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号称“将军”,性味苦寒,是妇孺皆知的“泻药”,服后会拉肚子。其实,泻下只是大黄的一个基本功效,它还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胆退黄等作用。并且大黄的泻下作用常随用量大小、炮制方法不同而不同。
药用大黄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本草纲目》:“主治下利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在临床应用时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如与厚朴配伍,厚朴味苦辛,性温,能下气,燥湿,除满消胀,为泄中焦实满之气分药,与大黄苦寒攻下合用,是行气与泻下的搭配,可使中焦痞满得舒,下焦燥实得畅。
大黄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如与茵陈配伍,茵陈苦寒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清肝胆之热及脾胃湿热,用治湿热内蕴,配以大黄苦寒泻热,活血行瘀,能治湿热熏蒸肝胆而发黄,皮肤鲜明如橘子色,为治黄疸的重要药对。
大黄的泻下作用常随用量大小、炮制方法不同而不同。小量,3~5g,缓泻;6~12g,轻泻;12~30g,重泻。生大黄劲大劲猛,醋大黄泻下中有敛,酒大黄善清上焦,大黄炭清热凉血止血。生大黄久煎后泻下作用也会减弱,而用开水浸泡服用时泻下作用最强。
大黄《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异名】将军、黄良、熟军。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3~12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