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信托业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均不得用于救助被撤销或破产清算的信托公司

2月11日消息,为促进信托业稳健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基金化解和处置行业风险的积极作用,防范道德风险,保护信托受益人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就《信托业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明确基金定位和使用方式

《征求意见稿》共七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基金治理架构、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基金的使用、风险管控、监督管理、附则。

主要修订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基金筹集机制。根据基金功能不同,将原认购制基金更名为流动性互助基金,同时设立缴纳制信托业保障基金。在信托行业转型期,实行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并行的筹集机制,以增强基金损失吸收能力,丰富化险资金来源;待行业转型和风险化解基本完成后,可适时调整认购标准。基于信托公司风险状况实行差异化保障基金缴费标准,信托公司不再按净资产1%认购基金。

例如,《征求意见稿》要求,保障基金由信托公司按照各类信托业务收入和固有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其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基准费率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和保障基金积累水平确定和调整,风险差别费率根据信托公司风险状况以及可能给保障基金造成的预期损失等因素确定和调整。保障基金缴纳具体范围、费率、频率的确定和调整,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商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后执行。

其次,明确基金定位和使用方式。流动性互助基金主要发挥信托业流动性调剂功能。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保障基金可以通过阶段性持股、设立过桥机构等方式参与信托公司风险处置。两类基金均不得用于救助被撤销或破产清算的信托公司。

第三,强化道德风险防范。信托公司及其股东应当严格执行恢复与处置计划,积极开展自救。信托公司因管理失当而承担赔偿责任,应当以资本金为限,且股东和无担保债权人应当先承担损失。基金参与化险,应当遵循社会公平性原则,避免产生逆向激励。明确基金使用的禁止性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建立追责问责机制。

旨在维护金融稳定

《征求意见稿》提到的追责问责机制并非是空穴来风,其在内容中明确表示:对于拒绝或故意拖延缴纳认购基金,违规运用基金或者存在其他违规情形的信托公司及其责任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对于存在挪用、侵占或骗取基金等违法行为的有关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予以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促使银保监会修订并形成征求意见稿,跟当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2014年,原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银监发〔2014〕50号),信托业保障基金设立以来,对于促进行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信托行业运行稳健,业务转型持续推进,总体风险完全可控。同时,信托业保障机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更好发挥基金化解和处置行业风险的功能,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信托业高质量发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商财政部对《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银监发〔2014〕50号)进行修订,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3月12日。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和信函的方式发送意见。

每日经济新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