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军旅作家喻晓近年撰写的多达250余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多是关于人物、事件以及不同地域游历的随笔与札记。喻晓在旅途中写下这众多的文字,有对山草林木的眷恋,有对父老乡亲的感念,有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有对世事沧桑的慨叹……简言之,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认知、对时代的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独到的洞察、无拘无束的联想,让每一篇作品都鲜活起来。读时,你会感到是喻晓在与你交谈、向你诉说,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名老军人、老作家的心胸与襟怀。
退休后回顾往事,写些文字者甚众,但像喻晓这样在短短数年间撰写了250余万字的作者非常少见。在职时,喻晓虽然也写诗,写散文,但更多的则是为报纸而写就的案头文字,他自己大概也没想到,退休后竟成了一名“专业作家”。
喻晓的随笔札记更像是散文和议论文的结合。遇事逢人,信笔拈来,不必拘束于修辞是否委婉。行文随意,讽雅自如,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旁征博引却不必去做更多的理论阐释,结构自如却不失章法的规范严谨,观景抒情,睹物明志,落在纸面上的是一事一物,内心里涌动的却是万顷波涛,长短繁简,尽见个人眼光和阅历。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显然,喻晓在整理这些作品时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他把作品分作十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后面都附上一篇精心写作的短文。第一部分的标题叫《乡村岁月》,所附短文开篇便是“千古苍茫青史梦,一年迢递故乡心”,因为这一部分写的尽是关于故人、土地、家园、亲情的文字。第二部分起了个非常具有诗意的标题《烟雨江南》。短文中,他引用了唐人杨凭的诗句“暮雨朝云几日归,如丝如雾湿人衣”,生动勾勒出湘楚大地烟雨苍茫的含蓄幽美。第三部分的标题叫《苍凉之美》,短文则直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一部分中,他写黄河,写莫高窟,写赛里木湖,写霍尔果斯,写泸定桥的风和日喀则的黄昏,在大漠戈壁、雪山胡杨苍劲壮美的衬托下,对大西北的情思跃然纸上。第五部分收录的文章相对要杂一些,既有当下社会中各种人物的素描,也有他走出国门后的所见所思。
250余万字的作品只引用这几个部分所附短文中的一些句子,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喻晓写作时的良苦用心和整理这些作品时的仔细。他是在用正气作文,努力且真实地记录着这个正在发生剧变的世界。随笔札记来不得虚构,所写所录都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和独属于自己的认知。也只有这样生发出来的感慨,才能触动并震撼读者的心灵。当然,还要看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刻程度,好的随笔和札记,首先是要出自胸臆,进而才能别开生面、卓荦不群,喻晓的这些作品就是一个证明。
前面说过,随笔札记来不得虚构,正是因为来不得虚构,我们可以在所有的篇目中,看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场景,看到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实例和佐证。而这些,又自然而然地引起并加深自己对身边、眼前各种事物的思考与辨析,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就在其中凸显出来。
沧海横流,是因为有一波一浪的涌动,文学也是如此,众多的作品汇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海洋。随笔与札记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随笔与札记的思想深度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深度。在这些看似随意而就的文字中,作者的用意不在作品形象而在于作品的思想穿透力,在于作品思想内涵对社会认识产生的推动力。喻晓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具有这样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