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12月24日至25日,山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2025年目标任务中的上述表述,体现出山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注重改革推动作用和工业经济核心地位。
何以“头号工程”?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工业在全省经济体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十分肥沃。对山东来说,稳大盘、挑大梁、抓机遇,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对工业的重视程度只能增不能减。2023年,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先后顶格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等全省性大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有力推动工业经济大踏步提升。
如何做优做强“头号工程”?在山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可找到答案:“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焦用力。”“更大力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全省已建成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崛起,为山东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些关键词在“蹈海问天”的“大国重器”中得以集中表达。
从“大国重器”,看见向新向绿的“心之所向”。山东是能源生产大省、消费大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能源转型,将有力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海阳核电1、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2019年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121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7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707万吨。在这里,国内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暖核一号”今年迎来第6个供暖季,供热面积已达到1300万平方米,每个供暖季可节约原煤消耗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万吨。
从“大国重器”,读懂“藏粮于海”的伟大变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全面建设现代化强省,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动能在海洋。“国信1号”,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开创诸多国际先例;“蓝鲸1号”完成了全球首次可燃冰的试开采,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长与产量的双世界纪录;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开创“蓝色粮仓”和“蓝色文旅”发展新模式。今年以来,山东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家,总数达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从“大国重器”,看见海上发射的“宇宙级浪漫”。烟台,是一座航天之城,初步形成了“天上有星”“地上有箭”“海上有船”的产业布局。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是烟台航天事业奔赴的“星辰大海”。12月19日,由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四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将天启星座04组卫星(33星至36星)共4颗卫星搭载送入高度850km、倾角45°的近地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海阳成功保障了14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79颗卫星送入太空。
在这里,可以看到,黄海之畔,“大国重器”闪耀鲜亮“绿色答卷”;天空之上,“海阳箭”频频叩问苍穹;碧海之上,海洋牧场加速囤实“蓝色粮仓”。在这里,也要深一步思考,让“大国重器”变成“孵化利器”,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没错,从“0”到“1”的突破,与从“1”到“N”的应用同样重要。看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列入中国航天白皮书,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以来,抢抓我国第一次海上发射机遇,海阳深耕产业链条,聚力精准招商,不断释放产业倍增效应。先后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标杆企业,招引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约273亿元,构建起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在大国重器“蹈海问天”的创新实践中,我们还读懂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也是持续做优做强“头号工程”的核心命脉,也是大国重器向绿走得更深、向海行得更远、向天飞得更高的制胜法宝。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自主创新的“国之重器”挺起中国制造脊梁,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大国底气与大国担当。也期待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