:
1
以人为本,创新办学原则
大家好,我是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今天跟大家汇报一个主题,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北京中学成立于2013年9月,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朝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12年一贯制的公办中学。我们实施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同时也开展中美高中课程项目。在朝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我们北京中学致力于办成一所具有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
在创办北京中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三条办学原则。
第一条办学原则是,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办学是为了育人,办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学校发展是一个载体和平台,学生成长才是根本和目标。这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将手段和目的颠倒,不能将教师学生变成工具和手段,而把学校的发展当成目的。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关系,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何出发,才能永葆初心。也只有把握好这个关系,我们才能更加聚焦于人的发展。
办学的第二条原则是,用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我们一直在思考变化,但是在思考变化的同时,更需要思考不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人从学校走上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其实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是逐渐的,而非突飞猛进的,稳定是大于变化的。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抓牢一些稳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
我们北京中学着重在一体两翼上下功夫。一体就是健康人格,两翼分别指的是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我们想让孩子们在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上,形成爱国的情怀与创新的精神,成长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以此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第三条原则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与生活必须相一致,不能“两张皮”,不能相互矛盾。要让孩子们体验到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生活。我们要促进孩子们成为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过上一种创新型的生活。
2
探索改革措施,让学生创造性成长
在这样三条办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北京中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那就是让学生创造性成长。这些年来,我们探索了四条重要的改革举措,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四个方面的问题。
01 学习动力: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项措施是,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我们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内驱力一定是关键。而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有多种路径,一种路径是强制,第二种路径是功利性的竞争,第三种路径则是激发学生对美好的向往。显然,让孩子们始终保持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最强大和最持久的力量。我们着力建设学校的核心价值,形成了“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倡导“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鼓励学生成长为一个“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乐者不疲”的人,拥有这样的核心品格。
在校园中,我们积极践行三句话,那就是“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世界因我更美好”。通过这样一种文化的建设与价值的引领,我们在孩子们的心智力上下功夫,让孩子们的格局变大,让他们在内心中始终涌动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产生强烈的、持久的创造的愿望。
02 学习环境:“致中和”的校园生态
让学生创造性成长的第二条改革措施,是营造“致中和”的校园生态。这是要解决学习环境的问题。孩子们的成长实际上是孩子生命的内在动力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过程。学校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土壤上下功夫,在生态上下功夫。
所以我们特别倡导“致中和”的校园生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都是那么有秩序,每个人都各就其位,而且每个人又得到生长,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的教育都能抓住根本,掌握规律,达到这样一种致中和的状态,我们自然就不必为孩子的生长发愁。
我们在学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提出三个词语,一是整体的思维,二是平衡的智慧,三是包容的品格。如果我们的校长和教师都建立起一种整体的思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把握好现在和将来的平衡,并具有包容的品格,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校园就可以慢慢达到致中和的状态。
03 学习方式:改革供给侧,激活需求侧
让学生创造性成长的第三个措施是改革供给侧,激活需求侧。这是要解决学习方式的问题。我们通常说要给孩子以鱼,还要给孩子以渔。其实仅仅给孩子以鱼或者渔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有风有浪、宽广辽阔的渔场,让他们亲自下水去捕鱼。我们需要处理好课程、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是专家编订好课程教材,然后培训教师,再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如果我们从消费的视角来看的话,学生实际上是消费者,课程是消费品,但是消费者与消费品之间不是直接联系的,中间有一个“二传手”。我们要改革,让消费者与消费品之间产生直接的联系,让学生能直接面对课程,不需要再经过“中间商”。
那教师做什么?教师首先要作用于课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改革供给侧”,其次要作用于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激活需求侧”,这两个方面都要发生作用。
在改革供给侧方面,我们的教师要建立系统的思维,对整体的学科课程进行分解分类,形成不同的要素,建立不同的结构,知道横向上如何拓展,纵向上如何贯通,让学生在学这门学科时能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整体的学科结构。
在激活需求侧方面,我们要解决被动等待和低阶思维这两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主人”的感觉。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学习,不能按照自己适合的节奏去学习,不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想学的内容,而总是按照教师的统一要求,总是在被动的等待中,那么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学习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04 学习结构:致广大而尽精微
让学生创造性成长的第四个改革措施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要解决学习结构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学的细微处着眼,在教学的结构上着力。首先要明确教与学的结构关系,我们总结了三个关键点:第一,教是为了学;第二,学是需要教的;第三,教在学的需要时。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把握学习内部要素之间的平衡。比如,第一是多与少的平衡。我们给孩子的知识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怎样通过少而精的核心概念把知识提炼出来?
第二是长与短的平衡。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长有短,我们学习到底是扬长还是补短?我们如何通过扬长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带动他的全面发展?
第三是分与合的平衡。人类当初的知识是合的还是分的?后来为什么又要将知识“分”了?现在为什么又要强调“合”呢?多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分与合的平衡。
第四是进与出的关系。知识进入我们的脑海,为的是将来能够出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进”是手段,“出”才是目的。首先要整理“进”的知识,让其在大脑中变得有体系、有类别、有顺序。其次要让知识从大脑中多出来几次,多进行“出”的演习,以知识的外化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可见的学习”。
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致中和的校园生态,不断地改革供给侧、激活需求侧,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北京中学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教改之路。我们希望由此让学生过上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实现创造性的成长,进而成长为一个创新性的中华栋梁之材。今天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校长名片
夏青峰
北京中学校长
博士,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学校介绍
北京中学成立于2013年9月,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由朝阳区政府创办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学校遵循“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办成一所具有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逐步发展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名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校与改革创新。确立“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崇尚“和而不同、乐在其中”的校风,以“享幸福人生,做中华栋梁”为培养目标,以“仁、智、勇、乐”为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