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与中国的新冷战对美国无益。”英国《金融时报》7月18日以此为题,刊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治国方略”项目高级研究员斯蒂芬·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的评论文章。他认为,将中国视为“死敌”,只会阻碍美国的发展,并削弱华盛顿的全球影响力。
“也许特朗普本人都不清楚美国对华政策将走向何方。”沃特海姆指出。他表示,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已经带来了诸多变数,从未来美国的关税水平,到美国同盟体系的走向,都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而美”法案的落地将严重削弱美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努力,这等同于将全球清洁能源的主导地位拱手让给中国。
沃特海姆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这些举措,应该促使人们反思华盛顿许多官员所设想的“全方位对华竞争”的做法。“在特朗普之后的世界,冷战式的姿态既不必要,也难以为继。”沃特海姆写道。
他指出,美国遏制中国全球影响力的能力本就脆弱,特朗普则在进一步破坏这一能力。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即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也从未有意组成一个“反华阵营”,更何况现在美国给予这些盟友的利益越来越少,让它们承担的风险却越来越大。
斯蒂芬·沃特海姆 视频截图
沃特海姆认为,纵然美国的军事力量对那些“直接受到中国威胁”的国家具有吸引力,五角大楼也有意加强美军在亚洲的部署,但随着特朗普推行关税政策并不断发出恫吓,美国的一项“传统优势”——可预测的、不因政治情绪而中断的关系——也被削弱。
文章指出,如今,全球有70%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其与美国的贸易额,其中多数对华贸易额甚至是对美贸易额的两倍。如果美中竞争进一步加剧,甚至将世界分裂成两个独立的经济和技术领域,等到那个时候,到底谁“遏制”谁,恐怕就说不清了。
“华盛顿应该更加努力地避免这种分裂局面,并力求与中国共存,而不仅仅是竞争。”沃特海姆写道。
如今,美国的国际形象正不断下滑。文章提到,尽管一些美国观察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制定了更具前瞻性的政策,但他们既无法控制美国国内政治,更难以左右世界舆论。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民调机构Nira Data近期发布的“民主感知指数”显示,在接受调查的 100个国家和地区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对中国的评价高于对美国的评价。
文章还批评美国将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至100%,认为这等同于将其排除在市场之外,“如果美国车企无法造出与比亚迪等品牌相媲美的廉价电动汽车,消费者利益和气候成本问题又将何去何从?”
文章指出,即便是当年的苏联,都曾和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合作生产拉达汽车。“华盛顿应该欢迎中国企业通过与美国制造商合资的方式,在美投资建厂。这对各方都有利。”沃特海姆写道。
他指出,要开展这些合作的前提是,美国不能将中国视为“死敌”,应该是竞争者和潜在合作伙伴,“相互依赖固然会带来脆弱性,但同样也孕育着机遇。”
文章最后写道,尽管过去十年美国舆论对华态度趋冷,但美国“从未被冷战式的狂热所笼罩”。沃特海姆呼吁,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应该停止人为制造这种氛围。