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特别注重慈善的宗教。道祖老子提到的三宝之首就是“慈”,慈就是慈善。道教徒与人见面的口头语就是“慈悲”。道教《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云:“青华教主,太乙慈尊”,指出了华夏民族所敬仰的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是教化众生之教主,是大慈大悲的慈善祖师,居住在东方长乐世界的青华圣境。太乙救苦天尊“化形三界十方,寻声救苦”的思想境界,充分体现出了太乙救苦天尊与中国道教的慈善传统。
作为道教的慈善神太乙救苦天尊,在天上为东方长乐世界的太乙福神,在人间为救苦度厄的大慈仁者,在地狱为荐拔亡魂的日耀帝君。是唯一一位誓愿解救“天地人”三界苦难的慈善之神。系原始青气化生,是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主宰教化的天神,是生育天地万物的创世神,是华夏脊梁秦岭终南山脉的山神(终南山历史上曾经名为太乙山),隐显于终南山一带。自古终南出神仙,所指就是太乙神仙。
对太乙天尊的崇拜早在远古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黄帝把大慈大悲的太乙神,尊崇为至高无上之天神。西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为答谢太乙天尊保佑,命大臣在镐京东南郊外,始建“太乙神祠”。此后汉武帝在长安东南修建“太一祠坛”,供奉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保留至今的,西安周边有关太一神的地名有太乙路、太乙宫、太乙峪、长乐路、长乐门、青华宫等历史遗迹。太乙路、太乙宫、长乐门等名称正是依照太乙救苦天尊圣号,及其所居住的青华长乐界而命名遗留下来的。
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信仰地位。在全国道观里,他的普及面甚至超过了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有很多道观不一定供奉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 但是所有道观都会供奉救苦天尊的神殿或牌位。凡是道士做法事的活动当中,救苦天尊的神位是必须设置的。
太乙救苦天尊的别名有太乙、太一、终南山、北极星、青华大帝、青玄上帝、大慈仁者、东极大帝、青玄上帝、东王木公等诸多圣号。凡是阴阳、五行、众星进退出没的时刻都归北斗掌管,也可以说都归太一掌管。在古人的眼里,太一是万星之主,为天上最高的神灵。青玄上帝太乙天尊和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同为元始天尊“道”的化身,有的道书将太乙与大道等同视之,黄帝把太一当成神仙世界的最高领导祭拜。
《吕氏春秋·大乐》篇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太一,又指终南。”
《五经要义》载:“太一者,天下第一山也。”
《史记·封禅书》载:“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拜太一于东南郊,天子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其祠祭祀。”
《天官书》中保存了黄帝时代的观念,太一的地位高于黄帝,黄帝尊崇太一是至高无上之天神。天地混沌为朴,未造成一物为太一,太一即世界的原本。
唐玄宗和宋徽宗等皇帝、屈原和苏东坡等历史名人,对太乙神均有过著作和祭拜的事迹。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终南山》,首句即是“太乙近天都”。
《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里记载:“太一者,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炁之祖宗,造化之基也。”
《小赞韵》云:“青华教主,太乙慈尊,玉清应化显金身。大千甘露门,接引群生,永出爱河津。”
《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口吐火焰,绕于身形。说是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金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帅,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太乙宝诰》又名《救苦宝诰》:“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
《上清灵宝大法》亦说:“东极青玄上帝太乙救苦天尊,骑九头狮子,化号十方救苦天尊,以度鬼魂。九头狮子吼声,能使地狱门开。”这里就把太乙救苦天尊的光耀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或于坐九色莲花之上,或骑着九头狮子;手中拿着柳枝、净瓶或金剑,端庄威严,祥光闪闪。其手中所持的柳枝净水,是医治世人疾病的仙药符水。
台湾有位学者在他的书里写到:佛教的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而青华大帝则为东极长乐世界之教主;佛教徒认为口诵阿弥陀佛可以离苦得乐,道教徒相信口诵救苦天尊就可以快乐自在;观世音菩萨身坐金莲,手持杨柳;青华大帝亦是身坐金莲,手持杨柳;佛教认为地藏菩萨主管地狱之事,道教认为青华大帝为地狱主管。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等同于佛教中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赐福延生、长乐自在的慈善功能。
道教的慈善文化信仰,主要来源于太乙救苦天尊的无穷誓愿和寻声救苦。寻声救苦,是主动做好事,只要听见有有苦难的呻吟,便会主动去做。这是十分诚心十分紧迫的行善心情。只有这种心情常存于心,才能马上做出迅速的行动。道教慈善有别于一时的心血来潮,亦有别于图名作秀。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如果做好事不是出于悲悯世人的大愿,那决不能够持久。有了济度众生的大愿,做好事,、行善积德的动力才永远不会枯竭。
至于道教界在扶贫济困、修桥补路、施药治病、支援救灾、捐资助学、关怀弱势群体等方面的善举,从古至今,多不胜数,为社会各界有目共睹和广为赞颂。
传承和弘扬太乙寻声救苦的积极奉献精神,是道教慈善的榜样也是终极目的,更是我们道教界人士为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信仰与神圣职责。
太乙救苦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作者:道教祖庭太清宫住持 黄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