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属马来亚地区全境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为了反击日军对马来亚当地华人的迫害,从来没有游击战经验的当地马共组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从无到有组织起一支抗日游击军,即马来亚抗日人民军,到二战结束时,这支部队已在敌后发展到八个独立队共计一万余人,笔者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抗日人民军八个独立队的历史。
马来亚抗日人民军的前身和骨干,是英国殖民当局在新加坡开办的“101特别训练学校”所培训出来的游击骨干,当然英国人并不是真心想帮助马来亚本地人抗日,他们是在日军已登陆马来亚半岛、前线战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才被迫同意释放200余名在押的马共成员,并从中选派部分人到学校受训。即便如此,英国人也不肯放手发动武装马来亚本地人抗日,只是在马来亚沦陷前才拨出少量老旧步枪给马共组织的义勇军。
英国训练的马来亚义勇军
1、第一独立队
1942年1月4日,人民抗日军第一独立队成立于吉隆坡北郊的双文丹,其核心是参加101学校的少数学员及马共雪兰莪州游击队,全队起初辖三个分队共160余人,队长陈天庆、副队长廖奕林、党代表许庆彪(牺牲)、政治部主任陈祥、管理部主任刘尧。为了躲避日军空袭,第一独立队被迫撤往山区,试图在山区建立根据地,但在日军围攻下损失很大。
1942年下旬,第一独立队在整编为联合中队后,大胆跳出外线作战,并挫败了日军的几次围攻。到1943年,形势开始逐渐好转,第一独立队又陆续在各地组建了第八、十二、八十一中队(南区武来岸)、第二十九中队(北区吉磷)、第三十五中队(新古毛),总兵力达850余人。
1945年春,第十二中队开赴森美兰州,支援在当地的第二独立队,同时准备迎接盟军的反攻。在当地人民支援下,第十二中队很快发展为四个中队,总兵力650余人。至此,到二战结束时,第一独立队共有九个中队1300余人,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战岁月里,该部队共作战120余次,毙伤日伪军8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80余支。
抗日人民军一部
2、第二独立队
1942年4月,人民抗日军第二独立队成立于知知港,其核心是参加101学校的30名学员及马共森美兰州游击队,全队起初辖二个中队共230余人,队长黄国平、副队长刘冠文、党代表杜龙山、政治部主任曾冠彪、管理部主任曾权。部队成立后,由于贸然攻打瓜拉比拉警察局,再加上遇上日军对知知港的大屠杀,因此部队损失很大。
由于马共在森美兰州群众基础较好,因此半年后部队很快发展到四个中队(知知港的模范中队、葫芦顶的第十五中队、双沟罗丹的第四十三中队、马口的马口中队)又一个独立分队(芙蓉的第五十一独立分队),总兵力约520余人。为了保存实力,1943年6月该部队曾转移到西彭亨地区,并会合当地抗日游击队改称第六独立队。
1943年底,为恢复森美兰州根据地,第六独立队(原第二独立队)抽调一个中队重返森美兰州,与第三独立队支援过来的一个中队合编为新的第二独立队,队长邓福隆、副队长斯科。到二战结束时,新第二独立队共辖四个中队,总兵力600余人,待日军撤走后,该部队全部进驻城镇并自动解散,绝大部分指战员都复员回家。
抗战胜利后抗日人民军集合
3、第三独立队
1942年1月20日,人民抗日军第三独立队成立于新加坡芽笼32巷,其核心是参加101学校的少数学员及当地其他抗日武装,下辖三个中队,队长吴科雄、副队长袁治英、党代表陈书、政治部主任肖尔新、管理部主任李镜明。部队成立后在柔佛州北部活动,4月新增一个第四中队,不过由于遭到日军多次进攻,加上疾病流行,部队伤亡很大。
到1943年,虽然日军仍在不断进攻,但第三独立队似乎找到了一点作战诀窍,不但没被打垮,反而新增编第五中队(西隆坡)、第七中队(永平)、第九中队(甲蓬)、第十二中队(打色)、第十五中队(拉美士)和第十八中队(弄边)等六个中队,同时消灭了一批盗用人民抗日军名义打家劫舍的武装。
1945年5月13日,第三独立队发起红五月攻势,同时攻打柔佛州北部17个日军警察局,一时声威大震。到二战结束时,该部队共辖十二个中队,总兵力约1500余人。
老百姓欢迎抗日义勇军解放
4、第四独立队
1942年1月30日,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队成立于新加坡武吉知马汉光学校,其核心是参加101学校的少数学员和马共柔南游击队,下辖四个中队,队长余洪、副队长陈培农、党代表胡天保、政治部主任郑戴明、管理部主任李文辉。起初,部队在日军的频繁进攻下损失惨重,战士们餐无着落,但在半年后,部队开始逐渐适应了游击战环境,指战员们也逐渐成长起来。
1943年,第四独立队将总部迁往天吉港,并新扩编第七中队(哥打丁宜)、第十三支队(文律)、第十八中队(丰盛港)和模范中队(天吉港)。到后期,第四独立队活动越来越频繁,不仅多次攻打东山、东兴、勃兰东和白板地区的派出所,有一次还在海上俘虏了七条运送大米的日军机动帆船,缴获大米十吨并俘虏押运的20名日军。
到二战结束时,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战岁月里,第四独立队共与日伪军作战150余次(其中超过一半为该部队的主动攻击战例),毙伤敌1000余人,其总兵力也发展到十三个支队共1300余人。
抗日人民军一部
5、第五独立队
早在1941年12月26日日军占领怡保前,马共就在朱毛和士林河两地拥有红色武装170余人。霹雳州全境沦陷后,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当地马共组织马上把两支部队统一起来,并发动老百姓捡拾到英军在战场上丢弃的枪支400多支,以此为基础组建了霹雳抗日人民军。直到1942年5月,该部队才在上级要求下改名为马来亚抗日人民军第五独立队。
第五独立队下辖四个中队,队长赖莱福(牺牲)、副队长黄立、党代表张奇生、政治部主任萧力、管理部主任蔡福(牺牲)。在成立之初,第五独立队就遭到日军的疯狂进攻,以至于部队改编到年底才全部完成,为避敌锋芒,该部三个中队都跳往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成功挫败了日军的“三月攻势”,并与第六独立队一起消灭了盘踞在吉兰丹州牙叨顶的两伙土匪武装。
在对日作战中,第五独立队又新扩编第十二中队(牙叨顶)、第十四中队(太平)、第十六中队(实兆远)、第十九中队(朱毛)和第三十五中队(玲珑)。1945年,为配合盟军反攻,第五独立队又新建五个中队,到日军投降时,该部已发展到十二个中队,总兵力1500余人。
第五独立队第一中队指战员
6、第六独立队
抗日人民军第六独立队前身是成立于1942年2月的马共西彭游击队,党代表黄春,下辖四个中队共200余人。由于人多枪少,又缺乏游击战经验,西彭游击队在日军多次讨伐下损失不小。1943年5月,第二独立队转移到西彭亨地区,大大加强了当地游击队的实力,两支部队合编为人民抗日军第六独立队,下辖模范、第153、157、159和162共五个中队。
第六独立队的主要干部为:队长曾冠彪、副队长陈豪、党代表小张、政治部主任赖文明、管理部主任汪清,该部随后又在瓜拉立卑成立第164中队,此时其总兵力为1000余人。除了频繁袭击日军派出所外,该部还曾收编和消灭了西彭亨州境内的四支土匪武装,并击退了日军的一次远距离奔袭,毙伤俘日军40余人。
由于民族工作做的好,该部也很快在马来人聚集区站稳脚跟,并在瓜拉立卑建立一支马来人抗日小队。到二战胜利时,第六独立队共发展到九个中队又一个独立分队,总兵力约近2000人。
战后英国军官视察人民抗日军
7、第七独立队
抗日人民军第七独立队的前身是成立于1942年2月的马共东彭游击队,通过捡拾英军丢弃的步枪和袭击日军派出所,该部缴获枪支20余支,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一支60人游击队。1942年5月,马共东彭亨游击队通过攻打两个派出所,也缴得枪支120支。两支部队趁机合编在一起,并于1944年11月7日被整编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七独立队。
第七独立队的主要干部为:队长张祺、副队长杨清、党代表庄清、政治部主任阿山、管理部主任吴克,下辖四个中队又一个独立分队共700余人。在二战结束前的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战岁月里,第七独立队共作战近百次,击退过日军的七路围攻,并缴枪500余支。待日军撤走后,该部队自动解散,绝大部分指战员都复员回家。
抗日人民军八个独立队活动分布
8、第八独立队
抗日人民军第八独立队的前身是沦陷之初成立于吉打州各地的抗日武装小组,在日军的破坏下,抗日武装小组最后只幸存下张吉领导的吉中吉南组和号称“三只半枪游击队”的吉东组。其中吉中吉南组后来发展为吉东游击队,并于1943年底转移到华玲山区,在第五独立队的协助下发展到60余人。吉东组则与泰南抗日义勇军并肩作战,并发展为吉北游击队。
为了统一指挥,1945年3月,吉东游击队和吉北游击队被合编为吉打人民抗日军,并与盟军敌后武装第136部队建立了联系,全队下辖四个中队,总兵力500余人,队长何小力、副队长张江海、白丝木。二战胜利后,吉打人民抗日军一度改称吉大人民解放军,后在英国人的抗议下,该部又改称抗日人民军第八独立队。
抗日人民军复员仪式
以上就是二战中马来亚抗日人民军八个独立队的简短历史,据统计,在二战结束时,抗日人民军共发展到67个中队又2个独立分队,总兵力约1万人。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战岁月里,抗日人民军共进行战斗340次,毙伤俘日伪军5500余人,自身也有3000余名指战员牺牲。
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马来亚抗日人民军曾和平接收各日占城镇,成立人民委员会。但很快,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又重返马来亚半岛,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马共最高领导人莱特原来是一名英国特工,他不顾指战员们的强烈反对,下令抗日人民军于1945年11月全体强制复员,每人仅拨复员安置费350元,轰轰烈烈的马来亚抗日人民军,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断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