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冲浪久了,什么瓜都吃过一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说法:“艺人有一半的钱是挨骂的钱”。不过,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这句话最开始是郭德纲说的,特别有意思。
支持的人表示,其实吧,艺人不止有专业,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劳动,叫做“情绪劳动”。什么意思?就是为粉丝或者说大众提供“情绪自由”。
骂人只是表象,为什么娱乐场里面这么多人要在网上骂人,本质的原因是娱乐圈是一个让大家放松,让大家不必那么理性,让大家拥有情绪自由的地方。
大众是一个光谱,统计学上十几亿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你希望娱乐圈能够服务大众,那么必然就要忍受一些完全无法理解的恶意的出现。如果娱乐圈只服务小众,我们确实可以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如果要服务大众,那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你都得接受。
那不支持的人可以怎么说呢?他们说,这里使用了一个逻辑谬误,叫做虚假两难。
什么是虚假两难?这就是今天的主题。
🗣
讲述 | 庞颖
来源 | 看理想节目《思辨力35讲》
01.
何谓虚假两难?
虚假两难,也称非黑即白,指的是在本来有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却要求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这里的进退两难是个假象,就好像在黑与白之间有很多中间色,却非要强制选择黑或者选择白。用更加逻辑点的语言,这个论证试图让我们相信它所提供的选择是不相容且穷尽的,可实际上,它们只是所有可能的选择中的两个。
我们先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要么瘦,要么死。”谁说的,我还可以胖着活嘛。
“你不认同996,那你为什么不辞职?”谁说的,我不能骑驴找马吗?
“宠物重要还是人重要?”又有谁说一定要比出个非此即彼呢?
“你是要结婚还是要孤苦伶仃啊?”我都不要啊!
“如果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那你就接受它!”我们慢慢渗透不行吗?谁说实然和应然只能同步呢?
这些例子都很直接,现在在讨论“虚假两难”的语境之下相信大家都很容易发现它们的问题。但是,当它们散落在生活中、快速闪现的时候,发现它们会稍微难一点;而且,它们往往符合一些思维定式,所以更难被发现。
我们要怎么培养自己的辩手思维,变得更敏锐呢?有两个层面,第一,锻炼跳出思维定式的心态。第二,了解常见思维定式的深层逻辑。
02.
面对虚假两难的心态:
跳出框架,审视规则
在心态层面,我们来听个故事。
有一个实验叫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个实验的设定是这样的:实验小组找了40个志愿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是关于“体罚与记忆力的关系”。志愿者要扮演老师,隔壁房间是学生,老师要测验学生的单词词组记忆,如果学生的答案是错的,老师就要发起电击。
随着错误的次数越来越多,电击的强度会越来越大,从15伏特到450伏特,然后学生表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痛苦,甚至是惨叫、拍打墙面,在最大电压被触发后,他们就再没有声音了。
实际上,这个实验不是测体罚与记忆力的关系,而是测人对于权威的服从性。
实验中所谓的“学生”是演员,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被电击;这些“老师”反而是被测验的对象,测验的目的是看这些志愿者会不会因为看到受电击人如此痛苦而开始怀疑这个实验的设定,甚至是停止参与这个实验。
事实上,有很多志愿者都觉得有问题,他们一度停下来,或者去询问实验小组。这个实验的设定是,实验小组有四句话用来回应那些想要停下的志愿者: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
“继续下去是绝对必要的。”
“你没有其他选择,你必须要继续。”
如果这四句话都用过了,志愿者还是想要停止,那这个实验就会停止;如果志愿者并没有一再要求停止,因而没有触发完这四句话,这个实验就会在使用完三次450V电击后才会停止。也就是说,实验者已经听到学生从难受到惨叫到没有声音了,还要继续用450V电击两次,实验才会中止。
你们猜有多少志愿者,也就是实验对象,停止了电击?有多少是做到了最后?
40个人中,每一个都停下来怀疑过。
但是,在实验小组说了“你的配合对这个科学实验至关重要之后”,在最著名的实验版本中,40个人里的26个,也就是65%,都触发了450V。
该实验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来源BBC
虽然在不同的实验版本中这个数字有变化,这个实验的伦理问题一直受到质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个现象本身是有巨大共识且非常有价值的。
放在今天的主题里想强调的是:不一味地服从设定是一种技巧,跳出规则看规则是一种技巧,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技巧。
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场景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考试,ABCD四个选项我们一定、也只能四选一。谁说的一定要这样且只能这样?题目不可能出错了吗?题目就算出对了,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这是对世界或者事件或者情境唯一正确、唯一可以接受的解读吗?
我们不一定要跟着对方的思路或是对方设下的规则和框架去思考,我们要有跳出框架、从外面去审视框架的视角,甚至是提出另一个框架的视角。
03.
虚假两难之下的深层逻辑(一)
下面我们可以了解几种常见的思维定式的深层逻辑。什么时候会出现虚假两难呢?
第一种,虚假两难伴随着夸张的说服出现。比如,“要么瘦要么死”,“要么努力要么灭亡”。
当然,这些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见得是真的认为这世界上仅仅存在这两个选项,可能仅仅是为了加强说服效果的一种夸张的修辞。
这里想说的两点是:
第一,不要被鸡血冲晕了头,晕着晕着就真的认为只有瘦子才能幸福了。或许提升外貌是让自己更顺遂的方式之一,但它也仅仅是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副作用的。
第二,鸡血这种东西最好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自己选择给自己打的。或许人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有时我知道自己吃这套,那我可以清醒地选择用这种东西短暂地哄骗自己产生动力。
因为鸡血带着非理性的属性,所以别人的鸡血更可能带着他人的目的,更难保证“我”的清醒。
“为我所用”是目的,“我的清醒”是前提,鸡血仅仅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实现目的的小把戏而已。
第二种,虚假两难体现了思路不广、能力不高。
比如,哈尔滨的猫测出阳性被扑杀。支持者的核心逻辑是,要不就扑杀,要不就得承受猫传播病毒的风险。但是,猫也可以就地居家隔离啊,猫也可以跟着主人一起隔离,必须猫跟人都阴性了才能放出来,产生的费用全部由猫主人承担等等。是有比较直观的方案可以被评估的,不是仅有两个选项而已。
当然,有时使用虚假两难的人喜欢利用“急迫感”增加这个虚假两难的说服力,彷佛需要三分钟以上才能想出来的方案都太迟了。
再比如,性交易是否合法化,也是一个两难困境。
如果合法,会有更多的性工作者出于某种程度的逼迫和无奈下进入到这个充满压迫和风险的行业中来,给更多的经营者获更大头的利。
但如果不合法呢,一个性工作者受到侵害时就不敢报警,不敢寻求帮助,因为自己也会因为触犯法律而被惩罚,那他们就会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而北欧的模式是什么?嫖娼者是违法的,他们会受到法律的起诉和惩罚,但是法律不会起诉卖淫者,不会处罚那些被迫出卖自己的性服务的弱者。无论这种北欧模式是否完美,是否是最理想的方式,这种折中的思路是具有可迁移性的。
我们总说人有一种能力叫做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能力叫做创新创意的能力。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对一些社会事件发表两难观点,他们看上去像是凭空在两难中站队,并没有引入在现实生活中和工作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能力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04.
虚假两难之下的深层逻辑(二)
第三种,虚假两难也体现了光谱思维的欠缺。
所谓光谱思维,代表这世界上的颜色不光有黑和白。这世上的事情不只有恶和善,这中间有无数的点、无数的中间地带、无数的颜色,很多都是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颜色。又或者是,我们用一个数轴去想象,有正有负,但这条线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
美国的民主党也有偏右的,共和党也有相对偏左的。性别——特别是性别特征和性别表达——也不只有男和女两个独立的类,这中间有一个光谱。但从认知难易度角度出发,肯定是独立且明确的分类是更有利于认知的。
为什么呢?人的认知习惯是通过快速把人、事、物归类来提高效率、降低耗能。当一个人事物难以被迅速归类时,TA就增加了我们的认知难度、降低了效率,所以会让我们不适。而且,越在乎效率的人,越会对难以被归类的人事物产生反感。
这样的认知习惯也让虚假两难变得更常见。“TA要不就是男生要不是女生”,其实不见得;“TA要不就是圣母,要不就是全盘认可特朗普”,也不见得。
还有,缺少光谱思维或数轴思维的一个特例是,这世界上不仅有正和负,还有不正不负,还有中立。比如体罚对于记忆力有好处吗?可能有好处,可能有坏处,可能有还没有被证实的关系。
对于性交易是否应该合法化,我可以不支持也不反对,我可以不知道,我对现状究竟是什么样没有确切的了解,我就是不知道;或许我支持更多的信息披露?但是,真的没有必要为了给一个答案而给一个答案。
第四种,故意用一个更恶心的选项逼你选第一个,甚至是利用逼迫和威胁。
“你不要结婚?你是要气死我吗!”所以,结婚和气死家长里面必须选一个。一般孩子是轻易选不了后者的,所以就被逼婚了。
“911”事件之后美国很强硬,表示“要不就与我们站在一起反恐,那么你就是我们的朋友;或者不与我们站在一起反恐,那么你就是我们的敌人”。对于这种,基本属于威胁了。
逻辑上是有“中立”或者“不干我事”或者“我觉得你这么做有点夸张但我又不敢阻止你所以你爱干嘛干嘛我就不参与了”的某一些选项的。但是,由于威胁,只剩两个选项了。
“你只要不转发爱国微博,你就应该被网暴”,所以,在“做广播站”和被网暴当中只能选一个,他们不接受“爱国但是是在心里爱国“这个选项的存在。
第五种,有人想让你认为你没有选择。
在新加坡,外劳很盛行。菲佣一个月500新币,一个月一天假,不能怀孕,不能随意用手机,常对主人尊称,很多给女佣住的隔间也就勉强放得下一张小床。外国建筑工人,薪水可能不比女佣强多少,住在外国劳工宿舍。
因为本地人讨厌或者说害怕外国劳工,有各种方案将外国劳工宿舍与本地人的社区分隔,每天宿舍工地两点开放式小卡车接送,也非常不安全。在疫情爆发初期,外劳宿舍由于居住条件不好,交叉感染非常严重。
每当有人为外劳呼吁更好的从业条件时,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之所以会选择漂洋过海来打工,代表这里能给你的比你家里更好,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要么干,要么走”,两个选择。
外劳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其实背后的逻辑是更广泛的。
比如,对《美国工厂》里面的美国人说:不然就接受低薪高危的新常态,不然你就接受你的工作会被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人抢走;比如,对996的打工人说,接受996,不然你就没有高薪工作,你在这个社会上就没有办法有安全感。
背后逻辑是一样的,“要么饿死,要么当外劳”。
首先,真的只有跪着挣钱和饿死两个选项吗?为什么不能站着把钱赚了呢?为什么不能要求安全和健康上的保护?为什么不能要求像个人一样需要时间给家庭和休闲?为什么我只有“不要求”和“滚蛋”这两个选项?
是资本家联合了起来制造了种种困难让我真的只拥有这两个选项?还是,虽然资本家也做不到“铁板一块”,但是至少让我先相信我只有这两个选项?
8小时工作制也是争取来的,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娱乐,这象征了当时的一种社会进步;5天工作制也是争取来的;我国也有劳动法;新加坡外劳宿舍的居住条件因疫情爆发也获得了更多关注有也所改善……所以呢,我们不止有两个选择。
资本家联合起来,把劳动者的力量打散,当然就为劳动者追求第三个选项创造了困难。
如果资本家让劳动者相信,这世界上没有第三种选择,你只能在这两种选择里面选,当然,我们可能追求第三种选择的意愿也会降低,动力也会降低。这是符合某一方的利益的,但是不见得是事实。
尾声.
虚假两难,也称非黑即白,指的是在本来有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却要求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里的进退两难是个假象。
理解虚假两难这个概念并不难,而需要锻炼的是我们懂得跳出对方给的规则和设定的态度和能力。
如何提升这种能力呢?就是去了解使用虚假两难的人,他们自己有什么认知盲点,又或者他们是在利用听众什么样的认知盲点,又或是他们创造了这种两难背后的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