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综艺已经严重“超纲”了!云山雾罩的程度堪比当年高中物理课,让人一头雾水、瞬间蒙圈。
前有《这就是街舞》第二季不断解锁种种舞蹈动作专业词汇,后有《一起乐队吧》恍若名词填空小课堂,这位小姐姐拿出的卡洪鼓、手碟、雨棍、水琴、颤音琴等等乐器我都不太认识,“四套三”、六连音、唢呐舌顶音等词汇对路人来说都相当不友好。
然而有意思的是,对比综N代的持续疲软现象,这些“小众”冷门综艺反而更有可能形成所谓的“弯道超车”效应:刚刚收官不久的《乐队的夏天》将一批主流受众不太了解的乐队挖到聚光灯之下,伴随着对这个亚文化圈子的发掘与开采、收割了颇为可观的出圈红利。
明星边际效应和冷门“热”效应
和视频网站打造“专业化”综艺节目的发展路数不同,芒果台依旧延续以“明星人际关系”模式开发综艺的传统,《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系列聚焦大龄焦虑、代际关系,《妻子的浪漫旅行》《我最爱的女人们》《我家小两口》从旅行、婆媳、居家生活等不通过角度切入、观察夫妻关系,《女儿们的恋爱》则类似于女主角中心制的明星班小范围“非诚勿扰”,《我们的师父》《少年可期》两档综艺则试图以“师徒”模式来架构节目肌理,这些综艺的本质都是“明星中心制”,依赖于卡司名气,通过生发矛盾看点或者引起情绪共鸣来完成热度传播。
类似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虽然嘉宾阵容各异、打卡地点不一、侧重关系也各自不同,但从本质上说都是“明星驱动+情感模式分析”制度,同类节目的持续增多、连续分化,很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兴趣缺失。
这和经济学上所谓的“边际递减效应”类似。
所谓“边际效应递减原理”,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通俗来说,只吃一个饼会很香、饼吃太多太撑、观感自然就变味了。
不论是上述种种综艺,还是新一季人员大变动求生欲明显但效果一言难尽的《奔跑吧》《极限挑战》,抑或是多年后依旧换汤不换药的竞技类综艺《歌手》、选秀类《中国好声音》,以及断更多年后又突然再度“复活”的《中国达人秀》,通通都存在着综N代的可预知性瓶颈。
不限定表演门类、才能种类的所谓“达人秀”,核心本质是“猎奇+审丑”模式,但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种种“奇”人其实都早已不再稀奇,同时碎片化传播模式又更符合当代用户的传播习惯,如此背景之下大张旗鼓重启长达数小时一集的“达人秀选秀”,恐怕很难突围。
有意思的反而是视频网站的“小而冷”模式,往往可以成就“大而热”效果。
《中国有嘻哈》第一季聚焦一个模特的“半地下的”非主流的亚文化团体,并且顺利打通了嘻哈文化和饭圈追星模式之间的次元壁;在展现不羁不屑不怕态度的同时赚得盆满钵盈。
《乐队的夏天》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条路径,只是这次吸引来的粉丝群体可能更“中老年化”(划掉)。
类似的“小众冷门”综艺的秘诀,在于形成一个独特的“话语场”和点燃一种有渗透共鸣感的精神气质,嘻哈是怼天怼地,乐队是“中年秃顶程序员也有不死的文艺梦想在燃烧”,这需要对整个圈子的起底式了解,深入浅出的精准呈现,一旦打开方式不正确,就会跑偏成“冷门专业课”混搭“明星尬入”。
除却操作模式在“专业”和“娱乐”之间尺度难把握、冷热之间分寸难控制的问题之外,聚焦小众群体的综艺也同样存在后续难突破的困境。
割韭菜模式和黑红效应
《中国新说唱》第二季第三季与昔日的爆款盛况差距巨大,第二季的“skr”勉强可以延续“你有freestyle吗”表情包出圈的热度,但如今第三季已然播出数十集却依旧不温不火、连一句出圈用语也无法产出,两相对比将热度形容为“一落千丈”也不为过吧?
如果说第一季是尽享红利的野蛮生长,第二三季从diss到“爱与和平”的主张转变则是压力之下带着束缚起舞的诸多磕磕绊绊,是画风调试未成、强行割裂的自我阉割。
此外,带有选拔选秀色彩的节目,如果举办密度和频次过高,都容易面对着“人才被收割完毕”的割韭菜式窘迫。
去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燃烧整个夏天,媒体和业界都欣喜“偶像元年”。
然而很快,这扇充满希望的大门就被三档“垂死挣扎”的节目关上了。
优爱腾三家都蓄势待发、节目上线前期就已然杀气腾腾,三百位小哥哥出道的盛况看似早已提前预定热榜,然而三百位里最终没几位能被记住,甚至有宣传调侃“朝阳区的艺人已经比观众多了”。
培养一名合格爱豆需要颇为漫长的周期,割韭菜式的快速“秃头”模式势必会造成青黄不接的情况;对于潜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应着回锅肉的大型乱炖现场。
为此《明日之子》直接把“我们有很多回锅肉”这件事贴在了脑门上,设置了全新的start赛道和半旧的restart赛道,期间还有莫名自high的选手冲出来表示要成为扛起restart的荣光,然而节目的设定仅仅停留在标签阶段,没能玩出真正有触动性的花样。
隔壁竞技到“神仙打架”程度的《歌手》,为了解决生源紧张问题,几乎将爪子伸遍了五大洲四大洋,英国俄国国宝级歌手轮流上阵,然而再厉害的神仙唱功也难掩节目模式固化的平淡本质。
那些第一季亮相时有如神助的综艺,都渐渐在二三四五六的重复里变得面目模糊。
此外近几年兴起了所谓“慢综艺”,和肢体对抗型的跑男等节目不同,任务模式更接近某一行业的目标;比如《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经营明星民宿,《中餐厅》卖餐饮,《姐姐们的花店》卖花,《向往的生活》抓鱼收萝卜做饭,《忘不了餐厅》请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们来餐厅当服务员,节目中渗透的关怀理念越真诚、套路模式越少,评分也就越高;但似乎总有人更相信“黑红效应”,《中餐厅》第三季并无新突破、却依靠“明言明语”“明学”的风靡而顺利出圈。
更可怕的情况是版权抄袭乱象,所谓“罗PD一人养活了半个综艺圈”。
期待未来,重新出现一档石破天惊的惊艳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