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拍过三部电影的爱森斯坦,为什么会被影迷奉为大神?

null

喜欢电影的人群,通常不会遗失这样一个概念——蒙太奇理论。什么是蒙太奇,众多影迷会对于这个理论如数家珍。通俗的讲,蒙太奇就是一种剪辑手法,通常将两种或者更多种不同的镜头串联起来,然后给予观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观影体验。百度百科里介绍了一些易于理解的举例。比如说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赶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衔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衔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

null

苏联电影理论大师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中的不同组镜头之间的组合远远大于他们简单意义上的相加,他们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给予了电影创作更加丰富的意义。原本平铺直叙的拍摄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导演表演创作欲的表达。而蒙太奇的发现以及被应用,则是对于镜头语言更为成功的扩展。

null

而今天我们讲述的这部影片就是这位前苏联电影理论大师一生之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战舰波将金号》。本片讲述的是1905十月沙皇统治时期的俄罗斯。一艘名为波将金号的功勋卓著战舰上发生的一起水兵哗变的故事。士兵们因为提供的食物变质而大为不满。舰长得知这一情况后却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法。为首的水手决心起义哗变。于是一场追逐战便在船上开始了。最终,水手们获得了胜利,然后占领了整个舰船。

null

水手们的这一举措的到了岸上人们的支持。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水手们提供食物。但是好景不长,沙皇军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对于岸上的人们开始了残酷的镇压。舰上的士兵们最终开炮以示决心,而不久之后,海上却驶来了更多的舰队。最终,在一番紧张刺激的对峙后,波将金号没有费一枪一弹便加入了舰队。

null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而本片却获得了8.5的豆瓣评分,且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太多的好评。这是为何?因为本片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叙事手法,那就是剪辑蒙太奇。爱森斯坦一生中只拍摄了三部作品,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电影理论大师。而本片,则是他三部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因为在本片当中,爱森斯坦大量采用了蒙太奇剪辑,使得本片在推进的过程中,即使是没有台词也会让观众产生由内而外的紧张刺激感。

null

在默片时代,我们看到的影片大都是倍速播放,而在本片当中,爱森斯坦并没有用倍速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相反,本片却使用了与之前所有的影片都不一样的表现方式来为我们展现一个故事。颇具节奏感的音乐,以及快速的剪辑切换。镜头与镜头之间不断的转换,使得观众们在目不暇接的过程中就渐渐的进入到剧情。

null

水兵们在舰上哗变前夕,通过对于不同人物的特写,使得矛盾激化的进度毫无保留的呈现给观众。在此期间,通过对于飘扬的旗子的特写,将这场原本的纠纷不断的往哗变方向推动。而开始时候的白色旗子与后来哗变胜利之后的红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比较,又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故事的宽度。

null

而岸上沙俄士兵对于普通民众的残忍镇压,更是成为了影史上非常经典的一个场景。几乎所有的蒙太奇理论研究者都会对于那个漫长的台阶上发生的一幕记忆犹新。

null

那个场景中首先是长长的台阶,紧接着则是慌乱的人群以及排列整齐的士兵。人群四散奔逃,士兵们有条不紊的冲击。在这个场景里爱森斯坦运用了上百个镜头之间的不断切换,那段时间只有六分多钟,但是给予观众的观感时间却远远不止六分钟,这就是剪辑蒙太奇的伟大之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之间的衔接,带给我们超出这些镜头数量的观影体验。

null

而在此之前的人群逐渐的聚集,到最后大家齐心协力要为哗变的水兵们运送食物这一过程中,爱森斯坦通过不断的对对立人群之间进行镜头切换,来将这种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是可以很容易的融入到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去。台阶上对于民众们受伤的特写,以及对于沙皇士兵们整齐的队列的对比,足以体现士兵们的残暴以及民众的无助。

null

整部故事片,虽然讲述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通过这种新兴的剪辑手法,导演爱森斯坦使得观众们获得了比以往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自此之后,蒙太奇这一电影理论深入人心,并开始慢慢的被运用到更多的电影拍摄手法当中。创新无止尽,希望我们能记住这个前苏联电影大师,他叫谢尔盖·爱森斯坦。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