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难调的现状使得全球海运碳税共识难求。舆论认为,实施全球海运碳税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保海运脱碳进程更加通畅且惠及各方。
日前,国际航运公会与47个国家政府共同向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最后一轮谈判提交了一份联合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出海运业碳排放定价机制即海运碳税的征收路径。提案将在国际海事组织于2月17日当周召开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第18届会间工作组会议上进行审议,如果在今年4月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全球海运2050减排目标中期措施”会议上得到批准,全球海运碳税有望于2027年初生效,2028年起正式开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众口难调的现状使得全球海运碳税共识难求。由于主要经济体立场不一,且海运碳税涉及复杂需求和多元利益冲突,分歧和争议持续发酵,即便是支持征收海运碳税的经济体,对于征税基准、执行措施、税金用途都是各执己见。舆论认为,实施全球海运碳税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保海运脱碳进程更加通畅且惠及各方。
仍未形成统一提案
根据提案,从事国际海运的海运公司需要根据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向新设立的“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战略实施基金”缴纳温室气体贡献金,即强制性缴纳海运碳税。2028年起,每艘船舶缴纳的年度温室气体贡献金,应根据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2个月期间船舶使用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一致。
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盖·普拉滕表示:“这(海运碳税)是激励海运业快速能源转型以实现国际海事组织设定的2050年或接近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提案指出,海运业中期脱碳措施所需资金应以对船舶温室气体排放征税为核心。此类税收应主要用于改善船舶能源效率,缩小化石燃料与低碳和零碳能源之间的价格差距,助力低碳和零碳能源和技术应用。此外,还可用于奖励使用绿色甲醇、氨气、氢气等低排放燃料的船舶,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经济体、气候脆弱岛屿国家抵消海运碳税征收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提案内容,目前支持海运碳税的国家已分成3个阵营:欧盟和日本、国际航运公会与利比里亚和巴拿马两大船旗国、岛屿国家。尽管3个阵营均对海运碳税的“经济性”予以积极肯定,但并未形成统一提案。仅在海运碳税征收基准方面,3个阵营就提出3套方案,国际航运公会与利比里亚和巴哈马提出18.75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欧盟和日本提出100美元/吨,岛屿国家则支持150美元/吨。
对立观点仍然鲜明
根据联合国数据,截至去年底,支持海运碳税的国家和地区注册商船总载重吨位达16亿吨,2024年全球商船载重吨位总计达22.70亿载重吨,占比约70%。路透社指出,支持海运碳税的经济体认为,征税每年能获得超过80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可用于投资研发低碳海运燃料,并援助较贫穷国家低碳转型。
全球海运碳税得到两大船旗国利比里亚和巴拿马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了为船舶排放“买单”的可行性。一位参与海运碳税谈判的国际海事组织代表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海运碳税得到全球两大船舶注册国的支持,这无疑是一大推动力,尽管他们没有更大投票权,但仍然具备一定影响力。”据悉,这两个国家通过低税收吸引了全球1/3的船队来注册。
目前,美国、巴西等大型船东国强烈反对海运碳税,他们支持让污染更严重的船东从污染较少的同行那里购买排放额度,以此分阶段逐步实现海运减排。巴西强调,征收海运碳税将给仰赖贸易的新兴经济体带来重创。
阿根廷、挪威、阿联酋等国家也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全球性海运碳税将给依赖海洋经济和贸易的经济体带来负面影响,提议设置船用燃料排放浓度上限,对违规者进行罚款,以此替代全球性海运碳税。他们支持在全球船舶燃料标准基础上建立一个灵活机制,包括允许在新船中使用替代燃料技术等。
共担责任区别对待
截至目前,有关海运碳税是否征收以及相关细节远未达成一致。支持海运碳税的经济体内部分歧犹存。其一,具体执行“众口难调”。日本和欧盟鼓励燃料标准和灵活履约机制,主张对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收费,岛屿国家则反对引入任何灵活机制。
其二,征收基准“各说各话”。利比里亚支持每吨18.75美元的征税标准,全球第三大船旗国马绍尔群岛则主张每吨150美元,价差达7倍。
其三,税资用途优先级“各持己见”。欧盟和岛屿国家在如何使用税金方面存在很大分歧。欧盟倾向于将税金用于支持绿色燃料和技术的研发推广,岛屿国家则主张用于支持脆弱国家气候适应和损失损害补偿,包括应对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难等。
国际航运公会认为,强制性全球征税是市场导向型措施,比任何单边的、地区性的国际海运市场导向型措施更为可取。分散的市场导向型措施无法形成合力,从而让海运脱碳更加复杂和漫长。
需要明确的是,海运碳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业内认为,海运碳税或排放控制措施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确保公平公正和包容度,既保证海运业所有相关方在资本和资源分配和使用方面的公平合理,还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较差或处于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特殊需求,否则无法真正引领全球海运业走上务实的减碳之路。
文丨本报记者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