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吴永隆
6月20日,“看革命文物 解精神密码”兰州市网络名人公益行活动举办。50余名网络大V、青少年志愿者、网络平台直播主持人“打卡”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聆听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斗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看革命文物 解精神密码”兰州市网络名人公益行活动走进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吴永隆 摄
在高楼林立的兰州闹市区,有两处相隔不远的兰州传统民居院落,青砖灰瓦,木质门窗,显得很特别。这两处院落就是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原址,从1937年5月设立到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在六年多的时间内,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在营救被俘流落的红军西路军将士、接待中国共产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被周恩来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当日,兰州市网络名人们深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聆听讲解员的耐心解说。“红军年代的宣传鼓动家”彭加伦的眼镜、丛德滋当年在狱中使用过的毛毯、嵌着日机弹片的木门、抗日将士流血纪念章等一个个“红色故事”为现场每一位参观者上了一堂洗礼心灵的思政课。
讲解员解读“红军年代的宣传鼓动家”彭加伦的眼镜故事 吴永隆 摄
被评为“新时代好少年”的曹梓珺刚刚小学毕业,12岁的她在母亲董也维的陪伴下下,认真聆听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里的红色故事。
“第一次来,了解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内心很是震撼。”曹梓珺的内心被一个个“故事”洗礼,革命前辈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连续击败六架敌机、彭加伦少了一个镜片的眼镜……一系列过往的场景都深深令她感动。
兰州市网络名人公益行活动参与者传唱红色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吴永隆 摄
“现在的生活非常来之不易,我一定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和社会。”曹梓珺说。
“今天的活动让孩子系统接受红色教育,了解革命战争年代浴血牺牲、保家卫国的红色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董也维希望孩子以此次学习活动为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将来成为一名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