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高血糖。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病,但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并发症很危险,如眼病、肾病和神经障碍是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也是常见的慢性病。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
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往往不易被发现或重视。此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早期没有进行有效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老人糖尿病肾病十多年,中医用一经验方益气养阴,病情转好
病案:患者xxx,男,83岁,广东人。糖尿病病史30余年,蛋白尿(肾病)病史10余年。糖尿病早期没重视,没有治疗。后来病情加重,开始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由于用药不规律,血糖控制不佳。1993年出现疲劳乏力、恶心呕吐,腿脚出现水肿,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血糖高、血压高、尿蛋白高,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西药治疗,但多次复发,服用多种西药效果不佳。于是转向中医治疗。
2014年9月4日到某医院中医门诊就医。患者自述,双下肢间断浮肿10余年。近来燥热,心率93次/分,精神不佳,多汗,咽干,双下肢黑色素沉着,舌质淡红有瘀斑。舌苔暗红有瘀斑,脉沉细弦。中医诊断:消渴肾病。辨证为气阴两虚,水停血滞。中医治法应以养阴益气为主,随症以利水消肿、行气活血化瘀等。采用一经验方加减配制药方,组方药物包括:花旗参、淡竹叶、石斛、知母、鸡内金、麦芽、麦冬、五味子、川贝等中药,水煎服,每天1剂,先开5剂。配合部分西药降血压、降血糖等控制症状,饮食上进行调理,限制饮食种类及食量。
2014年9月11日二诊,患者服用中药2剂后精神好转,心率下降,心率70~77次/分。两下肢瘀斑较前有加深。调整处方,上方川贝、紫草、麦冬调剂量。继续服药,1个月后病情好转。进入冬季后调整药方,组方药:黄芪、青蒿、鳖甲(先煎)、当归、牛膝、党参、麦冬、五味子、川贝、熟地、山药、桑寄生、葛根、川芎、红参、花旗参等,调整剂量,继续治疗。
专家点评:糖尿病在中医学归属消渴病,由糖尿病引发的肾脏病称消渴肾病,与其他肾病不同,该病存在消渴病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证的基础,病人往往有燥热、烦渴、汗多等表现;同时消渴病、消渴肾病也存在久病必瘀证,故患者舌、双下肢有瘀斑。
依据治疗消渴肾病经验,治疗方向主要是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散结活血,对症随症加减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发展。该患者用中药治疗十余年,一般基本情况保持良好,中药方剂治疗有效。
如何预防高血糖损伤肾脏?
1、积极控制血糖。并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降糖药。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讲,将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在7%以下为佳;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患者,如老年人则可放宽到9%以下。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3.9-7.2 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目标≤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7.8-10 mmol/L。
2、少吃盐。控制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控盐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做到的事情,对于已经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克这个红线上。如果你的体重是70公斤,那么每天吃蛋白质的量也就在1两半左右。
3、积极降血压和降血脂。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最好能够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而且要选择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也就是所谓的普利类降压药或者沙坦类降压药。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更大,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2.6毫摩尔每升以下,甘油三脂要控制在1.7毫摩尔每升以下。
4、预防糖尿病,健康饮食。糖尿病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直接原因,而糖尿病的发生与热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严格控制油炸、煎、烤的高热量食物摄入,养成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素的“三低一高”饮食习惯。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米面不要吃得太精。西红柿、黄瓜、麦麸饼纤维素含量高。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摄入以0.8g/(kgd)-1.0 g/(kgd)为宜,优质蛋白为佳,如牛奶、鸡蛋、瘦肉、水产品等。
5、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每天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消耗肌糖原,加速脂肪分解,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体重。每周锻炼3次或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强度要适当,应该在餐后1小时-2小时进行,有氧运动方式如散步、行走、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跳舞、打羽毛球等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