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新职人丨“美人鱼”陈甲敏:我和鱼儿一起游过四季
原标题:新时代·新职人丨“美人鱼”陈甲敏:我和鱼儿一起游过四季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宋蕾蕾 实习生 李文娟 秦继哲 封面设计:单晓凤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万及敏 实习生 李文娟 秦继哲
在蔚蓝的“大海”中尽情穿梭,和五彩斑斓的鱼群共舞,是“美人鱼”陈甲敏每天的工作。陈甲敏是兰州海洋公园一名“美人鱼”表演者,自去年3月入行开始,每天平均通过3场演出,将如梦似幻的童话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
4月23日,记者见到陈甲敏时,她正舒展着鲜艳的鱼尾,在水中翻转、起舞,表演着一个个高难度动作。伴随着音乐声,透明亚克力大屏幕后,“海水”在灯光映照下闪耀着波光,水中的鱼、海龟等来回游动。展厅内围成两三层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不时喝彩。
在演出中,游客看到的是“美人鱼”优雅地在海底嬉戏,而作为“美人鱼”的表演者却在用全身力气维持着这份优雅。表演对从业者的形体、体力等方面要求很高,在水中曼妙身姿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苦练习。她们不仅需要掌握潜水技术,还要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水下屏气、鱼尾快速摆动、水中姿态控制等特殊技巧,才能在水中完成回旋、倒立等舞蹈动作。
“日常训练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水下屏气训练和正确的豚踢法,最初我只能坚持几十秒,为了延长时间,反复进行呼吸调整和闭气练习,过程中常常感到胸闷难受。”陈甲敏告诉记者,通过一次次突破,她现在能在水中自如表演数分钟。
被问到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这份工作时,陈甲敏告诉记者,第一次在海洋馆看到美人鱼表演时,光影下灵动的身影与蔚蓝海水交织的画面,瞬间击中了她的心。那一刻,她便萌生了成为“美人鱼”的梦想。“从普通人到‘美人鱼’的蜕变之路充满挑战,但每次穿上鱼尾在水中畅游,听到观众的惊叹声时,她就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陈甲敏告诉记者,“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小朋友特别兴奋地跑到后台找我,把亲手画的一幅美人鱼图画送给了我,那一刻心里真的是特别暖。”
随着“五一”假期的到来,为了让更多游客感受美人鱼表演的魅力,陈甲敏和她的同事们最近一直在加紧排练新节目,五一期间的表演场次也从平日的每天3场增加到5场,还加入了互动环节。“虽然工作量增大,但看到游客们脸上的笑容和孩子们兴奋的眼神,我就充满动力,坚守岗位为大家带来欢乐,是我作为一名‘美人鱼’的责任与骄傲。”陈甲敏说。
(新甘肃)
相关新闻
奔流新闻:我也是劳动者⑦|全职主播小鱼:在流量浪潮中捕捉“随拍”的力量
小鱼是“95后”年轻带货主播,在某短视频平台拥有数万粉丝,今年1月正式开启全职主播生涯。
上午10时起床,中午开启直播,下午拍摄带货视频,晚间发布作品——小鱼的工作日程与传统上班族并无二致。“全职后才发现,自由职业并不比上班轻松。”她坦言,尽管无需坐班,但每日至少一条视频的“硬指标”、直播间的数据波动,让她深刻体会到“安全感缺失”的职业痛点。三个月试水期里,她经历过单条视频带货数万元的惊喜,也面对过直播间“接不住极速流量”的挫败,“这个行业没有稳定可言,就像在冲浪,得学会和不确定性共处”。
这些年,小鱼亲历了直播带货行业从巅峰到平缓期的变迁,面对流量焦虑与行业竞争,她选择以“随拍”的松弛感破局。与团队化运作的带货主播不同,小鱼的创作显得格外“佛系”:直播不备脚本、视频即兴发挥、选品“看眼缘”。“品牌方很少干涉,毕竟双方成本都低。一个手机支架、一个人、一分钟,这就是我的全部装备。”她调侃道,“火过的视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火,不如保持‘活人感’。”
这种“反套路”风格,恰是Z世代用户青睐的“真实感”。小鱼95%的粉丝为95后年轻女性,她们对“精致营销”逐渐免疫,却愿意为“随手种草”买单。然而,随性背后亦有门槛:“你得懂反向选品,质量、报单率、粉丝调性缺一不可。”
作为2020年就入行的“电商老兵”,小鱼敏锐察觉到行业风向变化。“能存活下来的主播要么有独特内容,要么背靠供应链优势。”面对涌入行业的年轻人,小鱼给出务实建议:“全职需谨慎,月均收入稳定超5000元再考虑转型。”她以自身选品逻辑为例解释生存之道——严格筛选商品、反向选择适配粉丝群体的货品,比盲目追逐流量更重要。对于内容创作,她坚持“先完成再完美”:“没人能预判哪条视频会火,重要的是保持输出。我从2023年坚持日更,爆款都是在持续发布中偶然诞生的。”
“这个行业教会我,执行力比完美计划重要一百倍。”谈及未来规划,她笑着展示手机里刚拍好的短视频:“看,这个角度是不是更有生活感?先发了再说吧。”窗外的阳光斜照在手机支架上,这个属于个体创作者的时代,或许正需要这样的“随拍”勇气。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实习生 苏艳红
海报丨奔流新闻设计师 钟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