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中国园林之瞳

牧青按语

本文说:“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不错,“窗”恰恰是园林漏景之最精要、最写意、最含蓄的神来之笔。

漏景作为中国建筑艺术园林构景方法之一,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是透过虚隔物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可以是花窗、隔扇、漏窗、漏明墙、栅栏或疏朗的树干枝权摄取风景画面。又叫泄景,有春光乍泄、若隐若现之妙用。景物的透漏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而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朦胧美。

中国园林常用的园林构景手段有九种之多,漏景之外,还又抑景、透景、添景、夹景、对景、障景、框景、借景、分景等手法,可以移步换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对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景区设计,当然可以借助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但宜于精巧中糅合自然,精细中不舍粗犷,精美中彰显野性,旅游景区切忌园林化、公园化和城市化,宜逐渐向原生态、原风景、原生活过渡,这是休闲旅游市场诉求所需。(马牧青)

参阅:《巧于因借:古典园林的空间造景艺术》

狮子林窗景

长方形冰梅纹窗棂(民国) 中国园林博物馆藏

拙政园窗景

山水隔(中国画) 曾健勇

拙政园窗景

松窗读易图轴(中国画·局部) 张崟(清)

苏州国画院内的窗景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光明图片

春和景明,绿荫满窗。

拂水新柳,湖光山色,云烟竹树……沧浪亭、颐和园、拙政园、狮子林、可园……中国园林博物馆,“窗,园林的眼睛”正在展出,现场播放的视频,是谷雨时节,中国名园窗外不同的风景,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漏窗为中国园林普遍采用,仅苏州园林的漏窗就有千余种。漏为透,一窗一洞天,气息贯通,使隔帘风月,墙外风烟,纷至沓来。展厅的设计因为墙的隔,窗的漏,静止的空间也流动起来,互为沟通。人们在其间流连对视,窗里窗外,谁装点了谁的风景?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是展览的策展人,他说“选择窗这个主题,最初由于园林中的窗主体造型之美,由于其作为特殊的空间媒介,将主客关系、虚实关系,内外关系,处理得恰切而出人意料,又归于情理之中。每每赞叹之余,又会引发对当下生活的思忖。”

展览选取“窗”这个园林中的细节展开多维度探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的一次再思考。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此次展览着意选择了这类书画,带来古人关于窗的文人情境。同时,观众不仅能看到文人画传统中的《松窗读易图》,也能看到当代艺术家临窗而立的松树与繁花,古今对望,相映成趣。

自古以来,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园林里萌生,柳梦梅与杜丽娘,张生与崔莺莺,可以说,园林是适于抒发“爱”的。而窗,则为这些故事更添了委婉缱绻,“绿窗”一词代指女子居室。明清绘画中的仕女题材,常在构图上以窗为媒,展现古代女性的婀娜身姿和闺中日常,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便有临窗凭望的清代仕女画作。

瘦西湖一处充满诗意的流云月影窗,就在展览入口处和观众见面,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的古代及近代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观看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匠人的科学思维。

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当代艺术家以窗为媒创作了不少新作,是对窗之理念的延伸与激活。而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室内外,自有窗的各样姿态。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附:精巧绝伦的中国园林造景手法

1、漏景

从框景发展而来的成景类型。漏景是透过虚隔物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可以是花窗、隔扇、漏窗、漏明墙、栅栏或疏朗的树干枝权摄取风景画面,叫漏景,又叫泄景。景物的透漏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而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模糊美。漏景的设置既要考虑静态欣赏的效果,也要考虑动态欣赏时的景物移动视点。

2、抑景

中国园林美在含蓄,忌讳“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所以,抑景是中国园林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造园手法。所谓抑景,即先把园林中的景致隐藏起来,不使其被一览无余,然后再展现在你的面前,先藏后露,欲扬先抑,以此提高风景的艺术感染力和层次感。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如北京颐和园,由东宫门进入时,只见一座颇似四合院的内景,一点也看不到园林的景致,沿小路南走,先看到一座土山横在前面,中间是一条曲径,顺路而行,可见园中最大的建筑佛香阁在枝叶间时隐时现。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昆明湖、万寿山、佛香阁、龙王庙、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尽收眼底,令人惊叹不已。

抑景的手法很多,比如苏州园林,用厅堂建筑或假山遮住主景,让游人穿堂逾室,通过光线较暗的廊道或假山洞口,才能窥见园中景物。苏州拙政园腰门后的假山,留园入口处的廊道厅室,都是这种艺术处理。

抑景不限于园林的起始部分,园中处处都能灵活运用。如苏州环秀山庄,原是位于宅后的小园,仅一亭一屋,若袒露于外,必索然无趣。但由于山石嶙峋,乔木参天,作者将建筑、亭台藏于山石、树梢之后,便使景色显得格外深远而幽邃。这种抑景手法可谓“景愈藏境界愈大”,给游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激发观光者的游兴。

3、透景

透景也是一种造园的常见手法。运用到观景中,就是游览园林时,在假山上观赏山下美景,或坐在亭中观赏远处山水、建筑时,应注意在阻挡视线的树木或其他高于游人视线的地上物中间寻找一条或数条观景线,把远景引入观景者的视线中来,从而取得理想的观赏效果。实际上,园林中的任何一个风景点,同时也是观景点,其四周阻挡观景视线的植物、建筑中,都蕴藏着一个或数个极好的观景视线或视角,这是我们观景、赏景,取得美感的要点。

4、添景

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的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这种倒挂的柳丝所起的作用,便是添景。因此,在观赏园林景致时,要特别注意寻找添景物,这样才能使原本开阔的景面增加中景、近景,使景致具有空间深度感。

中国园林中一般以大的乔木来做添景,在树种上既要形体巨大,又要花叶美观,如红树的乌桕、柿子、枫香,常绿阔叶树的香樟、榕树,以及银杏、木棉、玉兰、凤木等,均为常见添景的树种。

5、借景

在中国园林造园中,借景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构图无路,借景在因”,“天借景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便是借景。如游颐和园,站在“湖山真意”亭内西眺,玉泉山的塔景正好镶嵌在两柱之间,就是远借组成的最好框景;近借的例子如北京北海公园龙亭,朝东南望去,景山公园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互映生辉;在同一园内,透过空窗、门洞窥望,隔院楼台也可互借成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站在高楼亭阁俯瞰到的湖光山色,是以“色”借景;“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是以“音”借景;“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则是借“水”成景;至于“应时而借”,或“银装素裹”、“柳暗花明”,或“梧荫匝地”、“层林尽染”,都能构成不同时令的借景景观。

6、夹景

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物的欣赏的艺术手法。当其中并非全部景色都能引人入胜时,常用建筑物或植物把左右单调的风景屏障起来,只留中央充满画意的远景,从左右配景的夹道中透入游人的视线,以达到增强景深和障丑显美的作用。如泛舟颐和园后湖,远方的苏州桥主景被两岸起伏的山石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夹景景色。

7、对景

在北京颐和园知春亭能观赏园内的万寿山、夕佳楼与园外的西山、玉泉山,在无锡寄畅园能观赏园内景致和园外惠山、锡山,这种能够互相观赏、互相烘托的构景手法称为对景。对景有近景、远景之分。近景对景,其所对之景为小空间近景,则其画面多为竹石、花木、叠石小景或靠璧山;远景对景,则多为自然山水和建筑,这种对景不但有峰峦丘壑,诼溪绝涧,竹树云烟,还有楼台亭阁等建筑

8、框景

框景是指用门窗、廊柱或乔木树冠抱合作“画框”,把真实的自然风景框在其中的造园手法。框景能使散漫的景色集中,使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北海的“看画廊”就是专视框景的地方。

9、点景

辞因景生,景因辞胜。点景是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之一,也是欣赏中国园林的要领之一。中国园林有大量的点景题咏,推敲其用字妙处,对于领会意境和提高游兴大有帮助。点景的方法很多,有摹写形象的,如桂林的“南天一柱”,点出桂林独秀峰拔地超天、绀宇凌空的特征;有描写意境的,“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道出了“象山水月”的妙处等等。点景惯用四字组成,亦有三个字、五个字的。如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寄寓“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田园风光。杭州“九溪十八涧”,包含了“春山缥缈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拟溯落花寻幽径,桃源无路草萋萋”的山野意趣。点景不拘字数,只求含蓄新雅,名实相符。点景如点睛,概括的是景的特色与神韵。如杭州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等,不仅点出了赏景的最佳地点和时间,还把无限风光包蕴在景名之中。

本文由旅思马记整合而成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