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6月24日讯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垃圾分类又迎来了最困难的季节……就在近日,青岛香港中路街道辖区里有这么一个小区,这里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破袋投放箱房有点香!
香港中路街道把居民在分类投放过程中的各种疑点、难点、痛点变成支点,进一步创新引入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垃圾分类的智能投递、智能管理、智能治理的“3Z”模式,探索“解锁”环境治理的新渠道,将垃圾分类这“关键小事”做实做细。
“智能”引入,激发自主分类意识,下好环境治理“先手棋”。街道创新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引进企业自有资金、自配设施、自带人员参与到街道垃圾分类的运作中来。其中,在绿岛花园引进的青岛兔晓婉城市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投资7万元安装智能化设施,集投放、称重、监控为一体,采用手机扫码、门镜刷卡等多种开启模式,声屏触摸即可分类投递。并且融合智能化感应、智慧化管理、多倍积分回馈等全新亮点,有力促进了小区内生活垃圾定时定点破袋分类投放的推广,受到小区居民的拥护和欢迎。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在总量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分拣,厨余垃圾减量60℅℅,其他垃圾减量10℅,可回收物增量200℅,从源头上激发居民的主动分类意识,为环境治理改善打好基础。
“智管”介入,破解垃圾异味难题,当好环境治理“小郎中”。每年的夏季,街道都会收到居民对于垃圾的各种投诉:垃圾桶蚊蝇、垃圾桶异味等,都是环境治理领域上“老大难”的问题。为破解垃圾分类破袋分拣后,厨余垃圾腐烂导致的异味滋生问题,改善居民对垃圾投放点的认识偏见,街道引进的青岛兔晓婉城市管理有限公司,首次将GRK植物型除臭剂用于垃圾分类中来。在试运行阶段,通过一天两次定时喷洒来确保垃圾投放站点的空气清香。后面将安装自动喷淋装置,定时对垃圾桶进行喷洒,实现垃圾投放点智能化管理,根治垃圾分类投放站点的异味问题。
“智治”深入,创建再生资源链条,构筑环境治理“同心圆”。辖区原位于泉州路17号的再生资源站点,长期存在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根据环保要求已经进行关停。为深挖这一病灶,街道推进垃圾分类探索“智治”模式。依托垃圾分类引进的青岛兔晓婉城市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先期街道整合该区域封闭式居民小区、楼宇物业23家,配合企业制定收集路线、收运时间,企业每天定时定点上门收运,每天回收纸壳、塑料瓶、玻璃瓶等再生资源2吨左右,系统有效地化解了城市环境治理中游商浮贩占路经营的乱象,排除了乱堆乱放导致的安全隐,减少辖区环境污染问题,多方筹措共绘环境质量的同心圆。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垃圾分类“小革命”检验城市治理的“大格局”,街道的垃圾分类水平也是城市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下一步,香港中路街道将继续深入再生资源链条的建设,延长垃圾分类工作参与的城市治理末梢,为居民营造一个舒心、安心、放心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